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度航天发射次首超美国,马斯克发推特感叹

马斯克又双叒发推了。

12月24日,马斯克转发科学美国人的推特并评论道:中国航天进步惊人,今年轨道发射首次多于美国。

这不是马斯克第一次发推点赞中国,在今年2月27日,他在推特上转发了一则有关中国铁路建设的新闻,并评论:“中国在先进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比美国要快100多倍”。

马斯克“粉”中国,也在中国的航天领域收获了不少“粉丝”。一位业内人士曾表示:马斯克和他创造的Space X颠覆了人们对航天和火箭的认识,并把很多激进的想法有执行力地实现。

那么,让这位航天梦想家点赞的中国航天,在2018年究竟做出了哪些“AMAZING”的战绩?

发射次数仍未锁定未来几天还有发射计划

截至记者发稿时,2018年中国的轨道发射次数停留在38次,平均不到10天便有一枚火箭在中国升空。截至目前的最后一次发射记录为:2018年12月25日00时53分,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在今年还剩下的不多几日里,仍有1枚火箭发射计划在列:长征二号丁/远征三号(上面级)搭载“鸿雁”全球卫星通信星座首颗星进入太空。

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的1月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2018年型号工作会议时就表示,2018年将实施以长征五号发射、嫦娥四号探月和北斗卫星组网为代表的35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次数创历史新高。

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图自新华社

“轨道发射在40次左右”的判断在年初就有了。但有趣的是,年初的计划比较中,中国航天发射任务次数并没有超过美国,有媒体预测,美国将继续稳坐航天发射次数世界第一的宝座。

“故事”却在结尾处来了一个大反转,目前2018年美国航天发射记录为31次,最近一次为2018年12月23日发射的猎鹰9号火箭,这一发射历经多次推迟。

中美火箭型号对比

虽然“计划赶不上变化快”,但可以看出,在航天发射的计划执行力上,中国航天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商业化成航天发射次数领先“催化剂”

“国家发射场正在推进发射工位的商业发展。”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在回答由于发射任务繁重,目前发射工位需要长时间排期的问题时表示,国家在航天发射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国家发射场已经在牵引商业火箭企业去国家的发射场建发射工位。

“未来商业火箭有自己的工位,可以最大程度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张昌武解释,通过商业化路径的发展,在工位利用上避免“杀鸡用宰牛刀”的资源浪费,同时保障商业火箭和国家火箭双方的发射需求,将使得航天领域获得更合理的资源布局。“目前,国家发射场已经在区域上进行了划分,我们商业火箭企业在土地方面的投入几乎为零。”张昌武表示,未来蓝箭的“朱雀2号”很有可能是在自己建设的发射工位上进行发射。

这仅是我国航天领域推进商业化的一个“缩影”,2014年起,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航天政策促进商业航天的发展,不断释放商业航天潜力。

一篇题为《美国一骑绝尘,中国含苞待放》的商业航天专题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发展商业航天主要有三种模式,航天商业化、政府与市场合作及纯民营投入。

发射工位的商业化正是第一种模式。而在第二种模式中,主力军航天科技已经建立起从航天制造、发射、地面到系统应用的全产业链商业实践,并向“互联网+”、“航天发射+”等技术融合方向拓展;航天科工推进“五云一车”商业航天新格局并积极探索太空经济新领域,技术融合方面也已推出天基物联网及航天云网项目。

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太空经济的新领域正不断拓展航天发射的需求。“有市场需求就会大大增加发射次数。”有业内专家表示,卫星发射的市场需求一直都未得到满足,一直都是卫星等火箭的状态。

“朱雀一号”发射

第三种方式的民营投入在今年也为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增加1次,10月27日,我国民营航天企业的首次轨道发射朱雀一号搭载未来号科普卫星发射,三级火箭姿态控制出现故障,火箭未能将卫星送入轨道。虽然发射未实现预期,但爱航天网站评价:该次发射对中国民营航天具有一定的意义。

5年与20年中国仍需面向国际市场

正如上述报告所形容的,美国一骑绝尘,中国含苞待放:美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早于中国很多年,即使从不算此前的孕育阶段,只从Space X 创立的2000年算起,美国商业航天至今也有将近20年,而中国2014年实施政策“松绑”至今5年时间,2015年商业航天企业逐步涌现。

2016年2月,国字号航天企业以公司运营模式涉足商业航天,中国首家按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专业化火箭公司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在武汉注册成立,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提升到商业级水平。2017年12月,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与8家社会投资机构签署协议,并利完成A轮增资。

用5年时间去追赶先行者的20年,中国有自己的特点。以承担着我国绝大多数高轨道卫星和飞行器的发射任务的长三甲系列火箭为例,它的特点是高密度、高品质、高成功率,发射总数占到长征家族总发射次数的三分之一,可以承担“高强度”的工作,并且“无失误”“高性价比”。

除了稳定性、安全性、适应力强,面对国际市场的另一个杀手锏是“成本控制”。据称:快舟系列火箭的另一大优势就是便宜:目前的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中,一般报价为每公斤2.5-4万美元,快舟1A还不到2万美元,快舟11更是不到1万美元。

航天科工火箭公司董事长张镝此前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快舟十一号”的固体发动机直径达2.2米,在目前国内固体火箭发动机中个头、推力最大,一次可以将8到10颗百公斤级小卫星送入轨道,更为经济实惠。到2019年10月前后,还有7发要打,其中包括国际客户。这是已经签订合同的。

据专业网站统计,2019年中国的轨道发射计划次数与今年差不多的将近40次,其中承接了埃及、沙特等国际发射订单,也有面向教育市场、科学研究等的“赋能”行业类订单,还有“捷龙”等小火箭,“接地气”正逐步成为航天产业另一发展“强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