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热点】从中美贸易摩擦看大国贸易冲突的性质与出路

戳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01

时间轴看中美经贸磋商,谁在背信弃义?



美方继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后,又扬言将启动对剩余325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的相关程序,全然不顾中美十一轮经贸磋商的成果。这种不负责任的施压,为磋商进一步蒙上阴影、设置障碍。


一场元首会晤,十一轮经贸高级别磋商,三次双方牵头人通话以及多次副部级会谈、通话……时间既见证着中美团队不分昼夜、跨越太平洋时差的磋商进程,也真实地记录下了:是谁在背信弃义?


去年12月,中美达成部分共识后,美方肆意抬高要价


回首一年前。2018年5月3日至4日美方代表团访华,征税威胁后主动要求磋商;5月17日至18日中方代表团访美,双方就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6月2日至3日,美方代表团再度访华,双方“取得积极的、具体的进展,相关细节有待双方最后确认”。6月15日,美国政府一纸任性征税清单,至此三轮经贸磋商归零。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今天(5月14日)下午的例行记者会上透露了“美方背弃双方共识”的更多内幕:“去年12月,中美双方就中方对美贸易采购数字达成共识,但美方在此后的磋商中却肆意抬高要价。所以,立场倒退、违背承诺这顶帽子绝对扣不到中方头上。”



今年5月,美方误判中方赴美磋商,继续漫天要价   


2019年1月,副部级磋商3天,高级别磋商2天;2月,高级别磋商2次,共计6天;3月双方牵头人通话1次,高级别磋商2天;4月,高级别磋商2次,共计5天;5月第十一轮高级别磋商2天。



这场前所未有的世纪谈判,从原则性共识到实质性进展,从文本磋商到讨论协议有关文本,新的进展、新的共识不断达成。谁知约定谈判前,美方再度变脸,威胁提高对华加征关税税率,并于谈判期间悍然执行。


“美方说中方立场倒退完全是倒打一耙,”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常务副主任魏建国认为,“可以请问美方,我们如何背信弃义?我们又推翻了什么?相反,前九次所谈的内容,恰恰是美方不守信用,背信弃义,说话不算数,最后一刻蛮横推翻。”


对于与征税几乎同步的第十一轮中美磋商,耿爽透露:“中方团队依然赴美进行磋商,以负责任的举动展现出推动解决分歧的最大诚意。但美方有些人似乎对形势产生了误判,低估了中方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和意志,继续混淆视听,一味漫天要价,对此中方当然要明确反对,坚决予以抵制。”


任何国家面对贸易不合理要求,都会做此选择


两次诚意满满主动靠近,两次突然变脸直接征税,时间对“谁在背信弃义”做出了最好的回答。磋商不是一蹴而就,反复博弈也是常事。以为用贸易霸凌就能达成目的,实在是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决心。记者注意到,第十一轮中美高级别经贸磋商后,中方同时强调协议必须平等互利,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


从历史经验看,别的国家与美国谈判中也会强调,除了美方可提出要求外,美国自身也应进行相应调整。中方强调非关税手段等,不仅是中国的要求,而是各国在面对贸易不合理要求中做出的理性选择。”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室主任东艳说。


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阿莉西亚·加西亚·埃雷罗认为,特朗普把对部分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从10%上调至25%,并威胁对其他中国输美商品也以同样方式上调关税,这种在谈判策略上的突然变向所展现的与其说是力量,不如说是绝望。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引用中国专家的话说“美国基本上无法通过贸易打败中国。”(央广网)


02

大国贸易冲突的逻辑



"中美贸易冲突也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插曲……对中国来说,只有敢战、能战,才能止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资深研究员 肖钢



肖钢在第八届CF40-PIIE中美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上发表演讲——大国贸易冲突的性质与出路


大家上午好!今天简单讲一下大国贸易冲突问题。从历史上来看,大国的贸易冲突由来已久,不是一个新鲜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保持平常心,理性看待当前的中美贸易冲突。


01

美国对华贸易冲突的深层次原因


众所周知,用中国的一句成语来说,美国发起对华贸易冲突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真实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崛起,而不简单是贸易失衡问题。


首先,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是否存在逆差,取决于本国的储蓄与投资。储蓄小于投资必然出现某种形式的逆差,中国的储蓄率比较高,而美国的国民储蓄率很低。解决对华贸易逆差的根本措施在于提高美国的国民储蓄率。


其次,美国只强调对华货物贸易逆差而有意回避服务贸易顺差。中美的统计口径差异、全球化背景下价值链的分工格局等也会影响中美两国的贸易平衡状况。实际上,美国对华经常账户逆差明显小于货物贸易逆差。


