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远离本土之外的国家资助大量煤炭项目。
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达到了新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
多年来,中国煤电站数量的增加一直受到批评。
现在,环保组织指,中国还在境外支持数十个煤矿项目。
煤是破坏力最大的一种化石燃料,因为它在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根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数据,去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300至500万年来的最高级别。
而在上月,联合国的气候科学小组称,至2050年必须淘汰煤,世界才有机会控制全球温度的上升。
而很多中国资助下的煤炭项目已经在建设或者计划中,远及南美、非洲、东南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方。
这些基础设施的相关合约和财政细节时常不透明,不过银行观察组织(Bankwatch)等倡议机构一直在试图跟踪调查。
该组织的能源事务专员伊奥娜·丘塔(Ioana Ciuta)向BBC表示:“你不能在作为一个改善空气污染的世界领袖的同时,又是世界最大的海外煤电资助人。”
根据丘塔女士所说,在中国城市改善肮脏空气的努力,使得很多电力公司抑制了在中国本土发展煤电站的雄心,转而将技术和劳动力投放到海外。
“通过在一带一路倡议地段超过60个国家进行投资,中国正在制造一个不仅对气候而且对经济有伤害的污染源,”她说。
符合欧盟标准,但没有碳封存技术
在塞尔维亚,该国最大的煤电站之一正在中国一家银行的帮助下进行扩建,工程由中国最大的建筑公司之一领衔。
从首都贝尔格莱德向东驱车一小时,就到了煤矿丰富的多瑙河山谷。在那里,一个叫做“科斯托拉克B3(Kostolac B3)”的电站建设工程已经开始运转。
现有的一个发电站俯瞰着一段绵延的景观,一团污染物源源不断地从一个巨大的烟囱里冒出来,还有输送带将煤从附近的德姆诺(Drmno)露天煤矿运送至此。
这个煤电站将不会配备碳捕集和封存技术设备。
该电站由塞尔维亚国家电力公司(EPS)运营,通过烧煤供应全国70%的电力——剩下的则由水电项目供应。
现在,在塞尔维亚政府与中国国家主义习近平达成的7.15亿美元(5.6亿英镑)协议中,这里将加建一个单元,通过最新的技术另外增加35万千瓦的发电能力。
在探访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队戴着安全帽的中国工人,正在建筑工地走向一个大型的宿舍区——至明年,这里将会有1500名中国员工。
安全提示标记和通告版上同时写着塞尔维亚语和中文,设备和运输货柜上都有中文标签。
我问EPS负责这一项目的官员泽利科·拉佐维奇(Zelijko Lazovic),一个如此庞大而重要的项目掌握在中国工程师和工人手里,他是什么感觉?
“在未来几个月,会有很多中国人来到这里,这将是一个重大挑战,”他说。
“对于中国工人和塞尔维亚工人,一开始我们有过一些文化上的问题,但我们解决了,现在已经合作得非常好。”
图片版权EPA 中国忙于应对包括北京在内的大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这迫使中国能源公司将目光投向海外。
在被问到新项目的环境成本时,拉佐维奇坚称,它会符合欧盟对于粉尘、二氧化氮和硫等污染物的全部标准。
不过,新的单元不会配置任何碳捕集技术装置,所以它将与其他中资项目一样,成为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一个因素。
“困锁在高排放状态中”
克里斯汀·希勒(Christine Shearer)是全球煤炭网络(CoalSwarm)组织的分析员。该组织追踪煤炭资源业的建设。对于目前的态势,她的看法相当尖锐。
“这些项目与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1.5至2摄氏度的目标不一致,”她说。该目标是《巴黎气候协议》就定下的两个目标。
她说,西方银行和机构决定限制自己对于煤矿业的参与程度,而中国的金融机构正在填补它们留下的空缺。
“这些项目一旦完成,就将把这些国家困锁在高碳排放基础设施和煤能源进口不可控的状态当中,而这正是清洁能源价格开始下降至低于煤电水平的时候。”
我们尝试联络为项目贷款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主导建设工程的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但未有收到回复。
对于塞尔维亚国家电力公司来说,吸引力在于本土供应的煤矿,以及中国的低利息贷款和高价值电力出口的前景。
呼吸道疾病
约有3500个工作职位要依赖科斯托拉克的工程项目,但是一些当地人已经开始越来越公开地谈论这个地区的污染了。
莫米尔·萨维奇(Momir Savic)带我看了那些运煤的输送带是如何靠近村庄的,而他害怕项目还会进一步扩大。
“我们的空气和水的质量非常差。我们不能种水果和蔬菜,还有大量的噪音。所有这些都影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健康,很多人已经得了呼吸道疾病,”他说。
中国资助的塞尔维亚发电站附近,当地居民指空气质量很差。
塞尔维亚国家电力公司表示,他们在环境保护上花费了数亿欧元。不过,该公司的信誉纪录并不令人十分信服。
塞尔维亚一个环保组织“Cekor”的律师佩拉·马尔科维奇(Pera Markovic)批评该公司未能限制当地的污染。
但是他又承认,塞尔维亚的能源很大程度上依赖煤矿。
这会持续多久?马尔科维奇说:“几十年。”
很多其他国家的情况很可能也是一样的,气候问题科学家的意见并无影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