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一则热血沸腾的消息:10月24日,耗时15年的“港珠澳大桥”终于要正式通车了!
港珠澳大桥有多牛?一句话,总长达55公里,是中国历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是一项前所未有的“超级工程”。
看到这座桥,全世界都被它震撼了。
它的建成通车,使得香港到珠海、澳门的车程从原来的3小时缩短到了45分钟。但它的意义,又远不止于此……
还意味着我们成功建造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细细回想,香港、澳门回归都已20年,想起1978年的中国,40年前的记忆里的那些人和事,你还记得吗?
如今再回忆起那个年代,才发现时间能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
01
80年代,在一个物质并不富裕,但精神尤为充实、振奋的环境里开始了。
80年代初,日本电视剧《血疑》在中国大陆热播,剧中女主角大岛幸子所穿的衣衫被称为“幸子衫”。
一时间,时髦女青年流行剪“幸子头”。“幸子衫”也成为畅销款,全民撞衫。
后来,艳丽的红衣、黄衣也开始流行,女孩子们的穿衣搭配不再单一死板。
年轻的人们追求个性自由,爱美的女孩子们勇敢地穿上亮眼的裙子,一展少女的柔美。
街头的造型店还是新鲜事物,谁要是烫个卷发,回头率百分之百。
随之引发的是“西装热”,满大街,不分人群、场合,处处流行穿西服。
虽是松垮的、邹巴巴的款式,皮带环上再挂一串钥匙,仿佛大家都是“白领一族”了。
“军大衣热”也开始遍及大江南北、城市乡村,“中山装”逐渐成为历史。
女青年中,但凡有个身材好、穿着稍显“暴露”,都会引来围观。
男青年中,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是绝对的撩妹装备。
1985年,电视剧《上海滩》引进内地,街头一时间都是风衣男子。
上海滩叶丽仪 - 上海滩
这是当时的校园时装表演,个个都是许文强。
1988年骑自行车的北京市民,可见当时的服饰已经非常新潮了。
到了90年代和新世纪,穿衣搭配已经不仅仅是掩体遮羞,更是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方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潮流,谁当年还不是赶时髦的人儿啊。
02
80年代的中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有了质的提升,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小康。
这是1983年上海的一桌高规格酒席,茅台酒8块钱,还有当时流行的桔子水饮料。
桌饭菜相当于当时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很少人吃得起。
这是80年代的大学咖啡厅,只有晚上开张,因为白天是教工的“食堂”。
别看它很山寨,这在当时可是时髦场所,门口摆着双喇叭录音机,一首《甜蜜蜜》就足够吸客。
甜蜜蜜邓丽君 - 甜蜜蜜
那时候,可乐刚刚进入中国,很快成为风靡全国的饮料。
1987年冬天,山羊胡子老人的招牌出现在了北京街头。开业第一天,长长的队伍从店内一直排到路边。
3年后,麦当劳在深圳开了中国第一家分店,再次被挤爆。青少年都以吃“洋快餐”为时髦。
在那之前,商店还不叫商店,叫供销社。
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
在计划经济时期,“手中有粮票,心里才不慌”。
90年代后,粮票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勒紧裤腰带攒粮票”的日子从此结束了。
如今,各种粮票油票肉票,已经是存封于纪录片和博物馆里的藏品。
你曾经历过那个“票证经济”的年代吗?