再次,即使中美确实存在贸易逆差,但美国近年的对外贸易逆差,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占GDP的比重,都不是历史最高,并且总体呈下降趋势。


最后,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确实已经对美国全球霸主地位和国际治理格局形成了挑战,这才是中美贸易冲突的本质。


02

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国际贸易冲突


从世界历史来看,崛起大国和既存大国之间的冲突往往难以避免。回顾一下近百年来的历史,英美、美日之间在不同时期有多次交锋。简要回顾一下历史上大国之间的贸易冲突,对于思考如何解决现在的中美贸易冲突是有借鉴的。


一、英美百年缠斗


第一回合是第二次英美战争至美国南北战争。


独立战争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增强、国土面积扩大,1812年英国为阻止美国的持续扩张,加强力量阻挠美国的海上贸易。很快由贸易冲突升级为两国的全面军事对抗,直至1814年美国获胜。恰恰是战时英国对美国的港口封锁,使得美国的纺织品短缺,才促进了美国纺织业和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战争结束以后,英美之间的国际贸易得到了恢复,大量廉价英国工业品涌入美国,当时美国的制造业还处于幼稚阶段,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1816年美国通过了新的关税法案,逐步提高关税,保护本国的幼稚制造业。英国为了维护既存大国的竞争优势,也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禁止纺织机等先进机器出口,并禁止纺织业的熟练工人外迁美国。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通过设置鼓励措施,例如改良机器能获得高额奖金等,不仅学到了欧洲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同时还创造了很多新发明。


第二回合是美国南北战争至1929年全球金融危机。


南北战争爆发以后,为了筹措经费,美国政府又一次全面提高了关税税率,1890年颁布了《麦金莱关税法》,将平均关税提高到49.5%,这是当时全世界最高的关税水平。一直到一战爆发前,美国一直对外采取高关税,对内推行自由贸易,加速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一战以后,英国经济实力大幅度削弱,美国利用这个时机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生产能力扩大商品出口。到1929年,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4%,高于英国13%的水平,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经济中心逐渐向美国转移。


第三回合是1929年全球金融危机至二战结束。


为应对大萧条冲击和日益强大的美国造成的压力,一贯推崇自由贸易的英国转向了贸易保护。1929年,英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英联邦国家签署了《渥太华协定》,规定对成员国的商品降低关税或者免税,成员国之外实行高税率。受《渥太华协定》影响,美国罗斯福总统促使国会修订了当时的《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案授予总统可以和外国进行双边关税转让谈判的权利,改变了美国关税不可谈判的单边主义特点,使美国的外贸政策更具有灵活性。到1939年,美国通过双边谈判,已同22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成功打破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二战后,英美两国的实力继续此消彼长,美国最终取得了这场长达百年的贸易缠斗的胜利,并确立了它的全球霸权地位。


二、美日贸易摩擦


简单回顾一下美国和日本的贸易冲突。


第一回合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


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向日本采购了大量军需物资,刺激了日本纺织等工业的发展。战争结束以后,日本的纺织品需求锐减,出现大量库存,所以不得不大幅降价销往海外。当时在美国市场上曾经出现了“一美元衬衣事件”,引起了美国纺织工业生产厂商的极大不满,日美贸易摩擦由此开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要求日本在1957年至1961年间自愿限制出口,这是战后美国第一次迫使日本在外贸方面做出让步。


第二回合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发展黄金期,出口大幅提升,年均GDP增幅近10%,1968年超越联邦德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日本通过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日本产品逐渐占领美国市场,从1965年起,美国成为日美贸易中的逆差国。


据史料记载,那个时期美国路上跑的汽车大概每五辆就有三辆是日本生产的。80年代,统计企业并购金额排名前20名的案例大概有17宗是日本企业收购美国企业。日美产业结构相似度提升,使得日美之间的竞争关系加剧、贸易摩擦升级,“日本威胁论”甚嚣尘上。


美国采取了反倾销措施,并在1974年修订的美国贸易法中,增加了“301”条款。日美贸易摩擦的范围非常广,频率也在加快。


第三回合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大力发展汽车、机电和信息产业。特别是半导体、集成电路都在赶超美国。日本的经济崛起对美国霸权地位形成威胁,美国认为日本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超过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对日美间的贸易逆差,美国一直宣称是日元被人为低估造成的。所以,在美国主导下,1985年美日德英法五国签订“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度升值。这对日本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导致很多企业破产。为了缓解国内的困境,日本开始量化宽松,不断下调利率放松银根,同时,日元升值导致大量资金回流日本,造成流动性过剩。资金不断流入房地产等市场,导致了严重的资产泡沫,最后90年代初泡沫破灭,造成日本银行的不良贷款大量增加,经济停滞,陷入长期低迷。


