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仰观俯察|张晓惠:温哥华散记

温哥华散记

文/张晓惠

希望这扇门永远不要关上


  沿着加拿大BC99号公路一直开到最南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高约30米的白色栱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和平标志性建筑----加拿大的和平门了。

  宽广的绿地,绿得怡心; 湛蓝如洗的天空,蓝得简直灼眼。一轮火红火红的夕阳为浩瀚无垠的大西洋披上曼丽的彩纱羽衣,嫣红、橙黄条条缕缕又金亮得毫无斑驳,令你真想去扯上一块围在颈间。

  偌大的跨越两国国境的和平公园里,古朴又不失精巧的木制凉亭诉说着这花园近百年的历史,红白两色的长方型花床已密密匝匝地布满了小小、小小的粉色、红色的花骨朵,昭示着新一个春季繁茂的花事。

  一块铜牌上注解着这片有19公顷土地花园的由来,原是1938年加、美两国的孩子们捐钱筹建的,加拿大这边约有9公顷。正是早春二月,对面美国境内的圣海伦火山顶的积雪还没化,这边加拿大春天的第一朵番红花,已迫不及待地从碧绿绿的草地中,探出笑脸来迎接和欢迎我们这群从东半球来的客人。

  建于1814年的古希腊风格白色的和平门在绿地、夕阳、蓝天下屹立,这独特的为加拿大、美国两国所共有的建筑是西雅图人希尔为纪念加、美两国之间的永久和平发起并设计建成的。栱门的北面是加拿大,穿过栱门则就在美国的境内了。栱门的南北两端分别悬挂着美国的星条旗和加拿大的枫叶旗,让人过目不忘的是栱门两边顶端镌刻的话:加拿大这边是“Brethren of dwelling together in nuity”(共同生活的团结的兄弟);美国那边则是“Children of a cormon Mother”(同一个母亲的子女)。在栱门的内侧则标志着设计者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心语:“May these gates never close”(希望这扇门永远不要关上)。

  挂着加、美两国标志的车辆频繁地从栱门左边的公路上,从看上去非常简单的海关(类似我国的公路收费站),从如茵的绿草、从精致的木亭和乳白色的公园座椅和悠然的行人边穿越,想必这儿也是世界上最美丽和最不设防的国界关卡了。

  夕阳缓缓西下,四周静谧如斯。番红花远去了,绿草坪远去了,连波光闪烁的大西洋也远去了,留在眼底心中的唯有这凝聚着所有爱好和平人们愿望的白色和平门,还有这句“希望这扇门永远不要关上”。

  何时何日,这和平门在世界上随处可见?这地球上都是不设防的边界?

  哪年哪月,大地母亲子女的心中,都有这么一扇温暖又不设防的门?

盖斯镇的“乡亲们”

  美丽温实的红砖与鹅卵石相间铺设的街道,是中世纪维多利亚风格的楼群,是仿佛映照着穿蓬蓬裙的小姐和黑色燕尾服先生脚步的古老街灯,是四处飘溢着浓郁扑鼻的咖啡香……随即,世界上第一座同时也是仅存的重达两吨的蒸汽大钟敲响,似汽笛又似钟声,浑厚地在整个华特尔街道(Water street)回响,悠扬厚重又恍恍然地那么很容易就将你带回几百年前。

  作为温哥华淘金的发源地,盖斯镇设立于1867年,这也是大温哥华地区发展的开始。如同每个城市的发展都记载着一些令后人难忘的英雄, 19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盖斯·杰克的年轻人,在这里建起了第一座沙龙酒吧,供来此拓荒的移民休憩;随后他又盖起了温哥华第一家旅馆,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后来,人们便把这一地区命名为“盖斯镇”。现在“盖斯·杰克”的青铜雕像就矗立在位于“盖斯镇”中心的枫树街广场上;他脚踩一个威士忌酒桶,俯瞰着整个地区——提醒人们关于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拓荒者的艰辛。