03
80年代还没有炒房的概念,房子虽然有点窄小,有点破旧,但住得舒适温馨。
家里墙上贴着的奖状是一种荣誉,挂着的挂历是一份体面的装饰。
当时热销的挂历大多画着汽车洋房、美人美景,满足了大家对小康生活的憧憬。
就连周迅也是“挂历女郎”出道的——谢铁骊导演偶然从一本挂历中看到了这个眼睛水灵灵的姑娘,这才有了周迅的银幕处女作。
还有橘红底色,印着大红牡丹的床单,别说你家没有过。
家里四处都是搪瓷品,喜气洋洋的搪瓷杯、搪瓷盆,年复一年,即使漆被磨掉了也能用。
搪瓷工艺后来被淘汰了,这些老物件看着是多么面熟啊,可它们都要成文物了。
相信80、90后的小学语文里会有一篇《我家还缺啥》的课文。
这篇短文讲的是,爸爸买了一台电冰箱,轰动全村,大人小孩赶来瞧稀奇。
后来妈妈发现冰箱耗电,于是琢磨着把它卖了买别的家电。
买什么呢?妈妈想买洗衣机,弟弟想买彩电,姐姐想买录音机……
这就是80年代的家庭生活写照。与食物相比,那个年代的电子产品价格高昂。
空调在那个年代是神一般的存在,能装上空调的家庭称得上大户人家。
“万元户”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自行车、电视机和缝纫机是此时的“三大件”。
有了这三样宝贝,就可以当嫁妆,把媳妇娶回家。
不像现在动动手指就能购物,当年的商品匮乏,“抢购”也因此成了流行词。
洋字号的商品狂卷全国,从家电到打火机,都是舶来品独领风骚。
时间到了90年代,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成为了历史。
今天,如果你的父母在生活中处处节俭,请不要见怪。
因为,勤俭节约的习惯在他们那一代人心中打下了太深的烙印。
04
自行车是80年代人们最依赖的交通工具。
那时候街上除了公交车几乎没有机动车,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班。
80年代初交通高峰期时壮观的自行车流
当时的人们断然不会想到,几十年后的街边会堆满一种能共享的自行车。
除了自行车,摩托车也开始逐步成为有钱人的新宠。
摩托车取代了自行车,跻身富裕家庭的“八大件”,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是一件风光的事情。
这是曾经的经典摩托车型幸福250,那叫一个拉风炫酷,是很多男人的英雄梦想。
八十年代的绿皮火车是运输的主力军,空运尚不发达的年代,出远门要坐几天的绿皮火车。
随着国家逐步解除了私人购车的限制,“私家车”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当时的桑塔纳是土豪配置,而红旗牌轿车嘛,则是神级土豪。
直到1988年,中国才有了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对比于今天中国高铁的享誉世界,这个发展速度已经足够令人惊叹。
事物总有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当年的永久牌自行车,如今都成古董了。
等你爱我陈明 - 幸福
那时候的约会就是一起散散步,或者骑一辆自行车,摇摇晃晃,简简单单。
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爱情的味道。
05
“1987年11月2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成为中国第一个手机用户,虽然花费了2.6万元。”
说这话的人叫徐峰,中国第一个拥有手机的用户。
这里的手机,自然是指摩托罗拉公司的砖头一般大的“大哥大”,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进入了移动通讯时代。
那年头,手上能拿个大哥大的,都不是一般人。
拉出长长的天线,在人群里随便喊上一句:“喂!听不清,你再说一遍。”便会引来无数惊羡的目光。
大哥大之后,寻呼机也开始普及,中国人习惯把它称为“bb机”。
1990年开始,传呼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1994年,黎明和吴倩莲主演了一部叫《都市情缘》的电影,bb机成为了两人爱情传递的载体,孕育了无法预测的爱情狂喜和悲恸。
这就是当时都市生活的一个写照,“有事呼我”,是当年的最时尚告别语。
家庭电话和手机的普及,让传呼行业迅速衰败。
创业初期最想做寻呼机的小马哥,在看到bb机逐渐被遗弃之后,才做出了一款叫OICQ的产品,也就是后来的QQ。
互联网的浪潮在新世纪滚滚袭来。
从大哥大、翻盖手机到诺基亚,再到如今遍地开花的智能手机,长江后浪推前浪。
有时候挺怀念当年没有手机没有微信,只能用书信传情的年代。
一字一句写好,再小心翼翼折成喜欢的形状,贴好邮票塞进邮筒,满心欢喜的期盼对方的回信,日子就这样慢悠悠过去了。
从前慢叶炫清 - 从前慢
就如木心先生的“网红诗”《从前慢》所写的那样。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06
70年代末期开始,黑白和彩色电视机相继走进中国家庭。
随后的十余年里,中国彩电行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从华南理工大学同一个宿舍毕业的黄宏生、李东生、陈伟荣,分别创办了创维、TCL和康佳3家彩电公司,成为中国彩电行业“三巨头”。
那时的彩电又笨重又昂贵,家里有电视机和DVD,一到晚上全村人都来做客。
随着彩电逐步普及,电视剧的创作和播放也喷薄爆发。
加上港片井喷,盗版光盘盛行,街头的录像厅逐渐门庭冷落。
那年头的摄制条件虽然简陋,但拍出来的剧诚意满满,部部经典。
从《红楼梦》到《渴望》再到《还珠格格》,是那个年代的共同记忆。
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混血儿费翔像一匹骏马一样唱了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成为了从荧幕中走出来的全民偶像。
故乡的云费翔 - 跨越四海的歌声
90年代是一代电视人的黄金年代,无论是纪录片、新闻还是电视剧都非常繁荣且充满质感和厚度。
今天,你还看电视吗?