03

中美贸易冲突的应对策略


大国之间的贸易冲突由来已久,当前中美贸易冲突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美国在与英国长达百年的贸易缠斗中,以斗促和,务实制定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根据美国产业发展特点和综合国力水平,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比如,从早期的贸易保护到后期的贸易自由。


前一段时间,日本前首相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醒中国要警惕美国,吸取和借鉴日本教训。日本在历次冲突中,多次妥协退让,美国则步步紧逼,最后成功遏制了日本。


美国对中国2000亿商品加征关税(由10%增加到25%),不仅中国反对,实际上美国的产业界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比如,5月7号,美国的大豆协会发布公告,敦促美国政府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美国的服装和鞋类协会主席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美国提高关税只会伤害美国家庭、工人和美国的公司;美国的消费者技术协会主席也发表声明,反对将关税提高到25%;美国的零售联合会协会表示,突然提高关税也会打击美国企业,特别是美国的中小企业。


美国咨询机构“全球贸易伙伴关系”表示,如果对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联合原来对500亿商品征收的关税,使美国一个四口之家每年的成本大概增加767美元。而且会导致美国每年减少93万个就业岗位。


芝加哥大学和美联储的联合研究,用出口到美国的洗衣机作为案例,来证明提高关税对消费品的影响。从2018年1月份,美国对进口洗衣机加征关税以来,洗衣机的平均价格上涨了12%。消费者每年在洗衣机和烘干机上的支出要增加15亿美元,对应到每一台洗衣机要多花86美元,每一台烘干机要多花92美元。


纽约联储、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也有一个联合研究,研究结果证实,提高关税至少让美国消费者每个月损失14亿美元。美国农业部经济局也发表研究成果,贸易战会使美国2019财年的农业贸易顺差降到2007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原因就是,预计对华出口会大幅度下降。


简单回顾英美和美日的贸易历史可以发现,大国的贸易冲突只是大国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插曲。中美贸易冲突也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插曲,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中美关系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美国加征关税只会伤害双方,贸易冲突没有赢家。对中国来说,只有敢战、能战,才能止战。(肖钢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03

中美贸易摩擦是否会影响中国经济运行?



针对“中美贸易战是否将影响中国经济运行”话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15日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更加稳固,发展空间持续拓展,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不断提升,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有坚实的基础,数据的表现可以说是事实胜于雄辩。



国新办15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这次中美贸易战继续升级,中美双方都互相加征关税,这对我们下一步的出口,包括经济运行会不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刘爱华称,去年以来的经济表现大家都有目共睹,去年中国经济增长6.6%,在世界上主要经济体中这个增速位居前列,可以说是充分就业下的经济增长。去年全年月度之间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在5%左右,个别月份是低于5%。从物价来看,全年物价保持在2%上下这样比较温和上涨的区间。从民生方面来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了基本同步。从中国经济去年的表现来讲,抗风险的能力是不断增强的。


刘爱华进一步称,从今年的数据来看,一季度GDP增长6.4%,大家普遍认为好于预期。不管是从宏观经济基本面来看,还是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来看,都是政策不断加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多方作用的结果。总体上,中国经济表现出了韧性好、潜力足、活力强这样的状态,中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在不断增强。数据的表现可以说是事实胜于雄辩。


刘爱华指出,从未来一个时间段来看,这样一个特征仍然会持续下去。不管是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这些积极的因素都没有改变。


一是韧性好。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中国经济已经拥有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这是日益巩固的物质基础。从劳动力或者人才、人力储备上来讲,中国目前拥有将近9亿的劳动年龄人口,而且其中有1.7亿都是受到高等教育或者是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物质基础加上人才基础,为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2015年底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方面起到了一个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的正向作用。在供给领域发生的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实际上会为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不断的动力。


二是潜力足。中国目前人口规模接近14亿,还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而且是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的态势越来越明显,消费潜力很大。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几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保持在60%、70%这样的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作为2019年重点任务。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环境改善、产品质量提升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加快实施,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投资在促进产业升级、补齐发展短板方面,也仍然有很大的潜力。潜力足的特征也比较明显。


三是活力强。近几年来持续实施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企业营商环境在不断优化,企业感受到这种变化,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对未来的预期、创业的热情就会不断地提高。


刘爱华表示,除了这三点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那就是宏观政策空间仍然是比较大的。目前通胀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财政赤字率也比较低,外汇储备比较充足,从这些方面看,宏观政策操作的空间还比较大,政策工具比较丰富、比较充足。总体上看,宏观政策的空间大是未来推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刘爱华强调,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概括起来就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更加稳固,发展空间持续拓展,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不断提升,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有坚实的基础。(中新网)


关注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