  古朴而优雅,苍老又宁静,传统与现代,过去和现在,自然而美妙地结合。盖斯镇该是温哥华这个多元文化和移民城市的见证和缩影。

  “嘿!乡亲们,过来看看呀!”是汉语!一声温柔的呼喊吸引了我们的视线。

  古朴华丽的蒸汽大钟路对面一家店铺的门口,两个小姑娘在向我们招手,一块大大的木牌更攫住了我们的眼球:乡亲们,我们这儿的东西好便宜!红色的中文!语言和文字也真是奇妙的东西,如同手机的键盘,此时,轻轻这么一按,就在我们之间架起一弧顺暢的桥梁,我们沿着这桥梁很快地扑进了这家“乡亲们”开设的小店。

  两位中国女孩脸上笑开了花,还没回过神来,一把枫叶糖已递到了我们手中:尝尝吧,加拿大的特产呢!看看吧,我们这儿的东西真的便宜呢。

  这家店铺不大,却是和女孩一样收拾得洁净宜人;东西不少,从玩具到印弟安人的手工艺品到服装和食品。女孩说,姐姐在这儿开店妹妹在这儿上学兼打工;女孩说,想家的时候就跑到海边向东看,姐俩一起唱《想家的时候》;女孩说,一年要回一次大陆,看望父母再去进货;女孩骄傲地说,大陆的东西质量好,洋鬼子自己做不出来,就都喜欢到咱这儿来买……

  枫叶糖、枫糖浆、印弟安人的手制风鈴捧了一大堆……为异国他乡的中国话,为女孩情真意切的想家,为女孩夸赞祖国东西好的骄傲。再见,再见!和两位小“乡亲们”挥手又挥手。

  经过枫树街广场,拓荒者盖斯还神抖抖地立在啤酒桶上。我们的两位小乡亲,也能凭着自己的聪明和艰辛为自己拓出一番天地来吗?

风情维多利亚

  其实,以英国女皇维多利亚(Victoria)命名的维多利亚市,令人难以忘怀的不是那随处可见的哥特式城堡及一些典型的英国殖民地古老风貌的建筑,不是那有着许多国家元首一直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腊像的腊像馆,也不是那建于1908年的辉煌气派的女王饭店,更不是那具有五只巨大的白色风帆标志的BC省会议中心。令人心动的是看不见也说不清的一种东西:风情。

  古老的路灯上悬挂的是巨大的七彩斑斓的花球,房屋建筑的每一个窗口都是鲜花蓬勃;穿着黑色燕尾服挽着一女子忽地就出现在那城堡的拐角,让你恍若隔世;一只肉呼呼的有着硕大脑袋的花狗擦着你的脚边,友好地伴你一起东张西望;前面那条铺了鹅卵石的老街上的的笃笃响起的是马车声:一位着黑色斗篷的中世纪骑士正驾着马车从你眼前掠过又迅即消失。

  满溢贵族气息的女王饭店里面闲闲地立着一些观看壁画的人们,通透的茶座里面是一些优雅得体的女子在用“high ter”(下午茶),有位漂亮的妇人一个人却不孤独地在享用面前的小甜点,是在等心上人吗?港湾边是看三三两两看海的人们,海鸥一点儿也不怕人地绕着游人的手转。稳重、宁静、优雅,作为BC省的省会,维多利亚没有一丝急躁没有咋咋乎乎,似一位持重、稳健、风度翩翩的绅士,又象极了一位矜持、典雅又风情万种的贵妇。

  在这儿的大道海边转啊悠的,很容易就将自己的脚步放慢,很容易地就将自己的嗓门儿放轻甚至缄口不语,只是满身心地来感受、体味,这样一种气息,这样一种氛围,这样一种令你感到美好和心旌摇动的“风情”。

   “风情”是什么呢?这种东西对于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来说恐怕是骨子里的精髓,金钱堆造不出,时间还急不得,它是千百年历史和文化无处不在的渗透,是每一个细节的精致和优雅的弥漫,或许也是这个城市大部分人的悠然从容和文明所至,当然,有独天得厚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就更是锦上添花。

