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留学生”几乎是网络上最戳看客兴奋点的关键词之一了,人们心中对于留学生的印象,已经从早年间精英人群慢慢的向二世祖靠近了,有关留学生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不学无术只懂享受,整容卖假货,甚至被爆出吸毒和卖淫。
每一条新闻的下面,也重演了这些年国内网民和留学生这两个被割裂开的群体的针锋相对:“留学生都是些什么人啊啧啧” VS “你又造谣、抹黑留学生”。这种对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两年,存在于新闻和网民口水中的留学生形象,风评相当不好。
随着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水涨船高,一部分有钱人选择让子女出国镀镀金,而这部分留学生大多数都只是为了混一混日子,回国继承家产,所以努力学习对于他们不太适用。
这些人去了国外简直如鱼得水,国外开放的生活理念,和时髦的社交方式对于他们就像到了天堂。玩的过火的甚至会去尝试一些更新鲜的玩意。
“笑气”,化学名称为一氧化二氮,位列危险化学品名录。但这种危险的气体,却以另一种方式,在年轻人间悄然流行,同时,不可逆的伤害如影随形。
在一些年轻群体中,大家心照不宣,使用笑气来制作“嗨气球”。制作步骤简单,材料易得。吸食后短暂的快感,让不少年轻人为之痴迷,甚至有人将它视为聚会时“调动气氛”的物品。
近日媒体报道,一名在美国西雅图留学生的中国学生因大量吸食“笑气”最终四肢肌萎缩,身体无法站起最终坐轮椅回国治疗,据悉该留学生曾因吸毒一个月花掉几十万!
这名吸食笑气的留学生叫林娜,目前,她仍在北京的医院接受治疗,不能独立行走。对她来说,危害不仅存在于身体,更多的打击来自精神。
很多人一样,林娜第一次吸食笑气,是出于好奇。“我感觉我认识的留学生里,有一半人吸过笑气。我们管这叫做‘打气球’,当时很多人告诉我,说‘打气球’会让人比较舒服,还说它比抽烟喝酒的危害还要小。”
随后,林娜在自己住的公寓附近,买了四五盒笑气弹、奶油枪和一些气球。“第一次吸,就用光了四五盒,每盒里面有24支,差不多有100多支。吸完之后,就感觉脑袋里在蹦迪一样。”这是林娜从未体验过的新鲜感,在此之后,“打气球”变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林娜回忆,公寓附近的烟店,一箱笑气弹卖18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20元),“多的时候,一天能花掉七八千元‘打气球’,一个月能花掉十几万,都是一箱一箱地买,一箱24盒,一盒24支,打完晕晕乎乎的,然后睡着了,睡醒之后又接着打。”
如果一切顺利,林娜明年就能拿到毕业证,或是继续深造,或是回国工作,但因为一天花上10多个小时在“打气球”,她不再去学校上课,求学之路也被强制按下了停止键。
不只是毒品,留学生圈的两性关系也复杂的难以捉摸,电影《中国合伙人》曾经删除了一段情节,理由是这段情节对于留学生形象实在太过负面,而这段删减的情节其实是女主角在美国留学过程中和一个素不相识的出租车司机发生了关系。
这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混乱程度不止如此。一部分家境一般的留学生在留学过程中慢慢的被灯红酒绿所吸引,而家里给他们的钱无法支撑如此高昂的消费,一部分留学生就走上了弯路。
今天的留学生态,已经和二十年前完全不一样。在如火如荼的留学中介行业的介入下,“有足够多的钱就能送孩子出国读书”真的不是玩笑话,而且这笔钱对很多家庭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
随之而来的,是被曝光得越来越频繁的“留学生乱象”。
我们开始屡屡见到留学生的负面新闻,比如很多留学生连最基本的语言都不过关、考试抄袭、论文代写,上学就是混日子。
更有机构调查统计过,2015年,有8000名中国留学生因学术表现差、学术不诚实等“不好好学习”的原因被美国大学退学——
纽约大学中国历史系教授卡尔更直言,中国学生成为她的课堂“包袱”,因为她要为他们调整课程内容。很多中国学生都“严重准备不足……他们大多不知道如何解析文本,或是无法达到分析思考或写作的基本要求。”
生活中,我们也见到过年轻的留学生用小恶霸的作风欺凌同学最终尝到恶果的事情,事情同时还暴露了他们不仅完全无法融入美国社会,也对当地法律的完全无知。
但是除了这些自甘堕落的人,留学生中正面的形象其实不乏少数。
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2017年外国留学生获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比例为11.97%。
更多的留学生在家里人管不了自己的环境下,一切只能靠自己。
他们的日常生活也不是纸醉金迷,而是去学校报到、自己找教室、和Professor争论自己的分数、和几个老外组成一个小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熬夜写论文。
普通留学生的一天:起床,出门,上课,下课,打工,图书馆,回家之后唯一不寂寞的时候就是忙成狗的时候。
国内过年,他们要准备考试。不是背弃传统,二是传统离他们实在太远。摸不到,碰不着。上学时吃的最多的就是老干妈下面和玉米猪肉味速冻水饺。
大多数留学生都是背负着家里很大的希望出来的,很多时候难过得要死,但在电话里也只会和同样担心自己的家长笑着说“一切都好,都好”。
在你们跟谁谁谁去那个地方玩得很开心很欢乐想着期末考试之前一个星期复习就能过的时候,他们的一个小测验和出勤率斗战期末总分。
他们一直觉得自己苦逼,但谁都没有放弃。其实,无论在哪,只要时时刻刻都保持一颗奋斗的心态,在哪都会优秀。
其实努力学习的留学生并不在少数,但是国内的舆论往往被一些夸大的新闻所影响,也就造成了留学生形象逐渐崩塌。
留学生群体的“污名化”,确实是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这种来自“自己人”的“仇恨”何以至此呢?
一方面,和老生常谈的“仇富心理”有关。
虽说现在负担得起留学费用的家庭越来越多,草根去留学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资金储备终究还是划在人和人之间一道无形的阶级分割线。
而人的天性,总是乐于看到“比我富的人也不过是一群辣鸡”。
另一方面,留学生还莫名其妙承担了道德无瑕、捍卫国家形象的使命。每当有留学生的负面新闻传出,总有些人最关心的不是事件的本质和问题,而是“丢人都丢到国外去了”的羞耻感。
基于这种心理,卖淫、炫富、欺凌这些事发生在国内大学生身上可能并不会引来那么猛烈的咒骂,但留学生犯的每一个错误都可以上升到国家脸面上,更加显得罪不可赦。
不过归根结底这种对待留学生的失衡心态,可能要追溯到一种长久以来的心理——我们的社会仍然习惯于“太拿留学生当回事儿”了。
是今天的留学生堕落了吗?其实,这是留学门槛降低的必然结果,这注定是个“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问题。
愈发壮大的留学生群体不再是当年精英密度极高的小范围人群,而是越来越像整个社会的缩影——有优秀的人才,有平庸的普通人,也有混日子的人;勤奋、努力、自强这些正面品质和懒惰、贪婪、虚荣这些负面品质,必然是并存的。
也希望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留学生可以坚守住本心,真正的做到不忘初心,不被诱惑所动摇,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