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 | 小而美的美国纽约社区商业

每天推送商业地产&零售优质内容,喂饱你!



纽约是一个对路盲比较友好的城市,曼哈顿岛上的街道横平竖直,方位都用数字来标识,“小街”的数字越大,说明你正位于城市的越北面,“大道”的数字越小说明你正在往东走。如果你运气够好,刚好避开了每个100米不到就出现的一个红绿灯,那可以一口气不带停地从上曼哈顿出发,沿着第五大道往前走,途径中央公园、大都会博物馆、苹果旗舰店、熨斗大厦,一直走到SOHO区——几乎没有岔路,不转90°的弯就行。



然而不经意的一次拐弯,可能就把你带到了另一个更生动的世界,也是一个特别容易迷醉的世界。这也是纽约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最与众不同、最有血有肉的地方——后街。



     NEW YORK CITY     


如果说第一次到纽约的人必然会去第五大道、Woodbury“买买买”,那么第二次、第三次来的时候,可能只有加上了在小街上的穿梭之旅才能更好地填满行程;也有人说,这些背街小巷才是他们想再次光顾、停留的理由。


2017年12月,上海提出要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近几年来,上海陆续提出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发展后街经济等规划要求。


2018年6月底,晨报周到记者来到纽约,探访这座全球顶级消费城市的“后街地图”。

这里,究竟是如何留住弥足珍贵的“生活气”,如何形成支撑起后街经济的完整“生态链”,又是如何为自身、为“大马路”输送“生命力”?我们在打造海派特色的后街经济时,如何汲取经验,实现“弯道超车”?

……

你想知道的答案,我们一一为您揭开。


40岁露天小菜场也能举世闻名



在人们的印象里,纽约曼哈顿是一片寸土寸金、吸引无数人前赴后继的热土,这里有高耸入云、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西装笔挺、行色匆匆的商界精英。可真的到了当地,一股天生的随意“劲儿”,在摩天大楼的背后一展无余,关键是,还有不少人很吃市井气息这套。


毗邻百老汇大道和第五大道交汇处的联合广场农夫市集(Union Square Green Market)不过40多岁的“年纪”,已经是全球知名的“小菜场”,农夫、渔夫、面包师傅自得其乐,上过电视的顶级厨师乐意光顾,附近的老百姓逛着开心,连游客也是要来“打卡”一下的。



而这个小市集一周只“出摊”4天,没有一片挡风遮雨的瓦片,没有特别设计的店招门头,甚至没有固定摊位。


那么,这个农夫市集,究竟有什么?


■ 这里有胡萝卜味儿最浓的胡萝卜



纽约曼哈顿的的街道,横平竖直,规划整齐,街道直接用数字加上方位标注,南北走向有第五、第六、第七大道等等,东西走向的道路则有东37街、西59街道……难得一条“百老汇大道”,斜斜地由南至北贯通,与方格网结构的道路“碰撞”。


在其与第五大道交汇点的不远处,就有一个生机勃勃的“联合广场”,如同名副其实的城市粘合剂,将数个绿意盎然的街心公园,以外形出名的“熨斗大厦”,轻松随意、撂下帽子就开始表演的街头艺人,以及热热闹闹的农贸市集串联了起来。



■ 曼哈顿中城的的街道,横平竖直,规划整齐


来自佛罗里达州的Noah和朋友把相机、三脚架架在了一朵朵帐篷前,想要用镜头记录下当天的旅程,“这里虽然不是曼哈顿最繁华的街道,但可能是曼哈顿最有意思的地方,你知道吗,这个集市是很多知名餐厅的主厨一大早来挑选食材的地方。” Noah听说过一个走过近50个国家,并执着于边旅行边逛菜场的摄影师,因为他认为在菜市场会遇到最真实的当地生活,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地道的故事,“他就来过这里,也推荐了这里”。


如果不是做过功课,你可能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规模不大,又并非每天“出摊”的农贸小集市,就是常常在“世界知名菜场”、“全球最有意思的集市”、“纽约不可错过的景点”等榜单上“出没”的联合广场农夫市集(Union Square Green Market)。



1976年成立之初,农夫市集还只是个破烂不堪、犯罪猖獗的地方,靠着华盛顿广场、东村、西村、熨斗大厦的人流迅速发展后,在本世纪到来之前,已经成为了曼哈顿下城区市民文化的一张特色名片。



农夫市集的卖家大都是纽约附近的农民、渔民、面包师,他们风雨无阻地驾着卡车来“赶集”,销售的产品都是农民自己栽种或制作的,包括蔬菜瓜果、自制面包、牛肉、奶制品、海鲜、果酱、香料、红酒、干花、鲜花、蜂蜜等,偶尔还会有季节性的酒、苹果汁、枫糖浆等惊喜。蔬菜瓜果虽然比普通的价格要高,但不加任何添加剂、不施任何农药,食物新鲜、产地明确,保证健康、有机。



