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第一次去北方大学澡堂 吓哭了

千里迢迢来北方上大学的南方人,躲过了甜粽子和咸豆腐脑,习惯了干燥和雾霾,最终还是败给了触目惊心的公共浴室。

一般来说,大学所在的城市越靠北,公共浴室的形式越奔放,比如没有隔间和浴帘的辽大和大连理工;而南方的大学往往是每个宿舍配有独立卫浴,四个人一个淋浴头;一些中部城市则中和了这两种浴室模式,在每层或每栋楼设置小型公共浴室。

台北州立台北工业学校(现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宿舍内的澡堂/Pinterest

这不由得让人心生疑问:同样都是大学,为什么浴室差距这么大?

最初北方人一起洗澡,主要还是因为冷,以及穷。

以北京为例,从1950年至今,1月最低温平均值为-10℃;位置稍南的山东和苏北每年也都会跌破-10℃,更不用说动辄零下三四十度的东北地区了。

北方狼在南方冻成狗的传说源于北方集体供暖的普及,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集体供暖才逐渐开始出现在北方中小城市的每一栋公寓中;而如今没有暖气的农村仍是一间屋子半间炕,下了炕就要把自己全副武装。

2017年5月22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香河街道范家河村,村民依然在使用蜂窝煤炉子烧水/视觉中国

此前,家家户户只能自己烧蜂窝煤或小锅炉取暖、做饭、生活。且不说乌烟瘴气、异味呛人,小炉子的实际取暖效果非常有限,毛衣棉袄一件都不能少,脱个精光洗澡更不可能。而热水的唯一来源就是小炉子上的铁皮水壶,即烧即洗也只能勉强够用。

冬季洗澡对水温和室温的需求促成了公共浴室的繁荣。澡堂店主用大锅炉烧热水,铺设管道和暖气片,提供了普通人家里无法创造的洗浴条件。市场经济之前,大澡堂基本上都是国营的,票价不高,一个小城市里国营浴室的数量也不会太多,冬天基本上每天都人满为患。

受限于物质经济条件,无法在每个单间里都安暖气片,所以索性就敞开了,铺一组大的暖气片给一整间澡堂供暖。被冻到质壁分离的北方人,迫于无奈只好把隐私二字抛在脑后,没有隔间的大澡堂子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同样是冬天需要供暖设施才可以洗澡的南方地区,一度也有很多公共浴室。旧上海流行一句扬州老话叫作: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意思是说一些闲人早上在茶楼吃茶,茶水灌满肚子,成了“皮包水”;晚上到混堂,泡在浴池里逍遥自在,又成了“水包皮”。

2015年12月9日,上海,一名老浴客刚从浴室出来,鞋子还没穿“适意”/视觉中国

但是由于南方空气湿度大,很容易感觉“浑身黏糊糊的”,冬天顶多两天就得洗一次,夏天恨不得一天洗三次。所以只要有办法,条件再拮据的南方人也会在家里设置淋浴间,甚至即使没有卫生间,也要有澡盆澡桶,烧水洗澡。天冷时用浴罩罩住澡盆,使热气不散发,既私密又暖和,随时都能用。于是公共浴室无人问津,渐渐衰落。

相比之下,在寒冷干燥的北方,一周洗一到两次也可以接受,所以去大澡堂的习惯延续了下来。尤其是在冬天水雾弥漫、人头攒动才显得热气腾腾,泡得小脸红扑扑,出门迎面遇上冷风,顿时头脑清爽。不过天气转暖后,北方人也愿意天天在家里冲澡,公共浴室关门数月,直至下一次凛冬将至。

不可否认,高校浴室受当地习惯的影响很大。以位于辽宁沈阳的东北大学为例,2017年4997名新生中有3224名来自北方省份,几乎是南方人数的两倍,其中来自辽宁的就有1215人。东北人偏爱热气腾腾的大澡堂,当地的大学便沿袭了此传统;又由于学生来自周围区域的比较多,生活习惯相似,所以一直大澡堂保留至今。

大学拆不起澡堂

然而我们已经不穷了。

1988年,中国第一台真正可以洗澡的电热水器研发成功;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商家还开始研制、生产浴霸。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家里安装供暖和洗浴设备,曾经辉煌一时的公共浴室,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自2000年到2012年,江西省南昌市内有50多家公共浴室注销工商执照,占了办证浴室的5成。顾客从十年前的日均百人减少到不超过10人,剩下的只有农民工和一部分洗蒸气浴的老年人,成本都赚不够。

创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以修脚技艺著称京城的清华池也曾在2000年左右跌到了谷底,改造硬件设施后,吸引回头客得以维持。美国《洛杉矶时报》2011年7月17日发表题为《城市改建威胁到北京最后的澡堂子》的文章,称北京最后一家传统澡堂子双兴堂也面临拆除。

北京鑫园浴池是北京最早出现的浴池之一,原名“鑫园澡堂”。据传,该浴池始创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浴池最初的创办人是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义子李福庆,1956年,浴池公私合营变成了“国企”,直至2014年全面停业/视觉中国

这可以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大学生从来没有去过公共浴室,无论来自南方还是北方。由于技术的普及和经济条件的改善,这代95后中很多人从小就在家里洗澡,暖气浴霸热水器一应俱全。第一次见到大学里粗犷的大澡堂,捂住眼睛匆忙逃窜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相比之下,大学洗浴设施的改善进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于1952年仿照苏联模式进行高校院系调整,也顺带学习了苏联在世界上领先的集体供暖技术。

当时国内物质条件并不发达,为了降低成本,各大高校均使用蒸汽锅炉,开水房和大澡堂在锅炉房附近,便于管道搭建。洗漱和饮用的热水只能从开水房接回宿舍,宿舍楼里没有热水,更没有洗澡间。

郑州师范学院东校区的食堂到澡堂一段路上,每天早上都有数百只五颜六色的热水瓶排队“候水”,成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视觉中国

之后的几十年里,各高校不断更新硬件设施,但是因为涉及供热供水管道的铺设和大量宿舍楼的重建,工程量大,耗费资金多,通向独立浴室的路步履维艰。于是出现了和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家家户户都用上热水器、享受着独立卫浴带来的便捷时,大学里还是那个五十年前的公共浴室。

成都理工大学的女澡堂/试物所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