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这个新红利必将深度地改变中国社会格局

1

城市竞争优势的格局转换:

人口红利→教育红利

中国传统人口红利进入后半期!2010-2014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6岁-64岁)占总人口比例从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流动人口规模在经历长期快速增长后开始进入调整期。

与此同时,中国却进入了“教育红利期”。2010-2014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8.75%提高至11.01%,提高了2.26个百分点,明显超过了该时期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的幅度。但各个区域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又是不均衡的,未来教育红利的释放空间也将存在较大差异。

展望未来,从近几年不断加码的“引才政策”可以看出各大城市在继续争取“人口红利“的同时已经开始关注”教育红利”,通过引进更多的素质型人口持续塑造城市人力资本竞争优势。2017年初,杭州、西安、武汉、成都、南京等城市陆续出台了人才吸引政策。2018年3月,北京和上海也推出了各自的新政,开始争夺优秀人才。“抢人大战”必将引起新一轮人口素质结构的变化,各地区教育红利强弱,或将随着目前不断加码的引才和落户政策而出现分化。

2

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区域分化,东部教育红利优势明显

四大区域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东部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增幅大,东北部增长放缓。从十年的数值看,东部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一直处于最高水平,其次为东北部和中部,西部最低。从增幅上看,东部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年间增幅最大,年均增加0.21年;东北部年均增幅最小,仅为0.15年;西部由于基数较低,年均增幅达到了0.20年的高水平,但要达到目前东部的水平还需近8年的时间。

备注:本文所指就业人口均为各省市城镇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占比来自各省市2006-2016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就业人口受教育年限=(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16+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数*12+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数*9+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数*6)/总就业人口数;

本文所指东部包括10个省级行政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东北部包括3个省级行政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中部包括6个省级行政区: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西部包括12个省级行政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重庆市、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各省市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化明显,最高和最低相差超过7年

全国分化,北京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多为10年左右水平,但两极分化明显,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和最低的省份相差超过7年。其中,北京最高,接近14年,相当于大学二年级水平。青海最低,仅为6.63年。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十年间青海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幅最大。由各省市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变化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位于西部地区的新疆、青海、内蒙古、云南是就业人员受教育年限主要提升区,其中,青海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幅度最大,达2.96年,新疆(2.79年)、内蒙古(2.51年)紧随其后。广西增幅最小,仅为1.42年。东三省差异明显,辽宁就业人口受教育年限增幅在东北地区处于最高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3

就业人口大专及以上占比:

区域差距明显,东部始终保持领先

四大区域就业人口大专及以上占比:东部占比大且上升势头足,人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东部就业人口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高,且呈上升态势。从数据走势看,2006-2009年四大区域走势相对平稳,内部差距变化不大。但从2010年以后,我们发现东部高素质人才占比在加速向上的同时,东北却徘徊不前,与东部的差距被逐渐拉大。2015年后,四个区域仅有东部就业人口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继续保持增涨态势,充分体现出了东部地区人口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特征。从增幅水平上看,东部就业人口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比增幅最高,年均增加2.17个百分点;中部与西部最低,均仅为1.50个百分点。

图:各区域就业人口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各省市就业人口大专及以上占比:经济发达省份较高,京沪津领跑

北京就业人口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最高。2016年,就业人口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最高的是北京,达63.3%。云南最低,仅为13.5%。值得注意的是,新疆就业人口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接近30%,仅次于浙江,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山东、河南和河北三个人口大省的高素质就业人口的比重相对较低,未及全国平均水平。

图:2016年各省市就业人口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就业人口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累计增长最高,天津居首。由各省市就业人口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变化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四个省、直辖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增幅较大。天津最高,十年间增幅达28.7个百分点;增幅最小的同样为云南,仅为9.86个百分点。东北部的吉林和黑龙江以及西部的贵州、西藏、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区增幅相对较小。

图:2006年-2016年各省市就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比增幅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4

各地教育红利强弱评价:

全国分化,东强西弱

为了进一步评价各区域教育红利水平的差异,我们根据各省市2016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两项指标情况将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红利水平划分为3种类型。

