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听杀人犯的故事 但我真的不在乎他有多惨

距离五月份空姐被杀案,仅仅过去了三个月,又一起乘坐滴滴被杀害的案件,撕裂了我们的心。

8月24日,也就是前天,温州乐清的一名20岁女孩,像往常一样,从滴滴平台叫了一辆顺风车,并且告诉了家人和朋友。那天的她,穿着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要去永嘉上塘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1点半左右,她上车了。

正常来看,按照女孩朋友们的估计,下午2点40分左右,她就能到了。

生日聚会,该是多么开心的场合呢。

(图源:Twitter)

但是2点10分左右,朋友收到女孩发来的微信:“这个师傅开的山路,一辆车都没有。”

(图源:网络)

2点14分时,女孩的朋友收到她发来的信息:

“救命”

“抢救”

有人分析说,这里的抢救,

是情况紧急时打出的,应为“强奸”

(图源:网络)

而后再也联系不上。

3点左右,母亲拨打女孩的手机,想问她是否到达,手机关机。

情况紧急,亲人和朋友都报了警,并且在全网发布搜寻信息。

可昨天,女孩被发现已经死亡,被司机钟某残忍奸杀,抛尸在山路上。

(图源:网络)

这桩惨案,除了凶手残忍变态,让人们群情激愤的更是平台的不作为。

仅仅3个月,向人们承诺要改进,要保护乘客的滴滴真的改变了吗??在这次惨剧发生前,就曾有乘客投诉犯罪嫌疑人钟某意图不轨、打了六分钟投诉电话要求对其封号时,滴滴没有处理,是的,没有!处理!

(图源:滴滴声明)

这是原本是可以制止的犯罪,那个女孩本可以逃脱这样的命运,但就是因为他们不作为,他们的侥幸心理,最终酿成了一场悲剧。

(图源:huffingtonpost)

对这桩案件的讨论,不会停下,不管是滴滴还是凶手,都要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

但是在围绕这场事故展开的讨论中,我再一次看见了一些让人心寒,甚至是愤怒的言论和报道。

(图源:couplestherapyinc)

这一次,受害者是白天乘坐车辆,身穿T恤牛仔裤,及时发出了求救信号。

我以为,以往那些荡妇羞辱者会无处可杠。但事实证明,对受害者的恶意,对女性的恶意,会从任何维度展开。

(图源:celebwallpapers)

我们看到武汉滴滴群里,一群蛆虫发布着受害者的照片,品头论足。

“20岁,懂的太多了(坏笑表情),穿得看的出来。”

以及一些我不忍打出的污言秽语。

很难想象这是作为一个人,对不幸受害的女孩说出的话。

这样毫不掩饰的展现人性的丑恶,我们作为正常人,三观受到冲击,认为他们寡廉鲜耻,没有良心和素质。

但这只是一个维度而已。这样的恶意,是直观的。

(图源:wallpaper)

我们很快发现,新一轮的恶心铺天盖地:媒体报道的重点,似乎亦在挑战我们的认知和三观。

(图源:segye)

他们精心挑选着受害者的照片,穿着带点性感的,即便面部打上马赛克还能凸显身材的。

(图源:mentalhealthy)

潜台词是什么?被害者,年轻女性,好看,身材好,独自出行,有吸引力。

一方面构建被害者的形象,另一方面,挖掘包装着犯罪嫌疑人,好像所谓凶手,就一定是有故事,有过去的悲惨人物。

(图源:scientificamerican)

于是我们看到,某新闻平台的一篇关于“起底杀害女孩滴滴司机”的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

(图源:网络)

托他们的福气,我们知道了,钟某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初中因成绩不好辍学,性格内向,从小老实,曾经多次创业失败。

紧接着,又有报道称,事发当晚9点,钟某哭着打电话告诉母亲,他杀了人。他的小姨对记者说,钟某平时不怎么说话,穿着朴素,鞋子都是几十元一双,看起来比较节省。

(图源:网络)

这些提炼出来的信息,组成一个底层人物人设,无非是在暗示,在钟某走向万劫不复、变成杀人恶魔的过程中,他是有原因的,可能是童年成长问题,教育问题,经济问题,也可能是更多。

这样的恶意,是隐晦的,甚至是不自知的。

(图源:pinterest)

可悲又可恨的是,我们对于这样的报道,已经十分熟悉了,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媒体试图将杀人凶手还原为正常人模样,将所谓背后的故事,作为报道的重点。