登上Netflix 《主厨的餐桌》第一季第二集的著名农场菜餐厅Blue Hill的主厨Dan Barber就是这里的常客。在这集细致描绘了Dan对食材口感的“执念”的美食纪录片中,一道用木板、铁钉架起了小小的青菜、番茄、胡萝卜、芹菜等蔬果的原生态“农家菜”给Noah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记得纪录片里有人点评说,他做的菜就是‘taste better’,最普通的胡萝卜,都最有‘胡萝卜味儿’,说不定他家的胡萝卜,也曾是从这里挑选出来的。”



■ 集市出摊,一整天的心情都会更好


Stella在离这不远的“熨斗区”上班。每天早晨,她都会从地铁14街联合广场站出站,若是能看到街心公园外缘竖起了数十顶以白色为主的帐篷摊,那么“一整天的心情都会更好一些”。


“每周的一、三、五、六,这里都会有农夫集市,只要碰上这几天,首先早餐就可以在这里解决。这里的面包很好吃,我很喜欢”。买好早点,捎上一束合眼缘的小花去办公室。



夏日的中午想吃顿清爽的,就会去Windfall Farms家挑一盒“草”——樱桃番茄、豆苗、西兰花、包心菜,配上些香草配料和面包丁打包回去,淋上油醋汁或沙拉酱便是一顿午餐。


若是当天不加班,还能赶在收摊前,买好晚餐所需的食材,“市集也是有歇业时间的,一般从早上8点开到晚上6点。”


记者在现场看到,各类蔬果在每个摊位上整整齐齐地堆成小山,很多店主趁着午间忙起了试吃服务,将烹制好、切成小块的土豆、红薯等堆放在小盘子中供人们品尝。


养蜂人主推的蜂蜜和果酱被装在自制的小罐子里,颇费心思地设置了“两罐自选”套餐,还有五连罐的“我知道你选不好,那就选这个”套餐。



一个个“花店”帐篷给这看起来略显“粗糙”的市集带来了更多鲜活的生命力。Lavender by the way除了出售薰衣草盆栽,还有烘干、包装好的薰衣草束及周边香氛产品,一旁大把大把的向日葵又给纽约街头增添了不少让人心情愉悦的亮色。


同时,这样一个农夫市集又自带高度灵活性,每天出摊的人可能都不一样,具体的“出场表”可以在非盈利可持续发展组织GrowNYC的官网上查询,每周一、周六,市集的东北角会特设服饰区,每周三、周六则会有专门的谷物摊位。


世界名厨也经常会在这里举办厨艺展示,甚至当地学校也会把这里当成一个简单的“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前来考察,认识时令蔬菜,学习健康饮食。而到了每年春秋两季,相邻的麦迪逊广场公园还会开启为期一个月的临时性烹饪广场,不少纽约当地炙手可热的小餐馆也会加入其中。


■ 市中心社区商业也小而美



行走在纽约街头,你会发现当地人对“市集帐篷”模式着实“爱得深沉”,无论是第五大道和百老汇大道的交汇处,或是SOHO区内一条不起眼的小马路,一顶顶随心所欲的帐篷是常见的风景,想买些吃的喝的,或是其他零碎物件,这些地方倒是都值得一逛——顶多,就是规模大小、排列方式不同罢了。



     纽约切尔西市场     


背街巷留住生活服务配套功能



纽约街头的鲜花区、摄影区、肉库区也一样留在了历史的记忆里,不过有一个看起来有些旧、有些土的制衣区,却依然在坚持。


这个距离第五大道黄金地段不过数个街区的街区主要销售一些布料、配件,以及成衣,与此同时,他的身边有百老汇,有纽约时装周的主战场林肯中心,有Parsons、FIT这类顶尖艺术设计类院校。


而最重要的,这条第五大道的后街作为纽约重要的时尚产业基石的同时,还慢慢地用休闲娱乐、观光旅游、街区自治这一颗颗“珍珠”,串成了自己最美的一件礼服。


■ 缺了一颗纽扣,就会来这里找


捏着手机、跟着导航,张程雨终于找到了在纽约曼哈顿第37街上的Mood DesignerFabrics,“比想象中的难找,招牌在写字楼的三楼,一路走上去都旧旧的,感觉像在参加一次大冒险。”


将设计服装作为自己业余爱好的张程雨是《天桥风云》的忠实粉丝,这部汇集了超级模特海蒂•克鲁姆(Heidi Klum)、顶级服装设计师迈克尔•科斯(Michael Kors),以及时尚达人尼娜•加西亚(Nina Garcia)作为评委的美国时尚领域的真人秀常青树至今已播放了16季。