  也许,悠然、从容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最惬意的生存状态吧。就这么款款地行步。

就这样悠悠地啜茶。

  就这么意定神闲地看看海鸥在碧海蓝天和洁白的浪花中缓缓地飞翔。

  就这么坐在海边眯着双眼抱着双腿听着海浪在耳畔沙……沙……

  你可以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


走进唐人街

     金黄、宝蓝、朱红、深紫,雕龙画凤,飞檐翘角。高大的中国式牌坊再“东方”不过地矗立在我们这群中国人的眼前,“同济门”三个金色的大字气派地镌刻在牌坊的上方,这就是号称北美第二大的中国城入门标记了,温哥华的人说走进去也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唐人街”。

     走进中国城,似回到国内自家住的小城:海味干货店、茶餐厅、药材店、杂货店、陶器店、茶叶店、中药店、宝石店等店铺布满了街的两侧,店铺经营的内容不一,但毫无例外的是店铺门口都高挂着鲜红鲜红的灯笼和艳得亮眼的大大小小的中国结。

  走进一家玻璃门上标着“Open”的卖服装小店,一看忍不住笑,原来那些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蓝印花布或是真丝的衣啊裙的,在这儿居然卖到了在国内的十几倍的价格。有意思的这家服装店的正中还摆了一架老纺车,上面绕着一圈圈的白纱。是向老外介绍中国的纺织技术,还是炫耀自己是正宗的中国货呢?

  前面卖蔬菜水果的店铺将货物一直扩张出了店门,红红绿绿的煞是好看。进了几家店铺,还都供奉着财神,招财进宝的猫头娃娃的小手,对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不知疲倦地招啊招的。

  较之于温哥华的其它街道,这中国城的人气特别旺,因为华人商品的价格较之当地人的超市要便宜些,不但华侨连加拿大人也都喜爱來此购买日常用品。说是农历正月时,这街上还会有舞龙舞狮,锣鼓铿锵,热闹得很。

     一座明清风格的庭院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原来这就是被称为唐人街象征的中山公园。朱红色的大门上面是红底金字硕大的“福”字,抬腿跨了进去就走进了玲珑雅致的苏州园林:一汪湖水清澈见底,数十条红色、黄色的锦鲤悠悠然然;鹅卵石铺就的小径曲折有致,岁寒三友松、竹、梅与花格窗、太湖石、小小的湖心亭相映生辉,恍恍然以为已是在亲爱的祖国。

  孙中山先生的雕像矗立在园子的正中,原来这公园是当地的华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为建造此公园当时从国内调集了约六十人到温哥华工作,公园內的石头也皆从国内运來。这公园同时还挂着中华文化交流中心的牌子,武术、太极、气功、舞蹈等各种各样培训班的展板五彩缤纷地放置在大门的两侧,两个巨大的京剧脸谱气宇轩昂地在门楼上俯视着街道。说是这中心是华人聚会的地方。

     这仅仅是华人聚会的地方吗?

  这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大多都是有唐人街的,想想这唐人街真好似一根长长又坚固的缆绳,细细密密地綰接着多少中华海外游子的心啊。

  离别了土地又膜拜和供奉着土地;

  远离了家乡又怀抱和念想着家乡。

  一个人与自己的民族、自己国家的关系真如亲亲的血缘,世世代代永远相联。

  说是中国城的广式饮茶很有名,要不要去尝尝?NO,NO!离开家这么多天,今日在中国城徜佯,就好似在家中饮了一杯繁俨的茉莉花茶,扑鼻芳香回味悠长。

张晓惠


国家一级作家,书香盐城形象大使,全国三八红旗手,出版发表文学作品十余部500多万字,中国女性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获得者。




书香盐城

盐城市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盐 城 市 全 民 阅 读 促 进 会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