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逗孩子:大人在笑 孩子在哭

“中国式逗娃”,大多数人不会陌生。

亲戚朋友聚在一起,不少大人喜欢拿孩子开玩笑,觉得把孩子逗得惊慌、哭闹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儿。

父母们却左右为难,当场反对会显得气量小,还容易得罪人;不反对又怕让孩子受了委屈。

不少人觉得,孩子都是被逗弄着长大的,我喜欢他才逗他的,没必要上纲上线。

但孩子的理解与大人不同,很多大人觉得是玩笑的话,孩子往往会信以为真。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实验人员冒充一名化学家,并吹捧这名化学家德高望重。

这位假扮的化学家,告诉参与实验的学生,他手里的蒸馏水是一种化学物质,有气味。

他请能闻到这种气味的学生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这瓶无色无味的蒸馏水,经过“权威人士”的暗示,就让多数学生认为它有气味了。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权威暗示效应”。

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安全心理”,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让自己更有安全感。

孩子的认知能力还有限,父母和长辈就是权威的化身。

所以他们的玩笑,会让孩子信以为真,更会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

这类逗弄,大人觉得孩子哭哭闹闹,大家哈哈一笑,一下子就过去了。

但对孩子来说,影响却不止当下。

很多人都记得小时候,被大人逗,说不是自己爸妈亲生的,是从大街上捡来的。

虽然极力辩解,非但没有说服他们,反而引得他们变本加厉,说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于是你又慌张又无措,那种羞耻、愤怒和无助的感觉,即使长大后也不能忘掉。

很多孩子,因为小时候消化不了大人的玩笑,成长过程中会一直伴随着不安全感。

大人的玩笑,孩子们总容易信以为真,时间一长,就会给他们埋下怀疑的种子,让他们慢慢学会了看别人脸色,变得患得患失。

在现实的环境下,我们没有办法给孩子创造一个真空无菌的环境。

但作为高情商的聪明父母,我们可以通过沟通和引导,给孩子提供更多保护。

对于大多数小孩而言,他们还没有能力去应对大人突如其来的各种问题。

对高频率出现的逗娃雷区,我们可以在平时和孩子的沟通中提前引导,强化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说:

如果有人问你,“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你可以礼貌地回答叔叔阿姨,爸爸妈妈都一样爱我,所以我对他们的爱也是一样的。

如果他们非要让你两者选一个,你有权利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这样的“场景演练”不仅能强化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也能帮助孩子掌握沟通技巧。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智还没有能发展出消化、释放、理解的能力,所以当孩子被逗弄后,很可能会一直哭,或者情绪失控。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一定不能在孩子的情绪上“雪上加霜”。

比如,有的家长会为了面子说,“别哭啦,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叔叔在和你开玩笑呢。”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可能越发糟糕。

接纳孩子的情绪之余,我们还需要给孩子一定安抚。

孩子对大人的话是有感知的,但在他们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去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如果成人避而不谈只会让孩子更加失去安全感。

接纳孩子的小情绪,他会感受到父母的爱与陪伴,情绪也会更快地稳定下来,这时候再给孩子解释刚刚发生的事情,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孩子也会更勇敢了。

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内心、健全的人格,想要社会创造出能让亲子适宜的大环境,还要从我们成人真正理解什么叫“爱”与“尊重”开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