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报团 380 块游香港 被黑导游“宰”到崩溃

前些天,库叔看到这样一条新闻,300 多位河南新乡的老人参加了一个香港旅行团,结果不仅被强迫购物,还被导游关起来辱骂:

导游还声称:" 河南人出来要花点钱,要给河南人挣点光,不买就滚!"

早在 2013 年,我国推出的《旅游法》就规定,禁止旅行社推出免团费的旅游团及强迫消费等行为,违规者将被罚款 30 万元。

今年 2 月,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晓峰指出,严厉打击黑导非法执业和强迫消费等各种严重侵害游客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但是,游客们在旅行途中被强制购物、动辄打骂的事件依然屡屡发生。而这些事件的背后,往往都是 " 超低价 " 这个噱头。

今天,库叔就带你认清这些看似 " 馅饼 "、实则 " 陷阱 " 的 " 超低价 " 旅游团,及其背后的 " 黑心 " 导游们。

1

380 元的香港七日游

我们先来详细了解一下

300 位河南新乡老人的经历。

他们参加的旅行团声称,

去香港旅游 7 天 6 夜,

团费只要 380 元,

包括往返深圳的卧铺和深圳转香港的大巴,

还保证不会强迫购物。

真有这么便宜的好事?

库叔立刻上网查了查发现,

380 块钱只能勉强买一张单程去深圳的卧铺!

那接下来畅游 7 天所需的

吃饭、住宿,游玩等费用怎么办呢?

旅行团又不会做亏本买卖,

必然会强制购物。

果不其然,

被低价吸引来的这 300 多位老人

刚到香港就被当地导游带到珠宝店买东西。

老人们不肯,

就被关了 3 个小时,

六七十岁的他们挤在一起,

被迫蹲在地上,

导游站在中间直言:

" 这个团就是把省下的钱拿出来花的,

没有珠宝店你们怎么可能拿钱出来玩呢?"

导游的话道出了 " 超低价旅游团 " 的本质,

所谓 "380 元到底 " 的旅游团,

实际上是打着 " 低价团 " 幌子的 " 天价购物团 "。

旅行途中的往返交通费、餐费、住宿费等

往往都是由导游先行垫付,

再通过强迫游客们购物来抵消乃至赢利。

正所谓,

羊毛出在羊身上。

一些被逼无奈的老人们,

只得花钱了事,

少则几千,多则上万,

而且这些珠宝店礼品店的商品,

比实际价格高出许多倍。

2

" 花式辱骂 "

除了金钱的损失,

游客们常常还会受到精神的伤害,

这主要源于导游们的 " 花式辱骂 "。

1." 不买就滚!"

上述的 300 多位河南老人除了被强制购物,

还被导游骂:

" 河南人出来要花点钱,

要给河南人挣点光,不买就滚!"

2." 你们的良心和道德在哪里?"

2015 年 5 月,

云南某旅行团的导游嫌游客们购物少,

在大巴上质问游客:

" 你们的良心和道德在哪里?

我付出了四天的时间,有父母、孩子,

如果大家不消费,

对得起你们的良心吗?"

3." 一分钱没有消费的话,比卖淫更可耻!"

2014 年 1 月,

一名丽江导游辱骂游客的视频被曝光。

视频中的导游口出污言秽语:

" 一路下来,一分钱没有消费的话,比卖淫更可耻!"

" 丽江欢迎你,云南欢迎你,

欢迎你来干嘛?是欢迎你来消费。"

4." 买不够一万整死你们!"

2015 年 11 月,

东莞游客赴云南旅游,

遭到导游威胁,

" 买不够一万块钱,不好意思,

明天我整死你们。"

5." 你看我今天会不会把刀子放到你脖子上 "

2013 年 10 月,

一名香格里拉的导游强制游客参加藏民家访,

每人收取 320 元,

有几位游客不从,

导游威胁道:

" 香格里拉导游是非常恐怖的,

会把刀子放到你脖子上。

你看我今天会不会把刀子放到你脖子上。"

凡此种种,可谓是伤钱又伤心!

那我们拿这些黑心的导游和旅行团就没有办法了吗?

3

难以界定的强迫交易罪

办法还是有的!

