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引发恐慌 党媒三理由为舆论定调

贸易战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部分民众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近期,“消费降级”成为中文网络热词。但由于官媒与部分网民对此有不同看法,随即引发网络论战。

2018年6月以来,中国多个城市的租房价格大幅上涨,最多超过30%,对城市工薪阶层造成直接冲击。衣物、食品等日常用品物价也总体上浮,导致生活成本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主要销售廉价甚至可疑商品的电商平台如拼多多等则异常火爆。生产廉价食品的涪陵榨菜、康师傅方便面、红星二锅头烧酒等企业上半年纯利润均增加超过七成,也被解读为“消费降级”的信号。

主要出售低廉商品的电商平台拼多多火爆之后,媒体大呼中国开始“消费降级”(图源:VCG)

有中国网民还编出顺口溜:“榨菜就着二锅头,骑上摩拜遛一遛。”摩拜是一家提供低价出行服务的单车共享公司。这句带有自嘲意味的话,很快传遍网络,出现在各种平台和文章中。

中国“消费降级”也引发了海外媒体的关注。《纽约时报》8月份就刊发了一篇报道,指出中国不少中等收入水平的年轻人,受物价水平提升的影响,已经自动减少生活支出。除了买衣服买基本款,改打车为骑车外,为了缴纳更高的房租或者存钱买房,一些人甚至减少约会,不敢生孩子。

BBC的相关报道也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的同时,大多城市房价却持续飙升,今年以来人民币出现较大幅度贬值,加上中国股市暴跌和P2P崩盘的冲击,一大波城市中产阶级正经历着从租房到日常消费品等不同方面的消费降级。

但是日前,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消费降级”的说法有失偏颇。他认为,当前中国市场出现部分大众化商品销售较好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升级”的新趋势。

高峰列举了三点理由:一是消费者从选择杂牌商品到选择安全放心知名品牌,这是品质消费的升级。二是多样化电商的发展,网络消费群体的扩大,满足了中小城市和乡村新的消费群体的购买需求,实现了消费方式的升级。三是共享经济等新的消费形式,反映了消费者更加理性、推崇绿色环保的消费趋势,是消费观念和消费心态的升级。

北京时间9月8日,中国官媒新华社也刊发报道批驳“消费降级”的说法。文章引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8万亿元(1元人民币约合0.15美元),同比增长9.4%。文章还指,包括旅游、文化、体育、养老在内的服务消费,已经超过中国内地居民消费支出比重的40%,说明消费结构也在升级。

报道还援引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的说法,称榨菜、二锅头等物美价廉的商品受到青睐,实质是“消费理念提升”的表现,消费决定变得更加冷静实惠。

该文观点遭到众多网友的批评,称“报道里的这些人和我不是生活在一个世界”。同时,发表相关言论的专家也在社交平台上成为受攻击的对象。

9月8日,冯钢教授在微博上发文澄清,否认就相关问题接受过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在香港凤凰网的专访中,他明确表示:“一个字都没有说过。”但冯钢发布的澄清帖文引来上万条评论后,很快从微博平台消失。

中国消费是降级还是升级的争议,或许还会持续,但其中有一些基本的问题并没有厘清。应该注意到,中国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实际的支付能力和获得的满足感,本来就存在巨大差异。讨论消费是降级还是升级,不能统筹地看统计数字,也不能仅凭个人经验,还需要细分讨论的主体。

例如从收入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经济下行导致收入增长明显放缓,这对于一些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消费支出来源的家庭是不利的,但同时,对企业主和拥有大量财富的群体则影响较小。

又如在消费方面,以颇受关注的房价上涨为例,对于租房或者购房的人来说,显然意味着更多的支出,对其消费选择造成影响。但是,对于一些已经拥有住房,甚至拥有一套以上房产的民众而言,则可能有利无害。

另外,一些政策因素也会影响消费行为和获得感。中国政府在贫困地区开展的扶贫支助工程,例如棚户区改造,一方面影响了居民的购房行为,另一方面增加了家庭可支配收入,提升了消费能力。这种现象在三四线城市表现突出,而据中国官方的数据,这些地区在购买进口商品、电影娱乐、出行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均有增加。

可见,按照影响消费的不同变量和不同群体分析,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可能是同时存在的。情况并不是如中国官媒所呈现的那么乐观,也未必如一些网友认为的那么悲观。

但为什么中国官媒和一些网民各执一词,忽略了这一明显的事实?

网友的观点本身是代表个人,根据其自身的经验,所以其不全面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官媒,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也拥有更多话语权和影响力,本不应该得出如此简单和片面的结论。尤其当结论与一般民众的感观截然相悖时,更需要慎重对待。

目前中国经济下行是事实,城市中层阶级消费水平受影响也是事实,承认这些问题并不妨碍对另一些地区消费水平提升的肯定。有评论认为,官媒的单一化处理,或与中国舆论的统一导向有关,这一点无法证实,但不能排除。

应该承认,中国政府出于稳定市场秩序和民众情绪的考虑,对舆论加以适当引导有其必要性。但如果枉顾基本事实,甚至违背民众的切实感受,这样的舆论引导能达到期望的效果吗?事实证明,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