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再捐款千万: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大夫”

推么推文化传媒

一个原创的新媒体平台



推么推原创作者:米芷萍

1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曾写下这么凄美中透露着乐观,淡然中彰显着从容的人是中国女词人,


就是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大夫”——叶嘉莹。

 

1


近日,南开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再向南开大学捐赠1千7百万元。


加上去年捐赠的1857万元,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

 

这位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大夫”,“女先生”的人今年95岁整。

 

九旬高龄的叶先生独自生活,十年前不小心滑到后才请了一位保姆,但也只负责白天做做饭和清洁。

 

一箪食、一瓢饮、有诗读,就是她对生活的全部要求。

 

马未都曾说:

 

人生有三重境界,年轻趋利,中年趋名,到了最后,就是安放灵魂。绝大多数人,只能到第二层,第三层就上不去了。


而叶嘉莹先生却这在三层之上。

 

经过丧母,错嫁、入狱和中年丧女,让人敬佩的不是面对这些伤痛她坚强挺过来,而是能在这葳蕤的光阴里,她能叹尽物转星移,咽下所有委屈。


在笑里落泪,在顿悟中感恩,孜孜以求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探索与热爱。

 

叶嘉莹先生曾自称自己就是为诗词而来到这个世界。

 

叶嘉莹,号迦陵,满族叶赫纳拉氏后裔。1924年,出生在北京。


父亲北大外文系毕业,任职于航空署英文翻译。母亲在一所女子职业学校任教。


伯父叶廷人,青年时赴日留学,回国后供职于国民政府。他是叶嘉莹先生的诗词启蒙之师。


两岁开始伯父教她识字。三岁懵懂背诗,四岁阅读《论语》和四书。之后便爱上了诗词,从此她这一生也和诗词结缘。


(叶嘉莹先生和两个弟弟)

 

苏轼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饱读圣书,出生在这么一个具有书香之气的大家庭,叶嘉莹与生俱来就注定气质非凡。


从中学时代就有人写信给叶嘉莹,但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和吕碧城看法一致,就是:


不遇天人不目成,藐姑相对便移情。


也就是说如果遇不到特别优秀的心上人,则不可能有动情的一刻。


就在她憧憬爱情时,亲情却发生变化。


叶嘉莹十七岁时,母亲因病死在火车上,父亲因为当时局势动荡也不知所踪了无音讯。


遭受失去双亲的伤痛,唯有在写悼母诗时才能让她的悲得以化解。是诗词伴随她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光。


失去亲情,本来想上天在爱情上会补偿于她,但反而让她这一生不知情为何物。


2


叫她不知情为何物的人叫:赵东荪。


他认识叶嘉莹先生弟弟,平时总以找她弟弟为由来家里。


之后,赵东荪被派往外地,但还是总频繁回北平看叶嘉莹先生。


赵东荪被派往外地没多久,便丢了工作。


因为亲属又介绍了份工作给赵东荪,他将去台湾。他怕这一走回不来,便希望叶嘉莹先生和他一起去台湾。


而叶嘉莹先生以为赵东荪因为频繁误工丢了上份工作,不敢再次耽误他的前途,便答应与他一起去台湾。


去之前,两人便成了婚。


成婚后马上去台湾,那年她24岁。以为会开启一段新的生活,然而丈夫就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而叶嘉莹先生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也一度被囚禁。


经审查发现她只是一个教诗词的人,她便被释放出来。


她说是诗词又一次解救了她。


在台湾时的叶嘉莹 后排右四


之后,有人劝她离婚,不要等不知生死的丈夫,她说:


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我能控制的,我能做到的,始终坚守一个做妻子的忠心。


27 岁的她生活已是饱经患难,但唯有诗词能安慰她。


美国副总统彭斯曾说:


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什么?是没有黎明的长夜!


而叶嘉莹先生这一辈子在爱情上一直处在漫漫长夜中。


3


三年后,丈夫终于被无罪释放。


叶嘉莹先生以为自己苦等的是希望,结果等待她的却是更大的失望。


三年的牢狱生活,已经摧毁了丈夫,他性情变得暴躁、易怒。


1953 年,叶嘉莹先生生下二女儿。丈夫没有因得女而高兴,反而变得更不可理喻。


圣诞节,叶嘉莹先生买回圣诞树。不知为何,赵钟荪对着圣诞树发脾气,把圣诞树打翻。然后又冲进院子,剪光院子里的茶树叶子。


晚上,叶嘉莹先生睡不着翻书,看到王安石的一首诗: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

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这首诗对叶嘉莹先生来说,犹如当头棒喝。


万物都有自己的恶,就像瓦虽然砸到你了,但你不要怪他,他自己也碎了,他不是自己想掉下来的。


因为生活的变故,也同样摧残了他的人生,他也是生活的受害者。


是诗词给了她选择原谅的信心,慰藉了她的委屈。


叶嘉莹先生曾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谈及爱情时说:


这一生从来没体会过爱情。不知恋爱为何物。


她的女儿说母亲和诗词谈了一生的恋爱。


卢梭曾说过:


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的。


而叶嘉莹先生就忍受着青年失双亲,没有爱情的婚姻,一忍就是一生。


而在中年,命运又再一次将她打倒。


4


米兰昆德拉曾说: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叶嘉莹还没来得及说再见,就和亲人生死相隔。


虽自己没有体会到爱情,但她深爱女儿。


她没有给女儿讲自己的情感故事,但始终告诉女儿一定要相信爱,勇敢去爱。


女儿成年后遇上自己爱也爱自己的男子,叶嘉莹对这个女婿也满意。


可就当她认为自己的爱情成遗憾,女儿如此幸福就当算是上天对她的一个弥补,然而上天却又给她开了一个玩笑。


1976 年,叶嘉莹从温哥华飞往多伦多做讲座,她的大女儿生活在多伦多,小女儿生活在匹兹堡。


飞机起飞的那一刻,她闭上眼睛,想着后半生,终于可以安定下来,悠闲地走向暮年。


闲下来的时候,可以飞多伦多看大女儿,也可以飞匹兹堡看小女儿。含饴弄孙过余生,这样的晚年也满足。


可刚下飞机,便接到小女儿电话:“大姐和姐夫在车祸中丧生。”


这犹如晴天霹雳,白发人送黑发人。那么相爱的两个人一瞬间生命终止。命运将叶嘉莹彻底击垮。


处理完女儿和女婿的丧事后,她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 10 天闭门不出,谁也不见。


那段时间,她不止一次,想到自杀,她想到各种痛苦最少的自杀方式。


诗词又一次解救了她,这 10 天里,她含泪写下 10 首《哭女诗》。


在女儿的葬礼上她这样说:


我的一生过得并不是很顺利和平静,当然我觉得平静是好的,可是我也觉得,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经过挫折,都是一直很顺利的话,也不一定是好事。


各种苦难,谁都不愿意发生,可是极大的悲哀和痛苦,让你对人生有了另外一种体会。


如果不把诗人的小我感情打破,就不会有更高更远的想法。


叶嘉莹参加大女儿婚礼)


她的恩师顾随对她说过:


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


她没有过爱情经历,连自己女儿的爱情和生命都被上天拿去,但却又勇于面对生活。


而每一次都是诗词拯救了她,让她舍小我,让她看淡生死,更让她爱生活,爱诗词。


5


至今为止,她已教书七十年整。


九十多岁高龄,耕耘于三尺讲台,而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并站着两个小时。连席慕容和董卿都对她仰望至极。


台湾作家白先勇更是多次专门听叶嘉莹先生的词课。


叶嘉莹先生和白先勇


《中国诗词大赛》评委郦波老师称只要是叶嘉莹先生的课,必让人难忘。


她有着众多头衔:


曾任国内多所大学、台湾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


曾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而面对这些头衔她只笑着说:我只是一个教诗词的普通老师。


在叶嘉莹先生7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的学生以万计来计算。


我们熟知的有:蒋勋、白先勇、席慕容、张北海和陈映真。


1998年,她上书江泽民主席,呼吁和倡导幼少年学习诵读古典诗词,以提高国民素质。


江主席很快做出批示,教育部组织专家编辑出版了《古典诗词诵读精华》。


而近几年各大电视台关于诗词的节目更让她感到欣慰。


董卿和叶嘉莹先生


2018年6月3日,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1857万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


如今又捐1711万。


这一生,命运待她从来不公:


17岁丧母;

22岁嫁了一个不爱的人,

24岁以莫名的辈入狱;

52岁又痛失爱女和女婿。

 

是什么能让一个人身处生活如此境地,还愿意乐观和温暖地看世界?


我想应该是历经尘世沧桑,看透人世间的纷扰杂事,正确和冷静地面对生死,忘小我,爱大国的人,才会如此。

 

命运不止一次捉弄她,可她从来不曾对命运胆怯过。正如她自己所言:


一世多艰,但仍寸心如水!

 


 (图片素材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推么推:100+位原创写手喜欢的平台

先生 叶嘉莹 女儿 爱情 诗词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