强迫购物可不仅仅是服务质量问题,

还可能涉嫌犯罪。

强迫交易罪,

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

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

情节严重的行为。

依据《刑法》和《刑法修正案(八)》,

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于此类行为,

也有拘留和罚款的规定

库叔找到了几个黑导游被绳之以法的案例:

2015 年 10 月,

一名内地女游客在香港一家珠宝店被强迫购物,

同团的男游客出来劝阻,

结果遭到另外两名导游殴打,

最终因心脏病不幸死亡。

2017 年 2 月,

涉案的内地导游被判 3 个月,

随后的 6 月,

另一名涉案香港导游被判刑 5 个月。

涉事珠宝店

2016 年 9 月,

郑先生参加了 40 元的 " 北京一日游 " 项目,

结果上车后被要求 " 补交 "160 元的自费项目,

郑先生拒绝后被 3 名导演言语威胁,

还被打了两耳光,

最终 " 补交 " 了 100 元。

事后,相关的 5 名导游被抓获,

并于次年 7 月被依法吊销导游资质,

经法院审理,

他们因犯强迫交易罪分别被判处

8 个月到 1 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2017 年 12 月,

云南导游李某用不发放房卡

来威胁、强迫 8 名游客消费,

交易金额达 15156 元。

今年 6 月,

李某被判构成强迫交易罪,

处有期徒刑 6 个月,

并处罚金 2000 元。

黑导游因强迫交易罪获刑,

称得上是大快人心。

但目前,

强迫交易罪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并不多,

除上述几个案件外,

被判刑的黑导游寥寥无几。

这主要在于取证难、金额难确定等等,

许多事件最终难以上升为刑事案件。

侵权事件中更多的往往是 " 三无 " 导游

——无导游证、无带团资格、无旅行社安排,

这进一步加大了执法难度。

违法成本低,

加上 " 赚 " 一笔是一笔的心理,

大多数黑导游有恃无恐,

强制购物等行为自然是有增无减。

4

导游的生存困境

导游是如何走到知法犯法的这一步呢?

这要从导游行业的发展开始说起。

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导游们是非常受欢迎的。

那时,国人大多没有旅游的意识,

大部分游客都来自海外,

这就对导游的外语水平有一定要求。

许多名校出身、就读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们

纷纷投身导游行业,

向外国游客介绍新中国的讯息与文化,

周总理更是给予了他们 " 民间大使 " 的高度评价。

与此同时,

海外游客的 " 外币 " 也让导游成为高收入职业。

上世纪 90 年代之后,

国民旅游初兴,

到 2016 年,

我国旅游市场规模已达 4 万亿元。

但与之对应的,

却是导游职业收入及社会地位的双重下滑,

86 万持证导游并没有从万亿级别的市场中

分得多少好处。

先说收入的下滑。

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

吸引巨量旅行社涌入市场,

竞争日趋激烈,

恶意争夺客源自然无法避免。

这其中最恶意的正是

价格等于甚至低于成本价的

" 零负团费 " 接待模式,

也就是库叔上面介绍的 " 超低价旅游团 ",

这种模式因为着实便宜,

在中国快速蔓延。

库友们可能会问了,

" 超低价旅游团 " 不是强制购物,

动辄打骂游客吗,

怎么会不赚钱?

从事出境游近 10 年的导游王宇表示:

" 组团社用低价吸引游客,

再按人头卖给地接社,

地接社有‘赌团’的性质,

先垫付了交通、酒店和餐饮费用,

通常这笔钱就要由导游先垫付。"

以欧洲 30 人团为例,

出发前导游就要先垫付

人头费、当地酒店税费等近 4 万元。

" 不交这笔钱就领不到活,

能不能挣回来、赚多少,

全靠导游的‘本事’了。"

从这段自白中,

库友们是不是也能感受到

导游们的苦不堪言。

这些大部分还是有正规合同的签约导游,

更多的兼职导游只在旅游旺季被需要,

与旅行社签订临时合同。

他们没有基本工资和社保,

带一次 " 超低价旅游团 " 就可能赔一次钱。

然而,劣币驱逐良币,

时至今日,

" 零负团费 " 俨然掌控了整个旅游行业,

成为我国旅游市场难以根治的顽疾。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国家旅游局青年专家傅林放说:

" 在零负团费模式下,

游客购物成为导游的唯一收入来源,

导游只能挖空心思鼓动游客消费,

相应的其他服务就会落后,

导游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

旅游成为消费的一种‘套路’。"

再来说说导游们社会地位的下滑。

除了上面说到的 " 零负团费 " 模式,

损坏了导游的整体形象,

他们的职业等级也不被认可。

导游持证等级分为初、中、高、特四个等级,

但我国 86 万持证导游中,

中级导游占比不足 3.4%,

高级导游占比不足 0.4%,

特级导游更是仅为 0.0029%。

当然,即便被评为特级导游,

也并没有什么用,

因为这项评定制度虽从 1986 年就确立,

但至今都未被纳入国家职称评定范畴。

" 无论你考到什么等级,

福利待遇都不会改变,"