教育红利两极强势型

该种类型的特点是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均较高。共涉及10个省市自治区,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山西、广东、辽宁、宁夏、重庆、内蒙古。这些省高素质就业人口比重大,各学历的占比相对均衡,具备较强的教育红利。

教育红利两极分化型

该种类型的特点是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两者并非协同,而是呈现“一高一低”分布。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高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相对较低的为四川、安徽、海南、黑龙江、河北。这5个省份高素质就业人口相对较少,对提升区域平均受教育年限贡献并不明显;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低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相对较高的为福建、新疆、江苏。这3个省份高学历就业人口数量相对较多,但由于较低学历人口数量相对更为庞大,稀释了高素质就业人口对整体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作用。

教育红利两极弱势型

该种类型的特点是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均较低。共涉及13个省市自治区,分别为:云南、贵州、西藏、江西、河南、甘肃、广西、吉林、湖南、山东、青海、湖北、陕西。这些省份就业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不如其他省份,教育红利相对较弱。

图:31个省市自治区按整体文化素质划分为四个象限类别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从空间分布上看,教育红利东强西弱。教育红利较强的省份主要位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高等教育机构数量较多,也更容易吸引高学历就业人口。而教育红利相对较弱的省份主要位于中国的西部和中部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开始发力人才引进。

图:31个省市自治区教育红利强弱空间分布图

资料来源: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5

城市的选择-通过引才增强教育红利

一个地区的受教育水平高低对教育红利的强弱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火热的“百策求贤”必将引起新一轮人口素质结构的变化,各个地区的教育红利差距也将迎来新一轮转变。

在“抢人大战”中,西安可以说是超级赢家,2017年3月至今多次升级调整户籍政策,仅2018年一年新落户西安人口就接近80万人,户籍新政的深度和力度之大,效果之明显在全国同等城市中绝无仅有。

图:西安落户政策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图:2018年西安落户政策实施效果

资料来源: 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未来,随着引才和落户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强化,停留在岗位上的就业人群的受教育程度不断向高学历聚集,西安的教育红利也将不断增强。

图:西安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变化情况

备注:2015年后为推测数据,仅为示意发展方向,无具体数值含义。

数据来源:陕西省统计局,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其他参与“抢人大战”的城市同样通过“放宽落户限制”、“给予购租房补贴”等方式加快意向型人才的流入。从各大城市陆续公布的2018年常住人口数据看,人口增长效果同样十分显著。2018年末,广州常住人口增加40.6万;杭州常住人口增加33.8万;成都常住人口增加28.53万;宁波常住人口增加19.7万;南京常住人口增加10.12万;合肥常住人口增加12.2万;厦门常住人口增加10万人;武汉户籍人口比上年增加30.08万人;郑州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增量超过10万。

未来,随着人才政策和落户政策的扩围和加码,中西部核心优质城市的教育红利有望与东部地区缩小差距。特别是像武汉、成都、郑州、西安等引才力度较大、自身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省会城市,随着高素质人才的不断进入,城市的教育红利也将进一步增强。

近20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个区域受教育程度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由于经济教育历史等原因,具体到各个区域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发展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东部持久领先、东北与东部差距拉大、中西部在低水平区间顽强增长……

过去不可追,未来尤可期。未来的城市竞争不再是数量型、规模型的竞争,而是基于素质型人才的高维竞争,城市竞争优势格局开始由人口红利向教育红利转换。纵观近年部分城市引才力度之大,那些能够把握趋势的城市其实已经在行动!效果也正在见效。再过十年回首,有些区域的教育红利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结语

近20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个区域受教育程度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由于经济教育历史和人口流动等原因,具体到各个区域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发展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东部持久领先、东北与东部差距拉大、中西部在低水平区间顽强增长……

过去不可追,未来尤可期。未来的城市竞争不再是数量型、规模型的竞争,而是基于素质型人才的高维竞争,城市竞争优势格局开始向教育红利转换。纵观近年部分城市引才力度之大,那些能够把握趋势的城市其实已经在行动!效果也正在见效。再过十年回首,有些区域的教育红利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