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秃头男子图鉴:娘秃秃一个 爹秃秃一窝?

人民表演艺术家,杰森斯坦森 · 郭达在早年间的小品里,也早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 娘秃秃一个,爹秃秃一窝!"

说好一起到白首

我们却不约而同秃了头

远有双十一,近有 618,当代互联网有一百种方法让人们花钱:每到电商购物节,人们总会忍不住买点东西,美其名曰 " 囤货 "。

不过,往年受到热捧的,通常是柴米油盐、纸巾等家庭大量消耗品。没成想这两年,一种新产品成为了囤货人群的宠儿——护发产品。

与此同时,在众多网购平台上,假发的销量也在逐年增加。

遮发际线专用、遮发缝专用 ...... 只要顾客有需要,就没有商家做不出的假发。

目前,我国秃顶人数共有 2 亿左右,其中男性约有 1.3 亿人次。

由于雄性激素 dht 的存在,男性群体从一开始就输在了头发的起跑线上:

女性的秃头,只是会看起来发量偏少;而男性的秃,就表现得直观得多了——

放眼望去,我国大多数秃头男性,几乎都是 " 四周有、中间无 " 的地中海式秃头。

虽说顶着一个无时无刻都在反光的头顶,很容易让人一眼看出自己已经谢顶的事实。

然而多数秃头男士,大都抱着 " 自己没准儿还能长头发 " 的希望。

为此,他们宁愿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地中海造型,也不愿剃光头。" 盆地 " 周围的那一点点毛发,就是他们最后的倔强。

在他们眼里,一旦剃了光头,就代表着自己已经放弃了生发的信念,彻彻底底的地向秃头基因屈服," 这辈子就这样了 "。

秃头党们心里苦,不秃的人们看着他们光亮亮的头皮倒是生出了一丝羡慕:

我不是秃头,但是每次去游泳池看到秃头都不用带泳帽觉得很羡慕。

知乎网友 @林栀蓝

可羡慕是一回事,敢不敢当着自己的秃头朋友说出自己的羡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试问哪一位正当壮年的男子,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绝不会迎来脱发的命运,不会被自己当日的 " 羡慕 " 啪啪打脸?

在雄性激素 dht 的捉弄下,无数男性自打青春期刚发育,就开始背着人在小镜子前,偷偷摸摸撩起自己的非主流厚刘海,仔仔细细地打量自己的发际线。

更别说经过了岁月杀猪刀般的摧残,看着自己日渐隆起的啤酒肚,谁还敢担保自己头上的一亩三分地能继续茁壮成长?

出门上班前,对着镜子,小心翼翼地把特意留长的左边一绺掀起,盖住光亮的前额,用水抹平。

这是一个中年男人晨间的神圣仪式,或者说,最后的尊严。

知乎网友 @李云龙

世界 " 薄毛 " 地图、中国秃头指数地图 ...... 互联网上,各式各样版本的秃头地图已经层出不穷了。

对于头顶上这撮毛,全国各地的男人们都有话要说。

为此,凤凰 weekly 搞事栏目组精心策划,为大家倾情奉献了 " 凤凰版 " 秃头男子图鉴。

北京人:

嗬,

这算嘛事儿啊!

曾有好事者做过这样一张图:

根据网上流传的秃头指数,整理排列出了 " 光明顶 ",也就是所谓的秃头排行榜。

榜上其他地区人民的反应尚未见得,但对于没有上榜这件事,不管什么项目都要争第一的首都人民表示不服气。

在中关村、五道口、西二旗的街头走一走,一抬头就能看到穿着加肥 T 恤、运动裤衩、背着黑色双肩包的程序员们。

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只有这些不停用手机聊着 Java 和 python 的男人,才能让我等普通人感受到,什么叫真正的聪明绝顶。

不同岗位和不同级别的程序员,脱发数值变量也是不一而足。

但是,跟任何一位程序员说 "你最近头发掉的有点儿多 ",攻击力都是一样的,甚至比跟他们说 " 你最近有点儿发福了 " 还要来得伤人。

对程序员们来说,肥可以减,发际线却是一去不复返的。毕竟头顶本没有路,写的代码多了,也就成了路。

在程序员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记者问一个大爷:大爷,您保持亮丽的秘诀是什么 ?

大爷说:白天敲代码,晚上撸系统,姿势不要动,眼动手动就可以。

记者:啊 ? 大爷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

大爷:敲代码的呀。

记者:那大爷您是本身就很喜欢光头的吗 ?

大爷:掉光的 ~

北京的秃头人士里,光海淀区怕是就占了七成,剩下的三成,几乎都分布在二环上的各大胡同巷尾。

他们闲了时,要么遛鸟斗蛐蛐儿,要么就叫上三五个 " 铁磁 " 喝酒扯闲篇儿到深夜。

只要有人向他们的发际线表现出一丝可疑的兴趣,他们准会毫不在意地拨一拨自己额前所剩不多的头发,再看似潇洒地摆摆头说,

" 哎唷嗬,这算嘛事儿啊!"

广东人:

秃头是咩?

能吃吗?

