诺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逝世 享年 84 岁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逝世,享年 84 岁。高锟一生最大成就,莫过于发明光纤通讯,亦因如此,他有 " 光纤之父 " 之称,享誉全球。高锟一生都离不开科学,曾为入读心仪的电机工程系,刻意到英国留学。

高锟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纤理论,但初时不获认同,更被批评 " 痴人说梦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更持续不懈研究,终获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高锟于 2003 年确诊脑退化症后,行动和认知能力受到很大影响。2009 年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他来说,可算是 " 迟来的奖项 "。

高锟于 1948 年移居香港;1954 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并于 1957 年及 1965 年获伦敦大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70 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电子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1996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 年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 " 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 ";2009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 年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章。

60 年代提光纤理论起初不获认同

高锟 1933 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 ( 今上海市金山区 ) ,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诗人和革命家,父亲高君湘是律师,另有一名弟弟高鋙。高锟于 1948 年举家移居台湾,至 1949 年迁往香港。

在香港,高锟就读圣若瑟书院,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他想读电机工程系,港大当时未开设此科,于是远赴英国,进入英国伦敦的伍利奇理工学院 ( 现格林威治大学 ) 。在英国留学时,高锟于舞会中认识后来的妻子黄美芸,两人于 1959 年结婚,婚后有一子一女。

1966 年,高锟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 ( ITT ) 任职期间,开始研究利用玻璃纤维传送讯号,发表过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提出利用石英基玻璃纤维,可进行长距离及高讯息量的讯息传送。

高锟的理论初时未获认同,更有媒体嘲笑他 " 痴人说梦 "。但他未有放弃,继续研究及改良技术,至 1981 年第一代光纤系统面世,他亦因此获得 " 光纤之父 " 美誉。在 1987 年,高锟回港出任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期间创立讯息工程学系,直至 1996 年退休。

2009 年成就终获确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退休后,高锟生活较为低调。2003 年,高锟由于打麻将时反应迟缓,在朋友建议之下到医院检查,确诊为老年痴呆(脑退化症),其后生活都大受影响,表达能力亦下降,需要妻子在旁照顾。

由于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理论获确认需要较长时间,即使有杰出成就,往往也要在数十年后才能得奖,高锟也不例外。2009 年,高锟首次提出光纤通讯后四十多年,终获得迟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赞扬他 " 在纤维中传送光以达成光学通讯的开拓成就 ( 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 "

2010 年,高锟先后获得 "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以及英女王寿辰 " 爵士勋衔 " 及香港 " 大紫荆勋章 "。他和妻子亦在 2010 年 9 月成立高锟慈善基金,晚年主要于香港和美国加州山景城两地居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