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一见如故的南方


天边最后一片火烧云带走了白天的暑气,空气里似乎能嗅的到北方秋天的味道。神奇的墨尔本天气,即使热浪来袭的盛夏也总能在夜晚保留一片清凉。草坡上三三两两坐满了人,都在静候澳网决赛的开始。想起无数个寒冷冬日窝在家等候澳网的情形,银幕那一边南半球的阳光几乎透着屏幕都能感受的到。直到此时身处现场,即使依旧对着直播的大屏幕,一切还是稍显不真实。墨尔本,终于来到这里~


卡尔顿花园


宜居之城,电车之城


在墨尔本作为世界宜居城市被认识之前,对我而言,这座城市一直是和澳网直接划等号的。经过欧洲生活和回国之后的这几年,再来到这座南半球的宜居城市,才重新体会到宜居真正意味着什么。那不全是悠闲的慢节奏生活,而是每个人不论选择忙碌或悠闲都有能平等享受城市便利的自由。可以在结束了一天写字楼的忙碌之后,在周围街头绿地的绿荫里放松一下身心,或者约上附近的朋友小酌上一两杯。不用等到不加班的周末才挤进人满为患的公园,也不用为了吃上一顿饭跨越整个城市或者因此只能窝在家里。在墨尔本的短暂几天,这种不会太拥挤的空间感和城市便利的结合正是我感到最舒服的部分。


无处不在的电车


电车和远处的CBD

立体交通


和另一个长期霸榜的城市苏黎世类似,墨尔本的电车系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地铁并不是这种尺度下城市的首选,机动但准时的电车在这里几乎取代了公交车的地位。市中心的路线多到数不清,每个街角都有亮绿色涂装的电车往返,公交反而成了长途路线的专属。上一次有这种奇妙体验的城市?正是另一个心头好旧金山。不过墨尔本市中心区域的免费乘车区间才是一大杀器,跳上跳下不用刷卡的体验无以伦比,只是难免热门景点沿线经常人满为患了。


走街串巷,文艺的墨尔本


在墨尔本的大部分时间,往返于北边的菲兹罗伊(Fitzroy)和南边的CBD市中心。不同于市中心的高楼林立,菲兹罗伊遍布嬉皮风小房子的街道初看起来稍显破旧,但走多了之后常常能注意到每一家店铺的小心思。维多利亚式探出的廊架后面,可能是一家口味超赞的各国风味餐厅,一家颇具特色的咖啡馆,也可能是一家小型设计studio,或者到夜里摇身一变成整条街最热闹的酒吧。菲兹罗伊之于墨尔本,可能正是南岛之于斯德哥尔摩,或者海特区之于旧金山的存在吧。这几天的沙发主Lucas家就藏在这些五颜六色的街面之后,我特别享受每天早晨从法梧环绕的街道走到主街搭电车的这段路,以及晚上回来时满街露天酒吧餐厅热闹的人群。有时候崭新整齐的街道不见得就是最好的,一些破旧和无序可能才得以保留更多的生活气息。


Fitzroy的宝藏街道

酒吧和咖啡馆林立

遍布涂鸦的小巷


而即使是高楼林立的CBD,也因为墨尔本最著名的小巷文化在夜晚依然充满活力。狭窄昏暗的小巷不再被垃圾和污水占领(即使垃圾车还在),丰富的涂鸦和一众地下酒吧餐厅让这里已然变成墨尔本的一大名片。我并没有机会真的走进其中的一两家一探究竟,只是觉得相比于规划和管理,更多的是这些店铺自身的魅力和悠闲的生活方式造就了这一独特的成功案例。


网球之城


而说到城市名片,没有什么比网球和澳网更能代表墨尔本了。四大满贯里,唯独澳网是在非第一大城市举办(悉尼作为前举办地),至今亚拉河畔的这片场地已经和城市紧紧融为了一体。本来这趟墨尔本之行只是作为塔斯马尼亚徒步的短暂落脚,但是因为正好完美契合澳网赛程而多了点朝圣的意味。年少时面对电视屏幕另一边的南半球曾暗自许愿第一次出国旅行一定会是澳洲,结果兜兜转转看过无数风景之后才终于踏上这片土地。走出皇家植物园第一次看清亚拉河对岸的罗德拉沃尔球场的时候,老实说心里还是扬起一丝小激动的,只是相比于当年在上海旗忠第一次走进网球场馆的震撼,如今的一起都淡定了许多。


亚拉河边

大满贯的节日氛围

MCA球场的新屋顶相当抢镜


或许是年纪大了,或许是少了球友的相伴,一个人的澳网总是少了些气氛。在墨尔本球场(前海信球场)和罗德拉沃尔球场之间的活动区域走了无数个来回,看了墨尔本球场一场西里奇和麦当劳小哥的比赛,以及莎哥德约等人的训练,甚至还见证了中国男双的澳网首胜,一天下来却更像是一场迟来的打卡之旅。也只能从小球迷等签名时候的激动神情找回一些当年的满腔热情。曾经遥远的这块场地,这帮球员给了我太多的激动时刻,这么多年过去,也许是时候只是平静的享受当下身临其境的瞬间。就像最后一晚场外惊艳的晚霞时刻,真正的感动反而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到来。


