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纯人设崩塌背后 多少人被伪名言坑惨

近日听到最扎心的一句话是:

“你的文学功底并没有你输出的热情高”。

偏偏,这个事实还被前两天占据热搜的“马思纯读后感”再次放大。

马思纯在微博抒发了自己的《第一炉香》读后感。

由于对原著的解读引起争议,书迷们直接表达了强烈不满。

以张爱玲书迷@张迷客厅 为首,还列举了马思纯之前多次发的张爱玲“伪语录”。

图片来源:张迷客厅微博

多家大V转发新闻,连书名都写成了《第一香炉》。

甚至有人发出关键性的灵魂拷问:

人家作者都没出来说啥,你们讨论个什么劲

原微博已删除。张爱玲生卒年月:1920.9.30—1995.9。

除了张爱玲的“冒牌货”,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被“伪语录”裹挟着向前过。

1

你用过的个性签名

可能都是“假货”

中小学时写作文,总爱以“XXX曾说过……”开头。

高端大气上档次。

现在仔细想想……

这些都是谁说的?

经过一番查阅,发现我们常用的国产“伪语录”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下文的斜体字是“伪名人语录”)

乍一看真的看不出破绽。

直到本尊下场回复:

写得还行,可我也想知道是谁说的!

图片来源:莫言微博

看得十分感动。

白岩松:“没说过。我没这么文艺青年。”

好像有点道理?

孟非:再次声明!没有一句是我的!

图片来源:孟非微博

打脸来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

对此,只能靠着研究者深扒揭露。

本来深情款款的一句话,甚至想把它哼唱出来。

可这句话其实出自扎西拉姆多多的《班扎古鲁白玛德沉默》,这位作者是个广东姑娘。

仓央嘉措这四个字,就是“误用名言”的重灾区。

它是歌手朱哲琴1997年的专辑《央金玛》里《信徒》的歌词。词作者是著名音乐家何训田。

这些词句被认为是他夜会情人的写照。

但其实这出自后人对藏文原诗的改编。

相比之下,原文相当收敛:

“住在布达拉宫中,我是持明仓央嘉措,

住到拉萨宫殿下,我是浪子宕桑旺波。”

2018年5月3日,西藏,仓央嘉措故乡的野花和雪山 / 视觉中国

接下来的这些句子,大概在80%的人的QQ签名中,都曾占有一席位置:

林徽因的文字,似乎是每个青春期少男少女矫情时的标配。

写上“林徽因”三个字,总感觉柔情满满,情意浓浓。

可偏偏,朋友圈流传的大部分“林徽因语录”,都出自白落梅写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林徽因研究专家陈学勇曾直接回应:“我从未见过微信上的这些文字出现在文集中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些摘录、语录全都是无稽之谈。”

突然感觉矫情的自己被狠狠拍醒。

杨绛先生去世时,“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一句话成为当日的热门金句。

图片来源:众明星微博

但其实,这句话只是网友根据杨绛先生的《坐在人生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的内容,拼凑而成。

杨绛的原文是: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除了改写文章,还有夸大故事反而引人警醒的。

每每写到关于拖延症的话题,很多人喜欢用胡适自省的这个例子:你看吧,大师也拖延,管不住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照真正《胡适日记》中的记载,节选的日期里胡适并未打牌。

其他几日中有关于打牌的记载,但也只是消遣之一,并非终日只做这一件事。

胡适确实有段时间常打牌,但是只作为消遣娱乐,不是终日只打牌不做别的 / 《胡适留学日记》卷一

我们错怪了胡适这么多年……

还有说“我对钱没兴趣”的马云,被传在演讲中有过一个十分解气的金句:

听过之后,顿时元气满满。

只是马云在微博直接否认:

我查了自己的讲话记录,也没发现这“惊句”。

名言太多,名人们自己都认领不过来了。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是马云说的,也曾被安到雷军头上

平时被伪语录洗脑的知酱,写到这里,突然有些怀疑人生。

2

喝一口纯正的进口鸡汤

嗯也是假货的味道

出于信赖和崇拜,我们总爱喝名人牌鸡汤。

面对拥有华丽头衔的国外名人,更是毫无抵抗能力,传播和引用时不加辨别。

很多名言,漂洋过海后,早就变了味。

马思纯用错语录事件中,除去火了的假张爱玲语录,“

”也再次爆红。

然而这句极大地迎合了大众情绪的话,在今天,被指出并不是人们以为的莎士比亚所说。

微博网友@PhiHellene0217说自己发现这句话是国产的

英文版知乎——Quora上,关于“英语母语者是否听说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谚语,还是它只是在中国被广泛使用”的回答,有两位英语母语者均表示英语中不存在这句谚语。

来源:Quora上一位文字工作者的回答

评论里,更是针对这到底是哪国名言展开了激烈探讨。

被当作真理误传的伪名人名言,戳中了人们情绪之余,来源并不是那么的有科学依据。

僵持之下,只能用伏尔泰的金句来劝自己冷静:

嗯,这句也是假的。

这句关于言论自由的名言,是英国女作家 Evelyn Beatrice Hall 总结伏尔泰的观点做出的归纳。

而那时,伏尔泰已去世多年。

2014年9月,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里的伏尔泰著作 / 视觉中国

以讹传讹、无中生有的假名言,不断地被曲解、创造。

再比如:

人们记住了前半句,扔掉后面的精髓:

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类似的还有:

……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句话被无数人在青春时期奉为座右铭,励志又深沉:

但这原本是作者塞林格最想批判的“利己主义思想”,正是对主人公遭遇的讽刺。

2013年2月3日,《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文版发行15年纪念活动 / 视觉中国

“伪名言”们除了自省,还有对社会公共议题的相关反思。

雨果的《悲惨世界》里有句话。

这句名言指导了无数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

但在书中原句出现的情景是,巴黎陷入动乱,无家可归的人只能躲在阴暗的下水道里。那里很脏、很乱,却为弱势的人提供了避难所。

悲惨世界里,反而是城市下面的阴暗角落,透出了人性。

所以虽然这句话每每在下大雨的时候就被翻出来,可原意真的不是为了鞭策城市排水系统的。

法国巴黎,工人在检查下水道系统 / 视觉中国

假名言流行时代,相比追根溯源,大众更喜欢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喜欢权威与大道理。

鸡汤式、简单化的创作不断走红。

就像畅销的哈佛训言那般,希望得到可复制的成功。

是不是像极了你高考时候班级里的标语?