07
舞厅无疑是80年代最赶潮流的场所,跳舞成为最高大上的娱乐活动。
如果你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可能很难想象当时的舞厅有多火爆。
在舞厅里,有的跳出了友情,有的跳出了爱情,当然,也可能是婚外情。
不去舞厅的,就在家里跳贴面舞;年纪大一点,就去广场跳交际舞。
这是当时的校园舞会,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那就跳同性交际舞。
热情奔放的迪斯科(Disco)传到中国后,病毒一样蔓延开来,成为全民的风尚标。
多年后,快手上的“土嗨”社会摇,前身就是“的士高”。
有舞蹈的地方就有音乐,录音机也在八九十年代进入中国家庭。
小芳李春波 - 小芳
新闻,戏曲,相声,音乐……听收音机、录音机是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部分。
那时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流传到大陆,成为内地原创流行音乐的启蒙。
小城故事邓丽君 - 环球2000超巨星系列 - 邓丽君
日本的卡拉OK流入内地后,很快成为最风靡的市民自娱自乐方式。
农名工兄弟姐妹们最时髦的夜生活,就是街边的卡拉OK,一元钱一首歌,唱得乐此不疲。
美国《时代周刊》还曾写道,卡拉OK改变了亚洲的夜晚。
08
唱歌跳舞那毕竟是大人们的娱乐,小孩们自有一片天地。
对于在八九十年代长大的孩子们来说,最爱读的书是小人书,一看就是一整天。
小人书,也叫连环画。80年代是小人书的鼎盛时期,古典名著、英雄故事应有尽有……小人书绘画细腻,生动写实,丰富了我们的童年生活。
任天堂和小霸王游戏机成了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拿着游戏机,沉迷于俄罗斯方块和贪吃蛇不能自拔。
一毛钱的冰棍和冰袋,是炎炎夏日最舒适的享受。
那时的夏天没有手机,没有吃鸡,只有蓝天白云草地,以及老鹰捉小鸡。
童年张艾嘉 - 童年
跳房子,跳皮筋,过家家,打弹珠……独属于八九十年代的风景,00后再也不会有的童年。
爆米花大爷,拉着老式爆米花机走乡串户;还有挑担工,用零食换取鸭毛、凉鞋、酒瓶子等,都是如今已经消失的走江湖的行当。
这是80年代的农村小男孩,背着背篓拿着镰刀,从小帮家里干农活。
那个年代长大的农村孩子,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他们格外珍惜开学时发放的新课本,闻着书香,生怕弄脏,还拿着报纸把它包起来。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我们总感叹时间过的太慢,毕业遥遥无期,而转眼我们又各奔东西。
同桌的你,还好吗?
09
1978年春天的大学校园,迎来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
文化的闸门一打开,洪流便滚滚而来。
不像现在沉迷于手机和游戏,80年代的大学生,在宿舍的最大娱乐就是看书,即使抬头就是钟楚红和张曼玉。
白衣飘飘的年代,大学里每个宿舍都有一个会弹吉它的“老狼”。
白衣飘飘的年代叶蓓 - 此间的少年
学生们对知识极度渴望,新书到货就被哄抢,这样的情景恐怕现在也只有在春运抢票才出现。
那是一个激情又充满诗意的年代,清新,朴素,带着一点理想主义。
这是当时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盘地读书的人们。各地不多的图书馆,常年洛阳纸贵。
作家查建英说,在八十年代人们像对待初恋情人一样痴迷地追求知识、追求创作,把阅读、探索和思索作为生活中最大的愉悦,并且感到幸福,很浪漫也很诗意。
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海子卧轨自杀,被人们称为一个时代的终结。
到了90年代,宏大叙事渐行渐远了。
没人摇滚,也没人愤怒,因为大家都开始忙着挣钱了。
10
“下海”是那个时期最流行的词汇。
那时的海南,就像一场商业学校,告诉了很多人什么叫市场,怎么做企业。
那时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如今仍活跃在商界的代表人物如柳传志、张瑞敏、王石,他们被称为“84派”,1984年也被称为企业家元年。
假如说火红的80年代是理想主义,新世纪是消费主义,那么90年代则是现实主义。
1990年,深交所和上交所相继营业,一开市就出现炒股狂潮。
1991年,一部叫《外来妹》的电视剧热映,一代打工族撑起了中国制造业的半壁江山。
也是从那年开始,私有经济高飞猛进。
1992年的“南方讲话”,带着改变家国命运的梦想出发了,轰轰烈烈地奔向了一个新纪元。
春天的故事董文华 - 爱在春天 叶旭全作品音乐集
进入新世纪,一切事物的更新换代步伐更快了。在生活方面,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二维码、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80后90后从乳臭未干,也不知不觉撑起了社会脊梁。
如今老家的房子变大了,却很少有时间回家看看了。动动手指就能叫外卖了,却想念爸妈做的饭菜了。
从1978年到2018年,转眼过去了40年。哭过、笑过,40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再也不见当年白衣飘飘的少年。
40年的生活记忆,如白驹过隙,短暂却美好。不管日子如何艰难,都要找到生活中那点点微光坚持下去,就像最初的我们,怀揣着年少时的梦想和爱,一路勇往直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