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年后的伦敦与你相遇

Todavía(Acústico) Matisse - Por Tu Bien



在这个世界上,不单调的东西让人很快厌倦,不让人厌倦的大多是单调的东西。                                                       ——《海边的卡夫卡》



感谢收听收看由一位非常不正经的微信公众写手的深夜电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emmmm想了很久还是决定开始做公众号啦。


那么它的第一篇文章我就来跟大家唠唠嗑好了。


现在大家无聊时候都喜欢干啥 呢,什么,看电影么,那我们就来聊聊电影好了。


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部我最近才看完的电影,相信大家从下面图片中已经猜到了吧。

没错,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





因为笔者文学素养有限,同时这个公众号也不是专门写影评来着,于是就跟大家浅谈以下我的个人感悟收获好了。


我在这里就不讲述情节了,大致讲的是美国女作家海伦在1969年1月终于实现了她20年未了的心愿:坐飞机到英国旅行。她前往的地方是伦敦查林十字街84号。海伦妮住在纽约,她酷爱英国文学,但20年前年轻的她却收入有限,无法大量购买书籍,只好反复阅读手上的几本经典著作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一天,她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了一家英国旧书店登的广告,里面有她踏遍纽约的各个角落也没找到的书。于是她设法和书店的老板弗兰克取得了联系,并保持了书信往来。





慢慢地,买卖关系转变成了个人交往,他们在信中阐述文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后来又交换了各自的生活状况。弗兰克的信拘谨谨慎,而海伦妮的信则直率幽默,两人虽从未见面,但爱情却渗透出纸笔在他们中产生。

海伦妮下定决心要到伦敦见弗兰克,但捉襟见肘的经济使她难了此愿。现在,她终于实现了她的诺言,但一切都为时太晚:弗兰克去世后书店也紧接着倒闭,现在正面临着拍卖。





这是一本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于1987年在美国上映。也算是一本很老的电影了。


说实话电影的开头并没有特别吸引到我,并且在前几十分钟里我都无法理清电影脉络和情节发展。然而在后面我渐渐明白了这是一位爱好读书的纽约女作家与一个位于伦敦的旧书店的书信往来的故事,抑或是说是与那位书店主管弗兰克(翻译有区别)书信往来的故事。


电影真正开始触动到我的是从女主海伦写信告知书店店员们她没有可能与他们一同在伦敦看到新女王的登基了。从弗兰克的表情以及他在后面看到女王登基的电视直播时与其他看电视的人的神情差异就能看出他的难过与对海伦的miss。





而这一次的没能相遇,却是成为了两人此生产生交集的唯一可能的破灭。当海伦女士收到来自弗兰克太太的来信时,就清楚的知道了弗兰克已经离开人世的消息,同时弗兰克也未完成海伦交代给他寻找简·奥斯汀书的任务。从后面琼·塔德太太的书信中我们了解到,他对海伦的交流交谈甚至超过了他的太太,关系似乎亲密到让她羡慕的程度,她嫉妒海伦的文采,嫉妒海伦的幽默。

这大概就是弗兰克与海伦两人在书籍买卖与阅读交流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情感,让他们的关系能达到让周围人羡慕的程度吧。


我不禁为海伦能够找到懂她关心她的挚友而感到欣慰与羡慕,实在是无法想象到在互联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里,能够找到一位或者一群跨越国界的好友。

在电影中我读到了一段内容觉得非常有味道,想与大家一同分享。




死亡一直是我们试图去回避思考的一个话题,而电影中死亡也是不断提及的内容,从中间一位年迈的店员逝世,到最后的弗兰克病逝,是死亡让海伦与弗兰克失去了相见的机会,而电影中通过《当代文库》书中的内容将死亡如此含蓄的表达出来,故事中的弗兰克和年迈店员被疾病所翻译,后面闹事的哥大学生也许会在将来被司法翻译,这一说法确确实实的将一个人的死带给他人的伤痛减少了许多,更主要的是减少了弗兰克的死在海伦心中的伤痛,或许是电影中这一情节的真正用意吧。


反复读上述的内容或许是能教人收获一些东西的吧,不得不说,这最好的印证了书籍是人心灵最好的慰藉这句话。



写了那么多最后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在电影中细细品读其中的文字与情节内容,在人生旅途中能够体味电影中的片段,能够找到一个像弗兰克那样博学多闻、温文而礼的人。


那么我们以电影结尾来结束今天的推送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