相比于北京的快节奏,广东的标签则是优哉游哉。

对于广东省赫然位列榜首秃头榜榜首的事实,广东人表面上视若无睹,依旧是整日温温吞吞、不紧不慢地过生活。

全省人民不仅一派 " 穷则吃吃喝喝,达则游历四海 " 和谐风气,还坚持宣称:自己过得开心,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要是想采访广东人对秃头的态度,十个有八个广东人会不遗余力地为宣传广东早茶卖吆喝:

" 秃就秃咯,你问我点解啊?我也唔基咯,喝个早茶先咯!"

可再怎么死鸭子嘴硬也没用,广东人的脱发基因早已经出了名了。

有资料显示,目前广东有 36.8% 的人群有脱发问题,许多家庭还出现了父子、祖孙三代脱发问题同堂。

在这种暗搓搓的全民脱发焦虑下,广东特产之一—— " 霸王 " 防脱洗发水应运而生。

这个以小型手工作坊起步,成立于广州、发家于香港的洗护集团,在中国广告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 "Duang Duang" 一笔。

就在霸王洗发水销售供不应求的同时,却被网友发现,其创始人是个发际线堪忧的中年男人。

东北人:

小猪佩奇身上纹

不秃不是社会人

据统计,如果将中国人的谢顶面积加在一起,差不多有 4725 平方公里。这相当于 4 分之 1 的北京,甚至比半个广州还要大。

说到地理,那就不能不顺便说一说东北。

虽说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北也算得上是 " 偏安一隅 ";可在人口分布上,东北人却是遍布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

更不用说东北人几乎牢牢掌控了中国餐饮业的(大)半壁江山,更凭着一己之力,重新定义了四川麻辣烫,云南过桥米线等街边饮食。

更重要的,是他们把东北的烧烤文化传遍了全国。

对东北人而言,吃烧烤是一件能看出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事," 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

照着一天三顿重油重盐小烧烤的标准,东北人民就这样长年累月烟熏火燎着,自然而然地诞生了一大批 " 光头强 "。

就算是吃着烧烤脱了发,可对东北人来说,不吃烧烤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身为东北人,就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一顿不行,那就两顿呗!

因此,与其关心东北人的头发,还不如直接在饭桌上跟他们走一个来得实在。

总而言之,东北人对秃头的态度大多是这样的:

" 不就是秃吗?这都不叫事儿!"

在头发这件事儿上,东北人的心大可不是浪得虚名。再加上大哥文化在东北的盛行,直接影响了众多东北直男的审美取向。

别人都是 " 宁秃不光 ",而东北人却是早早期待着谢顶这一天的到来。一旦发现自己有了些地中海的倾向,二话不说,立马撸起袖子剃个大光头。

还有些东北人,充分发扬了每年囤菜过冬的优良传统,早早开始未雨绸缪:

头发还没来得及开始掉,就迫不及待给自己整上了秃瓢造型。

可以说,东北人不仅不畏秃,还对象征着 " 社会人 " 人设的光头形象,有着迷之向往。

有光头条件的要光着,没有光头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光着。

上海人:

阿拉这顶帽子是高级定制的,

侬晓得伐?

上海人的秃头问题,之所以能走入人们的视线,还是要从这条新闻说起——

复旦大学精子库招捐精者,明确表示不要 " 秃顶 " 者。

同样是脱发秃头,在凡事讲求精致的上海人眼里,东北人动不动就以光头示人的做法,无疑跟还在茹毛饮血阶段的原始人做派没什么两样。

王安忆笔下那些听着老唱片、手上戴机械表,喝小壶煮咖啡,用剃须膏刮脸,玩老式幻灯机,穿船形牛皮鞋的的男子,便是上海男人精致的最佳写照。

正因为这样,就算是谢了顶,宁可地中海也要小心 " 护苗 ",还有一了百了剃个光头的做法,在上海人心中都是极不可取的。

为了达到最大程度的精致和体面,秃头的上海人大多会选择佩戴鸭舌帽。一顶做工精巧的鸭舌帽,便是秃头上海男人最必不可少的行头。

在 " 螺蛳壳里做道场 " 的精神指导下,秃头上海男人对鸭舌帽的细心呵护和精心打理,自然也是不在话下。

必要时,鸭舌帽还能成为熟人间彼此炫耀攀比的加分项:

阿拉这顶鸭舌帽是高级定制的,侬晓得伐?

秃头群众千千万

总有一个在你身边

日本 Infographics 网站公布的《世界 " 秃顶 " 地图》显示,我国脱发人数已达到 2 亿,成年男性的秃顶率为 19.04%。

也就是说,5 个中国男人中就有一个秃顶。

近年来,无数人试图从纬度、地理、饮食等等方面解决秃头之谜。

某些问答网站上,甚至还出现了 " 南方人赖北方水质差,北方人赖南方天气潮 " 的情形:

可科学研究表明,俗称 " 谢顶 " 的雄性激素源性脱发,发生原因与遗传和雄性激素有关。

正因如此,任凭他们抓破头皮兜了一大圈,最终都不得不承认:

导致脱发的原因千千万万,但从根本上看,脱发这件事,可以说是从生下来那天就决定好了的。

人民表演艺术家,杰森斯坦森 · 郭达在早年间的小品里,也早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 娘秃秃一个,爹秃秃一窝!"

对于我等普通百姓来说,秃头基因的普遍存在,未必不是个好消息:

既然基因是生来注定的,脱发秃头这档子事儿也是跑不掉的,再风流倜傥的小鲜肉也都一个个秃了的时候。

到时候,指不定谁比谁难看呢。

- END -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