阴天大洋路


同样是在澳网转播期间的城市宣传片里,第一次见到了落日余晖下的大洋路。直升机逆光飞过十二门徒的场景不知打动了多少人,也让这条海岸的名气远超附近的城市墨尔本,甚至成为整个澳洲的标志之一。理想的大洋路之旅当然是和两三好友租上一辆mini van(或是敞篷跑车)走走停停一路的沙滩和小镇,最好能在海边露营看个星空之类。可这次完全随性的澳洲独行因为少了朋友的搭伙,只能无奈选择当地一日游路线算是完成打卡。早出晚归的一天,在阴沉天空笼罩下的大洋路却也多了几分不一样的感受,十二门徒虽不如想象中惊艳但那巨大的体量和周围卷起的海浪仍震撼不小。小径边盛开的本土芳香灌木散发的阵阵浓烈香气更是让人心情大好而忘了天气的不给力。


阴天的打卡照,有没有那么点不同呢

冷色调的南大洋

终于见到考拉真身


说起来大洋路的景色真是和美西的一号公路颇有几分相似,只是少了大瑟尔海岸的云雾起伏和高耸红杉,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同样高大的桉树森林。山那边生长着古老树蕨的温带雨林是大洋路不为人知的一面,却绝对值得一看,穿行在树蕨之间的时候你会更确定自己身处在澳洲这片与众不同的大陆。当然最不同的还是回到海岸森林之后游客喜闻乐见的野生考拉观测环节,不经意间看到这些懒散的家伙出现在你头顶不远处的树杈就足够让人惊喜了,不像其他野生动物那样害羞的他们可以保持一个姿势让你拍个够。果然是慵懒土澳人的杰出代表啊。


阳光明媚圣基尔达


土澳人是不是真的慵懒我不敢说,但他们热爱生活和享受运动的态度可是出了名的。墨尔本市中心以南不算远的地方就有一条漫长的海滩,虽然比不了悉尼邦迪海滩的赫赫有名,在墨尔本还是算的上居家度周末的圣地了。圣基尔达,有着圣莫妮卡一样的海边游乐园,漫长的沙滩一直向南延伸到莫宁顿半岛,给港口城市墨尔本保留了一片难得的亲近海水的地方。一个下午短暂的拜访可能无法充分理解澳洲人的海滩文化,但放眼望去不管是跑步骑行的人还是沙滩上晒日光浴的人群无一不身材让人羡慕,海边长大的澳洲人算的上真正是把运动融入了生活。


周末散心好去处

番茄炒蛋色的海滩救援队

回望墨尔本CBD


在傍晚仍旧热烈的澳洲阳光下走了个来回,游离于享受海滩的人群之外,但也得以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重新看待海滩的意义。海滩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可能并不见得要水清沙白,它更多的应该是以一种公共活动空间的形式存在。这里没有阶级没有贫富,每个人都能坐下来平等的享受同一片海浪和同一缕夕阳。类似于圣基尔达这样的海滨,远离市中心的喧嚣却又属于城市的一部分,同时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跳脱城市之外远观回望的场所。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和那些地形起伏城市中的观景台有着相似的意义,正如之前对斯德哥尔摩Skinnarviksberget有过的感叹,“一座城市必须要至少有一个可以俯瞰全景的制高点,而且是每个人不分贫贱富贵都能到达的,这样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才能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城市从而增加认同感。”


生活中的小幸福,城市的意义?


在墨尔本的街头巷尾,经常遇到一些不经意的小惊喜,不管是小巷里的咖啡馆,屋顶天台的小酒吧,还是社区间的一块小绿地,人们似乎总能合适的融入其中。或许是更宽松的生活节奏,造就那几乎是种类似于夏夜家门口楼下大排档的氛围,只是更有序的和现代都市结合在一起。相比之下,我们曾经拥有的那些小幸福,在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不知不觉已经从生活的城市消失太久,却只能在身处异国他乡时唤起一些似曾相识的感受。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变化太快,快到每个人都要奋起直追才能不被社会抛弃。


街头巷尾隐藏的小惊喜


同样的,当墨尔本的朋友在相约周末去海边野餐的时候,大都市里的我们却只能选择去购物中心的连锁餐饮或者消费不低的酒吧见上一面。当社交和消费主义越发相关,幸福感越来越被社会标准所左右,被生活绑架的我们只是在奋斗中走入一个无尽的循环难以逃离。或许这是所有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必须做出的牺牲,但最可怕还是面对这些无奈时候的习以为常。当整个社会都把奋斗拼搏当做生活的职责,我仍然希望那些关于亲情友情和简单生活的追求不会被城市抛弃。那正是一座理想城市该有的样子。




主观色彩浓重的城市研究系列之墨尔本,文中个别片面观点欢迎指正 :)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