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美国人,Z世代人最为寂寞了

美国社会讲究个人表现,但人与人之间仍需要彼此依赖。(Getty Images)

最新研究显示,Z世代美国年轻人孤独感最严重。(Getty Images)

置身热闹繁华的社会里,心里却有种莫名的疏离感,总是觉得自己非常孤独,出现这样感受的美国人,其实人数不少。统计显示,现今许多美国人都感到寂寞,其中又以年轻人的感受最为强烈。

全球健康医疗保险机构信诺(Cigna)在一份调查统计当中指出,约有46%受访美国成年人认为“有时候”或“一直”觉得孤独,另外有47%受访者则说觉得自己遭到遗忘。报告结论指出,这种寂寞孤独的感受,如今在美国非常普遍,几乎已经到了“像传染病一般”的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发达、社群媒体蓬勃兴盛的现在,人与人之间最真实、最原始的面对面互动,似乎变得越来越淡薄,如此一来导致不少民众因此出现寂寥感受。

在这份调查统计当中,信诺研究人员发现,大约只有半数美国成年人每天都有与别人面对面的有意义社交互动,例如与朋友深谈,或者花时间跟家人相处。信诺行为健康部门医疗长尼米斯克(Douglas Nemecek)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访问时说,“孤独”定义是只觉得孤单,或者缺乏社交联系,“在临床案例当中,我们听到越来越多患者反应说,觉得自己平常真的非常寂寞,老是只有一个人,过著仿佛与世隔绝的日子。”

信诺透过与市场调查机构Ipsos合作,共对2万名18岁以上美国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人员是以洛杉矶加大(UCLA)的“寂寞指标”(Loneliness Scale)做为测量孤独感受的标准,让受访者回答20个问题选项,然后依照评分评估孤独感受以及社会隔离感受的轻重程度。

在先前的医学研究当中,孤独感曾经被认为与某些健康因素有直接关联,包括糖尿病、心脏疾病以及忧郁症。有时候孤独感也与酒精或药物滥用有关,结果使得整体生活品质大受影响。之前也有医学报告指出,孤独感以及社交疏离感,可能导致早死。

信诺这项最新研究,直指属于“Z世代”的美国年轻人,内心孤独感其实比中、老年人更为严重,引起舆论瞩目。研究统计显示,从20分到80分的“寂寞指标”评分当中,全美民众平均得分为44分,但“Z世代”年轻人的分数却有48.3分。

“Z世代”族群的定义向来并没有明确画分,通常是指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初期之间出生的民众,换算年龄约18岁至22岁之间。从出生及成长的时空背景来看,Z世代早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接触到网络,从小到大对于科技产品多半相当熟悉,也知道如何操作,对于透过社群网站与他人互动更是非常上手。

年龄在23岁至37岁之间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寂寞指标”评分为45.3分,38岁到51岁之间的“X世代”( Generation X)“寂寞指标”评分则有45.1分。年纪在72岁以上,通常被称为“最伟大的世代”(Greatest Generation),孤独感受则最轻微,统计显是“寂寞指标”评分只有38.6分。

过度依赖社群媒体,是否造成使用者产生疏离感,近几年来受到不少讨论。尼米斯克则说,这项研究发现,对于社群媒体的依赖程度高低与孤独感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多关系。

尼米斯克进一步指出,某个人可能在脸书有着成千上万的朋友,但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有意义直接接触,还是会产生寂寞感受。

如果想要挥别孤独感受,尼米斯克建议,可以从简单的步骤开始做起。他说:“所有人都可以努力开始与别人互动,例如找人喝杯咖啡,或者跟人好好聊聊。这些都可以是在远离寂寞的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的最佳第一步骤。”

前任联邦公共卫生署长(Surgeon General)莫希(Vivek Murthy)在任内曾经领军对抗许多公共健康危机,包括滋卡病毒(Zika)、酒精成瘾症、药物成瘾症以及肥料症等。但从2017年秋季开始,已经卸下官职的他则有了新的使命,那就是要帮忙美国民众渡过一个看不见、摸不著的健康威胁,也就是孤独感。

莫希认为,孤独感以经对于全美民众的健康与福祉带来严重威胁,并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透露说,自己小时候也深受寂寞之苦。他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访时说,从小到大从来不曾跟家人吐露过深受寂寞所苦的问题,“小时候我非常害羞,很难交到朋友,我常常都觉得非常寂寞,我也同时觉得,要开口跟人坦承我的内心感受,会很丢脸。”

他说:“对于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来说,如果要承认自己觉得寂寞,几乎就要像承认自己一文不值、不受到任何人喜欢一样。”

在具体解决办法上,莫希认为,工作场合应该挪出特定时间,并且提供适当地点,让员工能够相互交流,彼此认识。他表示,很多年来许多人都觉得美国是个人主义的社会,讲究个人成就表现,“可是关于孤独的研究数据却让我们越来越看清楚,其实人类是相互依赖的,我们终究还是需要与别人在一起才行。”

Z世代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美联社)

Z世代年轻人透过手机与外界沟通。(Getty Images)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