宁波市人大代表、高级导游李晶介绍说,

" 职称不受认可,

从业者就缺乏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

精神上丧失归属感,

没有职业规划。"

此外,移动互联网时代,

导游行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2016 年的数据显示,

旅行社组织或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次虽逐年增加,

但其市场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2011 年至 2014 年,

占比分别为 5.19%、4.87%、3.95%和 2.8%,

自助游、散客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现在,想去哪个地方旅游,

只要搜索一下就能找到诸多攻略,

景点的人文典故、历史文化一目了然,

拿起手机订上酒店、开好导航,

就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不少景点还主动开发智能景区,

开放公共无线网络,

扫个二维码就可以畅游全景点,

只会讲解的导游越来越没有 " 立足之地 "。

以上种种,造就了导游们

无底薪、无保障、无尊严、无前途

的 " 四无 " 状态。

导游们生存艰难,

强迫游客购物就更是被当成了 " 核心创收手段 ",

而强迫购物的恶劣影响又不可避免,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导游、游客两败俱伤。

专家指出,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需要重新塑造旅游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制度,

将收入分配向导游合理让渡。

谁不想用业务能力,

得到相应的收入和尊严呢?

5

" 火坑 " 为什么总有人跳?

" 超低价旅游团 " 强制购物的事件屡屡发生,

也有很多见诸报端,

那怎么还有人源源不断往 " 坑 " 里跳呢?

" 超低价旅游团 " 利用的是游客贪图便宜的心理,

虽然大家都知道 " 便宜没好货 ",

但难免抱有 " 侥幸心理 ",

觉得只要自己不掏钱,就不会上当,

所以,宁愿冒风险报 " 低价团 ",

也不选择价格昂贵的 " 纯玩团 "。

说白了就是:

想玩、爱玩又怕花钱。

选择 " 低价团 " 的人往往并不是旅游爱好者,

据调查,他们的年龄在 30 到 50 岁之间,

主要生活在二、三线城市,

多为在职或者离退休的中年人。

这些人平时不经常出远门,

旅游经验很少,

消费心理不成熟、一味追求低价,

忽略了旅游背后的服务和品质,

更容易被 " 套路 " 吸引,

这就给不合理的 " 超低价旅游团 " 创造了市场。

报名 380 元香港七日游的老人们

在讲述自己的遭遇时,

就表示,纯粹是觉得十分便宜才报名的。

所以,要根治违规甚至违法的 " 超低价旅游团 ",

需要政府和游客们的共同努力,

正所谓,

事前预防和事后打击 " 两手抓 "。

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许南垣认为,

" 在市场和企业不能自律时,

如果监管存在漏洞和盲区,

旅游乱象就无法有效解决。"

基于此,

今年 4 月 20 日的中国旅游科学年会

暨首届全国旅游管理博士后学术论坛上,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明确表示,

未来旅游市场的监管,

不再是简单的罚款、摘牌这么简单。

斩断 " 超低价旅游团 " 背后的利益链,

让链上的所有不法获利者都被追究刑责,

才有可能根治以 " 超低价 " 为噱头的强迫购物现象。

这让大家看到了整顿旅游市场的决心与毅力。

游客们也要从自身做起,

积极应对,

进而改善旅游市场。

* 慎选低价旅游产品:

在选择旅游产品时,

可参照旅游主管部门及旅游行业协会公布的

旅游成本指导价,

拒绝明显不合理的低价游!

* 选择有资质的旅行社:

出境旅游要选择具有出境旅游业务经营权的旅行社。

* 参团旅游前要与旅行社签订合同:

明确约定旅游行程中交通、住宿、

餐饮服务、购物次数及自费项目等。

* 购物时要提高警惕:

要求商店开具发票标明购买商品名称、数量、单价,

并加盖商家发票专用章或财务章,

以备退货、投诉之用。

即使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还是不幸落入圈套怎么办?

认准国家旅游局 "12301" 投诉电话,

24 小时随时可以拨打。

到某地旅游时,

也可以先了解一下当地是否开通了旅游投诉专线,

在遇到纠纷时拨打专线电话效率更高。

此外,根据今年开始实施的新版《导游管理办法》,

导游执业时要佩戴身份标识,

而电子导游证就存储在导游的手机里,

所以,判断导游身份真假的咒语就是:

" 请给我看看您的电子导游证和身份标识 "!

当然,在提防遇上黑导游的同时,

消费者自己也要做一名文明的游客,

做到相互尊重。

愿库友们的每一次出游,

都是一次圆满顺心的旅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