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亿不结婚的年轻人,活得怎么样?

据中国民政部调查,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的结婚人数为301.7万对,同比下降了 5.7%

早在2015年,中国单身男女的数量就已接近2亿,约相当于美国人口数量的2/3。

这些数字背后的庞大人群,似乎在挑战社会 “不婚丢人”的价值观。

而实际上,不想随随便便就进入婚姻的他们,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

“你只有结婚,才是正常人”

前些天,有网友上传了Siri怒怼“单身歧视”的一张图片:

“去年想去欧洲……才得知这年头,对单身未婚无房无车的女性有多么歧视。

即使有收入证明,也很难通过签证……敢情发达国家,真把单身女青年当黑户啊。”

Siri回复:“脱贫比脱单更重要,他们歧视的是单身、未婚且穷。

当“单身狗”、“剩男剩女”、“大龄青年”,成为社会的调侃对象时,背后反映的,却是“不结婚有病”的价值观

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想结婚,他们更注重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是依然有很多父辈,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做人生的至高真理。

中国工委会曾对40岁以下的青年做过催婚现状调查,超过七成的受访者都曾被父母“逼婚”,其中25-35岁的青年“被逼婚”的压力最大,“逼婚”率高达86%。

逼婚”,成了中国父母为儿女准备的一道有毒特色菜,每到逢年过节,年轻人都要捏着鼻子吃上两口。

面对过节“逼婚”,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会选择默默隐忍,还有小部分,会干脆选择逃离

29岁的小巴在银行工作,一年春节,就在大家都赶着回家过年时,他却开始了一个人快乐的加班生活。

“我也想回家过年,可一回到家,寒暄不到三句话,就开始催我找女朋友结婚。

催了三年,烦死了,年也过的不开心,还不如上班图个清静。”

各路亲戚不仅催婚,顺带连生活习惯、价值观全部否定:

“你说你这么拼命挣钱图个啥?买那么多瓶瓶罐罐的化妆品,有啥用。”

“挣的钱全拿去旅游了,也没见领回来几个对象。”

讽刺之余,还不忘炫耀自己的婚姻

“我和我老公都不说话,他回到家,只要脱了鞋往沙发上一躺,我就在厨房做饭,日子不也照样过!”

如果说亲戚“催婚”只是皮毛,父母的“逼婚”就是一剂猛药。

有的道德绑架,有的用“没结婚”一条否定所有的努力。

如果“单身狗“是单身青年对自己的调侃和自嘲,以“不婚”为耻,就是对单身的歧视。

马薇薇在《奇葩说》里说,她的父母,从来没有逼过她结婚。

他们不怕女儿“孤独终老”,因为他们相信:女儿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还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

2

真后悔把她培养这么优秀

比起面对“逼婚”宁死不屈,还有一类年轻人,宁愿结婚,也不愿单身。

他们认为,结婚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宁可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也要换来一段婚姻

小丽的父亲,已经在相亲角“蹲点”8年了。

他每周都会左手拿一块相亲牌,右手搬一个小板凳儿,胳膊夹一个直筒伞,到北京某公园“摆摊”。

和普通市场不同,这里的“摊儿”,卖的都是子女。

通过明码标价的形式把子女嫁出去,是中国父母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许多相亲牌写着“会做饭”、“有房”、“北京户口”、“编制内”等条件,小丽的父亲却一反常态:

“寻找不到1米6,无独立住房、月入2800以下的,大我一轮的……”

原因是曾赴海外上学,现在在高校任职的小丽,今年“已经”29岁。

小丽的父亲说:真后悔把她培养这么优秀。

优秀的目的,从不该只是为了婚姻。

而是在面临人生选择时,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能拥有更有意义的工作和想要的生活

前几日,上海师范大学的一个女博士,临近毕业,却被男友提出分手。

男友希望她留在一个安稳的环境里,所以不能理解女博士的选择。

但女博士的妈妈说:“不要被世俗所影响,有魅力的女人,永远不愁嫁。”

3

千万不要随便结婚

为了结婚而结婚,就像回归原始社会。

社会学家Andrew·J·Cherlin将这种婚姻称为“制度化婚姻”(institutional marriage)

这种婚姻围绕物质和后代展开,穷人通过结婚降低生活成本,富人通过婚姻使财产和地位得到巩固。

为生存而结婚看似合理,但随着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婚姻模式似乎不再适用

在人类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时,结婚某种程度上是为了“AA”,两个人男耕女织,渐渐自给自足。

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两个人在一起,让生活质量和心情都不如以往,不如放过自己,接纳单身的状态,也放过这段狼狈的感情

2016年,一位被“逼婚”的27岁女孩,在跳楼前给父母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你们安排冥婚吧,我再也不会反抗了。”

父母“怎么还不结婚”的关心,就像关心“今天有没有听话”一样孩子气。

Robin Williams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孤独终老,而是跟那个使自己感到孤独的人终老。

人本就是孤独的个体,而结婚是为了在孤独路上,有人相伴相随,一起感受世界。

对于为什么要结婚、和谁结婚这样的问题,本没有明确而肯定的答案。

只因“孝顺父母”、“到了年纪”、“身边人都这样”便开始了婚姻生活,则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欺骗。

可怕的不是没谈过恋爱,而是结婚之后,才发现自己没有真正爱过

杨时旸在《婚姻是一件人生小事》中写,婚姻是一件小事,且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婚姻。

有人习惯单身,有人依恋陪伴;

有人走进婚姻,有人逃离围城;

有人想和另一半携手安稳过一辈子,有人尝试潇洒不羁度过此生。

人们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与未来,也对它拥有随心所欲的决定权。

愿你选择结婚,都是因为是“我愿意”,而不是随随便便就信了“我应该”。

参考资料:

[1] Andrew J. Cherlin (2004), The deinstitutionalizaition of American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20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7.

来源:网易公开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