五月份的空姐遇害案件中,凶手刘振华同样“被起底”。他被打上精神疾病的标签,家人说他患有焦虑症和抑郁症,不幸的成长经历:母亲在他小时候精神就不太正常,家里沟通不多,他直到高中成绩都还可以,但后来脑袋被砸了,缝了一寸长,后来就不想读书了。

杀人者刘振华 (图源:网络)

看起来完全就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员。

而这篇报道,是以刘振华父亲叙述,儿子曾经入狱时,在监狱中给他写过的话结尾。

“信中写到:‘爸你要保重身体,等我出来我会好好孝顺你。’那次我哭了。”

(图源:网络)

全篇情感似乎就终结在,这是一个颇具悲剧色彩的人物和家庭,这是一个悲情的故事,而我们看到这里,应该泪目才是。

同样的,白银案凶手高承勇被抓时,家人亲戚邻里,都将他描述为老实巴交,性格孤僻。媒体报道中的他,为瘫痪的父亲端屎端尿、每天擦洗全身。被抓后询问,他的事儿,会不会牵扯到自己的两个孩子。

(图源:网络)

还有对于凶手大儿子的采访,他儿子一本正经地分析父亲事业上的挫折和感情上的挫折,而后发出感叹: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神TM可怜之处,神TM的老实人

后来根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说,高承勇的族人会煞有其事地向外人介绍其杀人动机,一个是因为失恋,一个是因为没考上大学。

记者问:你怎么知道的?

得到的答复:报纸上有,电视上看到的。

(图源:网络)

还有一个个校园杀童案,被强调的,永远是杀人者的经历,那些人是外来务工的,家境贫困的,对社会失去信心的。

比如4月27日的米脂杀人案,凶手在米脂县第三中学学生放学途中袭击无辜的孩子,导致九名学生死亡,十名学生受伤。

这时候,关键词是什么?校园欺凌,是的,凶手说自己在这里读中学时曾被嘲笑,因此心理受挫,于是在多年后,选择报复社会。于是在媒体的报道中,凶手又挂上了“曾长期受校园欺凌”的标签。

(图源:网络)

只有我们国家如此吗?不是。多少杀人犯的故事,被大肆报道。

Jurgen Bartsch,德国连环杀人犯,曾强奸并杀害四名八到十岁的小男孩。

(图源:ranker)

而他坎坷曲折的成长经历,也成为媒体煽情渲染的素材。私生子,生母早亡,长期被养父母虐待,被老师诱奸。

(图源:muderpedia)

于是,有很多人对他表示同情。

诚然,新闻需要热点,新闻需要深度,很多情况下,报道者想要凸显的,是凶手的悲剧色彩,企图运用这样悲情化的表达,展现一段曲折的经历,塑造一个复杂立体的人物。

他们想要说,杀人犯同样也是立体的,他可以穷凶恶极,也可以是孝子慈父,他万恶不赦,同时也有因可循。

(图源:pinterest)

虽然媒体报道需要给予事件所涉及各方以被采访权,捍卫各方说话的权利,但是,我真不关心杀人犯有多惨!

我不想知道他是不是老实人,他是不是人生悲惨,我只想知道他什么时候死。

(图源:pakistantoday)

有人说,对犯罪者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人生经历等等进行研究,不是洗地和开脱,而是为了寻找犯罪原因,日后在根源上避免。

是的,说得没错,要降低此事发生概率,我们确实需要去探索原因。犯罪者的犯罪心理和动机等应该研究,其背景应该被深挖,但主体应该是媒体吗?接收者应该是大众吗?

这是刑侦部门和专家的事,请不要向我灌输。

(图源:rxeconsult)

把他们的人生,摘摘取取,有选择性的展现给普通老百姓,老百姓们就知道怎么不培养出杀人犯了吗?

恶就是恶,我们真的不关心他的隐情和曾经,我们也不需要体会一个掠夺他人生命的杀人犯,有怎样的童年,有怎样的家庭。

(图源:非自然死亡)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比他们悲惨的人有太多太多,我们没有去伤害别人,我们依然相信和坚持着美好。

命运再残酷,也不能成为伤害他人的理由。

(图源:日剧《GOLD》)

引导或者呈现对犯罪者的一点点同情抑或理解,都是对受害者和家庭莫大的伤害和不尊重。

(图源:cuidateconsalud)

我们只想知道,法律会给予怎样的回应,犯罪者会被怎样处置,涉事多方会怎么严正处理,这样的惨案如何不再发生。

我,永远不会,也不应该,对杀人犯有所同情。

source: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Jürgeürgen_Bartsch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