趁着假期来纽约旅游,张程雨别出心裁地将一家布料店纳入了重点行程中。



“这是一部出产设计师的节目,根据评委的要求,选手们用数百、几十美金,甚至更少的价格挑选制衣所需要的材料,并在24小时内完成一件自己的独立作品。而选料的过程就在Mood”。走进这家店面,铺天盖地都是颜色、材质各异的布料,热心的工作人员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时,张程雨用磕磕绊绊的英语表达了想要和Mood的“吉祥物”——Swatch合影的意愿,“本来觉得会有些唐突,不过工作人员马上露出了秒懂的表情,让我随便逛。看来类似我这样的顾客并非少数。”


张程雨所到的Mood位于纽约曼哈顿西中城区的Garment District,又被称作是“Fashion District”,大致处于第五大道至第九大道、第34街到第42街之间,步行至人们最熟悉的第五大道黄金区域,不过数个街口的距离。


走在这个区域,沿街的大多是一些服装、布料、首饰,乃至针线、纽扣、羽毛等小配件的批发、零售店面。


不同的街道,其“分工”也略有不同:布料集中在38、39街,缎带、羽毛等配件集中在36、37街,珠子和钻石集中在第六大道,还有个别专卖温变、光变等新型科技材料的商店。


偶尔穿插着几家甜甜圈、烧腊小餐厅,大部分区域内没有过多的装点,也没有刻意营造出时尚氛围,平凡又略显陈旧,熟悉得就如同身边的旧货市场。要不是某饰品店的玻璃橱窗上张贴着米歇尔•奥巴马、希拉里•克林顿等名人佩戴着珍珠项链的照片,或是偶尔能碰到推着移动式衣架的人匆匆而过,上面挂满了被防尘袋裹得严严实实的衣裙,真的很难将这里和衣香鬓影的天桥T台联系在一起。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小街区,到了2月、9月的纽约时装周期间,这里将挤满了拿着简历、一轮接着一轮参加品牌面试选拔的模特。开秀之前,因为意外,或是意外的灵感,设计师急需的一颗画龙点睛的纽扣、一片江湖救急的布料,第一反应,都是到制衣区里寻觅——毕竟,这里的东西最多、最全,而林肯中心就在几公里之外。对了,这里离百老汇剧院区也不远。


忙里忙外的布料店店长Davis说,在这个街区里,“You know you have everything you need to make it happen。”



■ 一条后街,一个产业的基石


联想起今年刚刚正式告别的虬江路旧货一条街,面临转型的北京西路五金一条街,上海中心城区的“一颗纽扣”越来越少见,紧邻第五大道的这条“纽扣街”、 “纽扣区”却坚挺了许久。记者调查后了解到,这其中的秘诀除了纽扣本身,可能更重要的是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概念设计、选材、打板、剪裁、缝制、生产、零售……完成一件衣服需要林林总总近十个阶段。设计师在保证自己的设想完美落实的同时,也要考虑时间和金钱的成本。料子好不好、配件搭不搭,需要亲自确认;在2D变3D的过程中,最好也要全程参与,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使最后上架销售了,能跟顾客面对面的聊一聊获得反馈,那更是再好不过的。



毕竟,创意或许只是一个人的事儿。但把创意变为现实,却需要一个团队的头脑和手艺。如果这些步骤能够在一个街区里完成,相信设计师会把以供应商、加工厂、客户为邻的这块“宝地”,作为工作室的首选之地。


大力支持制衣区复兴运动的美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以及多位大牌设计师都曾表示,“紧密+创造力”是这个生态圈共同繁荣的秘诀。


曼哈顿自治区主席Gale Brewer在今年公开表示:“时尚业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供应商生态系统都集中在Garment District,这里是纽约时尚产业的基石。”


而制衣区周边,培育出Tom Ford、Anna Sui等设计师的Parsons the new school of design,以及出产了Michael Kors、Calvin Klein、等的艺术设计类院校Fashion Institude of Technology(FIT),更是给这条生态产业链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在一个刚刚踏出校门、准备白手起家的设计师心里,在熟悉的Garment Distrit有一间小小的公寓,是通向成功的重要途径。毕竟一些让人头疼不已、需要漂洋过海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可能只是串个门的事。


记者在走访时注意到,在制衣区内的一家小小的面料店玻璃门上贴着一张A4纸,上面写着合作的设计中心地址和联系方式——“就在不远处的第38街”。


■ 谁拯救了“纽扣街”?


然而,即使地处“黄金地段”,被赞誉为“美国时尚工业变迁的缩影”,随时都跟着“时尚产业”的光环,但说到底,制衣区终究还是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的产业区。


大道 市集 时尚 纽约 设计师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