2015年05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高三教室里悬挂的励志高考标语 / 视觉中国

而这些激励过万千学子的名言,也是一堆假货。

哈佛图书管理员称关于他们的校训是图书馆被问次数最多的问题,而且大部分发问的都来自中国 / 哈佛大学图书馆官网

之后,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的传说:“哈佛图书馆凌晨四点半仍灯火通明”,也被戳破。

关于教育名言,被改造的不只有哈佛。

有个出现在无数育儿宝典中的教育金句:

据说来自“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

但其实也没有真切来源。

这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被认为是泰戈尔最美的情诗之一。

但它其实是作家张小娴早年的创作。

另外,有一首被认为是 Marguerite Duras(代表作《广岛之恋》《情人》)经典之作的情诗:

真正的创作者早就放弃了挣扎。

它出自作家陈丹燕(代表作《上海的风花雪月》)的小说《鱼和它的自行车》。

真的,就好像尼采没有说过“

,牛顿并不是“

”的原创。

之后写小议论文,可不能再一拍脑门就用上了。

3

其实你本可以不露怯

纵使这些被误解的意思和句子的原意差着十万八千里,大家还是排好队一个个掉进坑里,把“假名言”“假释义”传得越来越广。

首先没法辩驳的就是,很多人获取“金句”的来源,都是社交媒体,而非通过阅读书籍。

比如靳东“跌下神坛”,就是因为一篇抄错了的诗。

从“有文化的老干部”,一下子变成被群嘲的“没文化代表”,是因为没好好读书就信口开河。

还有在微博中引用梵高的“名言”——“在这个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着”。

还是网友们刨根问底才发现,这是另一位作者在某APP上发表的。

明星们出糗会有“热心网友”迅速出来指正,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知识积累而误用词语却很少被发现,最后导致以讹传讹,错误的意思甚至传得比词语原意还广。

比如:

它原本指“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却被广泛误用成“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用以形容谣言。

因为误用的人太多,所以后来成语释义反倒被改成了后者。

现在如果说的某某发的微博都是“空穴来风”,怎么看怎么像在diss他。

往往被解释成“穷即原罪”,在诸如“裸婚”“凤凰男”的情感讨论中用来形容穷苦悲惨的婚后生活。

但原句是: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句出自元稹《遣悲怀》的诗句,原本是作者怀念亡妻与自己同甘共苦,因此想到过往便更加悲伤。

“我知道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共苦夫妻死别,更觉哀痛。”

影视剧中常常出现这句话,用来宣扬“狠才能成大事”的观念。

但其原句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意在教化人们培养气度,包容他人。

在语言学的应用中为了方便更多人使用词语,许多这样的误用也被包容和接纳了。

2018年6月6日,浙江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工作人员在拯救古籍资料 / 视觉中国

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知识主要通过口口相传来获得,因此产生“以讹传讹”这种现象情有可原。

现代人已经拥有了集合各种知识的互联网,能够方便快捷地搜索知识时,这种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在线成语词典、在线字典,能让人更方便地查到成语释义;

甚至连《新华字典》都出了APP,不仅能查找释义还拥有读音、笔顺演示。

只要有一颗“求知”的心,网络时代会带我们更便捷、更快地获取知识。

正如《奇葩说》在“该不该共享知识”一期中蔡康永所提到的,这个题目放在20年前,我们所辩论的就是“该不该有互联网”。

互联网将知识从“特权”变成平等的权利,让知识能够被获得、被共享。

陈铭论证为何支持“知识平等”

但当越来越多的信息涌入互联网,获取准确的知识成为了一种“大浪淘沙”式的大工程。

如果对信源不加判断,最后可能只会吸收谬误。

不去查证信息真伪的根本,源于很多人质疑精神不足。

“我读过这本书”,已经不再意味着做好读书笔记、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甚至不再意味着真正从头到尾通读过这本书。

它可能只代表着读过某个被截图的片段,看过几句掐头去尾的语录。

每当有新闻发生时,总有一句评论是“存在即合理”。

似乎凡是发生的一切都是正当的因此没有任何去质疑去批判的必要。

但黑格尔的的原意远非如此浅显,也非三言两语就说得清。

只是,这样一句在哲学上充满思辨、充满复杂性的论证,却被不停地用来消解思考消灭质疑,无疑是对知识快餐最好的讽刺。

讲到这里,让人感到恐惧的是,我们仅存的一点质疑精神,没有用在对常识的反思上,没有用在对规律的审视中,却用在了质疑“读书”质疑“知识”本身的价值上。

有人在微博觉得,读张爱玲,讨论张爱玲,就是一种“优越” / 微博

洋洋自得炫耀自己东拼西凑得来的“伪知识”时,却也暴露了更多肤浅和无知。

纵然时代、技术再变,只有支撑我们求索、探究真理的求知欲,才能让学识、修养不是“皇帝的新装”,而成为真实的人生财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