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是非地"瞎劝和" 是流氓作恶的保护伞

最近,有一则国内新闻很火。

浙江金华一小伙骑电动车经过一路口时,扶起一位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没想到对方反报警称是被他撞倒。事发后,交警通过调取事发路段店家监控,证实小伙未撞到老人。

在这里必须为多次调出监控证明扶人小伙清白的交警同志点个赞,据说当地的监控因为修路出了问题,是附近店铺的私人监控立了功。

但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后来,滕先生向媒体表示,他要起诉要求“讹人方”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抚慰金1元。

促使他坚持作出起诉决定的,可能是因为事后老人家属的反应,不但没有理解扶人小伙,因为自己被冤枉后产生的委屈,甚至还斥责扶人者为:白莲花。

而在事后,有受访者在访谈中表示:不支持这次起诉,觉得“有点过”了。

事实上,这次事件中,“还小伙一个清白”是多数旁观者都绝对支持的,但是当那个小伙决定起诉涉嫌讹诈的老人和家属时,很多人都持相反的看法,觉得这做法有点过。

01

大事化小,小事真的“化无”了吗?

近些年来,扶人被讹,见义勇为被诬陷成了社会的一个痛点。

我们不敢扶,怕扶人之后倾家荡产,我们不敢见义勇为,怕见义勇为之后背负骂名。。。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的发生?归根结底,除了人性的恶,还因为好人行善的成本太高,而恶人讹人的成本太低。

起诉是滕先生的合法权利,依法追究是他正确的选择。起诉讹诈的老人一家,不仅让滕先生维了权,还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震慑那些心存恶意的人。

当然,即使受伤老人以及家属无论如何都是妥妥的弱势群体,他们还可能要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但这都不是阻碍扶人被讹者伸张正义的理由。

我们总是会觉得:别人受伤了已经很惨,他讹诈也是一时糊涂,我们得饶人处且饶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况他还是一个弱势老人。

上面这个说法我们很常听到,因为中国人文化讲究“以和为贵”。

但在现代社会中,并不应该什么事情都可以劝和,都可以“冰释前嫌”的。

02

忍让与退避,只能换来一时的和平

时间倒退到2013年,四川达州三个儿童扶老太反被诬陷,老人缠上了儿童一家。无奈之下,他们选择用司法来解决问题,本着大事化小的态度,司法所建议,三个小孩的家长各赔偿老太医药费2500元,剩余费用老太家自己承担。

随后,双方表面上达成和解,但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长坚持觉得,既然不是自己孩子的错,为何要赔偿?随后,老人不光赖在儿童家中不走,她的家人还拦住儿童的家长强行要钱。

于是,愤怒之下,该家长历尽千辛万苦努力寻找目击者,最后还了三个孩子一个清白。也就是说,老人的摔倒与孩子并无关系。

最后“真相大白”的结局让很多人觉得,当初建议“和解”的人,实在是有点“被打脸”——本来可以查明真相,却选择了劝和。

当中的原因,不言自明:那是觉得老人摔倒了也是弱势群体,三个家长各自分摊一点赔偿金(2500元)也不是负担很重。

各打五十大板,反而赢得了皆大欢喜(从某些人看来)的结局。

回忆当时的社会舆论,也有很多人对坚持就2500元对一个受伤老人“穷追猛打”的那位“较真”家长表示真的不能理解。

03

可以劝和,但不要“瞎劝和”

劝和,是不少中国人的误区

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一直传达着这么一个观念:以和为贵。《周易》里说道:“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在“以和为贵”的影响之下,中国人很喜欢劝和,喜欢说“算了算了”,“来都来了”,喜欢大事化小,喜欢小事化了,喜欢劝别人别较真。

可是,这样不顾一切,不顾起因经过的劝和,是真的在践行“以和为贵”,还是只是在瞎劝和?

前段时间,一个新闻很有意思。

浙江有一对半路夫妻,得知妻子生产,丈夫关机。因为空调发生矛盾,丈夫打掉妻子三颗牙,将刚出生的女儿从二楼窗口扔下。

面对这样的人渣,居然还是有人在劝和,而两人也被劝和成功,和好了。

那些人是怎么劝和这对夫妻的呢?

我来大胆想象一下:

“孩子都生了,改了就好了。”

“半路夫妻不容易,算了算了,他以后会改正的。”

“不和好,你还想离婚啊 ,离婚了孩子怎么办?你去哪再找一个?”

.........

虽说宁拆一座桥,不毁一桩婚,婚姻冷暖自知。但是,面对这样的人渣,你好意思劝和吗?

劝什么劝,这样的劝和只是在瞎掺和。

他们是否离婚,是否和好,都不应该有外人的介入。

尤其是,其中就有一个人渣的情况之下。

前同事小A就是一个例子,她的婚姻很不幸,结婚没几年丈夫出轨,常常不顾家。她想离婚,但身边的人都在劝她,劝和不劝分,说婚姻就是这样,没有完美,忍忍就过了。

她很压抑,想离婚,但看到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在劝和。她忍住了,但一天比一天压抑,明明才刚满30岁,但却像一个40多岁的怨妇。

我时常在想,如果大家不劝和,她会不会过得更好?

可以看到,瞎劝和的后果,往往只能得到“短时”的平静,但背后隐藏了巨大的“定时炸弹”,随时爆发。

如果说暴力动手打人去解决问题是一个“短视”的做法,同样的是,瞎劝和也是一个欠缺长远目光的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两个做法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一句名言十分有道理:让我们宽恕的一个前提,是我们拥有了惩罚的能力。我们无法宽恕那些我们无法惩罚的人。

要求忍让的前提一定是:正义得到了伸张。

因此,我们要劝和,但不要老是“瞎劝和”: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坏的,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无法和解。对于一些事,一些人来说,劝和,让他们握手言欢会成为一段佳话。

譬如古时的廉颇与蔺相如,清朝的三尺巷,劝和,和解,成就一段佳话。

但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劝和,不是在做一件好事,而是在作恶,让恶更有底气。

我讹诈被发现怎么了?最后还是和解了。

我打老婆虐待孩子怎么了?最后老婆还是会被劝回来。

我做了小恶怎么了?最后还是会被原谅。

我严重地侵犯了他人怎么了?劝和之后,必须要冰释前嫌。

我理亏了怎么了?只要闹得大声装作弱者,就一定有劝和的人来帮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