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美国第一个高铁车站Transbay Transit Center---旧金山Downtown振兴的新引擎!

康浩:中规院交通院智能交通与交通模型所工程师,2019年2月起,美国UCLA大学访问学者(为期一年),长期从事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交通大数据研究,负责并参与过多个国家级新区、省会城市、地级市等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交通专项规划等,曾多次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省市级优秀城乡规划奖、中规院优秀城乡规划奖等。


4月份,为了解美国规划行业的发展动向,赴旧金山(San Francisco)参加了美国一年一度的规划年会(NPC19),并有幸参加了主办方组织的实地考察,考察的对象是旧金山Downtown有史以来最大的TOD项目“Transbay Program”。该项目的核心即通过建设新的交通枢纽“ Transbay Transit Center”,来引导Downtown新一轮的发展与振兴,而“ Transbay Transit Center”另一个引入注目的背景是作为加州高铁( California High-Speed Rail,在建)在旧金山的主枢纽。


“ Transbay Transit Center”一期工程于2018年竣工,并于2018年8月面向公众开放,但仅仅运营6周后,就由于建筑存在裂缝而关停,至今仍在维修加固。所以这次考察实数难得,并通过枢纽工作人员引导深入内部一睹了美国第一个高铁站的真容。


可以说,通过“ Transbay Program”,旧金山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其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风采。

项目背景


“ Transbay Transit Center”的历史可以追溯的上世纪1939年,最初的功能就是一个铁路客站,主要解决湾区东部Oakland(East bay)与Downtown间的出行,随后伴随美国汽车化浪潮的兴起,大量的铁路设施被拆除,1959年,其变成单一为公交车服务的枢纽。

图1 Transbay Transit Center 1973年


2001年,为应对加州高速铁路方案的提出(1996年),旧金山当局提出了建设新“ Transbay Transit Center”的工作,并启动了“Transbay Program”,通过植入新的高铁枢纽,引导旧金山Downtown向Rincon Hill拓展,形成新的CBD中心。

图2 “ Transbay Program”区位与范围


2007开启了建筑国际招标,最终由西萨·佩里事务所(Pelli Clarke Pelli Architects)中标,包括“ Transbay Transit Center”和附属的超高层办公楼(Salesforce);2009年,最终完成了周边地区的更新规划(Transit Center District Plan);至此,转向实施阶段,2010年,将老的公交枢纽进行了拆除;2018年,“ Transbay Transit Center”一期工程和附属的超高层办公竣工投入运营。

图3“ Transbay Transit Center”实景(最高的建筑为Salesforce)


整个“ Transbay Program”包括两大类8个子项目,投资超过60亿美元。其中一类围绕“ Transbay Transit Center”展开,分两期工程6个子项目,一期已于2018竣工,二期由于加州高铁延期(完全竣工可能要到2026-2030年),没有明确时间表。另一类围绕枢纽周边开发展开,包括40英亩的片区更新,以及Folsom Street改造提升,具体如下(与图4项目编号对应):


(1) Transbay Transit Center,一期除地下铁路站台等工程未建,其余地上主体均已竣工;

(2) 临时公交枢纽,在Transbay Transit Center建成前过渡使用,已竣工;

(3) 枢纽二层与跨旧金山湾Oakland Bay Bridge直接连接的公交专用匝道,已竣工;

(4) Folsom Street改造提升,局部竣工;

(5) 40英亩的片区总体更新项目,逐步推进,已竣工若干项目;

(6) 旧金山湾区通勤铁路( Caltrain )、加州高速铁路接入枢纽工程,未竣工;

(7) 新的公交停车场,距枢纽约700米,位于I-80快速路桥下,未竣工;

(8) 结合高速铁路建设,改造现有的旧金山铁路中心站( Fourth/King),未竣工。

图4 “ Transbay Program”项目一览

规划设计

Transbay Transit Center

旧金山对“Transbay Transit Center”寄予了远大的抱负,将其定位为美国西部的中央车站( Grand Central Station of the West )和世界级的交通枢纽(与东京站、纽约世贸中心、伦敦金丝雀枢纽齐名),而且特别强调,其不仅仅是一个交通枢纽,更是一个市民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独特的设计吸引着每一个经过此地的人。从功能布局上,整个枢纽设计非常简洁紧凑,上下分为5层:

图5 “ Transbay Transit Center”

1

地上三层:CITY PARK

“CITY PARK”可以说是枢纽最具亮点的设计,在枢纽顶层建设了一个5.4英亩的城市公园,向市民免费开放。其中包括一个室外露天剧场、花园、健身步道、开放的草地区域、儿童游戏空间、以及餐厅和咖啡馆。按照设计构思,其不仅仅是枢纽的一个绿色屋顶,同时通过吸收周边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比如可直接吸收地上二层公交平台排出的尾气)、处理和循环利用水来改善周边街区的环境。

图6 “ CITY PARK”俯视


图7 “ CITY PARK”可容纳700人的露天剧场


图8 “ CITY PARK” 慢行步道


整个公园将通过行人天桥与周边区域直接连接,目前建成了与Salesforce大楼的连接通道,当然也可以通过枢纽一层大厅来进入公园。考察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还在地面的感受,与周边的环境完美融为一体,另外还有很多奇思妙想的设计,比如公园周边的喷泉,可随着地上二层公交车进出流量而跃动,让人吃惊于旧金山的创新精神。

图9 随公交车流而跃动的喷泉

2

地上二层:BUS DECK

公交落客、上客平台,整个流线组织非常简洁,一个“回”字型组织,一侧先落客,车辆绕至另一侧上客。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是,二层公交枢纽与跨湾区Oakland Bay Bridge通过新建的公交专用匝道直接联系,本身公交枢纽的功能就是承担East bay与Downtown间的公交(AC Transit)出行联系,这样也就实现了枢纽到发的公交车辆不需要地面道路集散,从而提高了整体的运行效率。

图10 公交落客平台


图11 连接Oakland Bay Bridge的公交专用匝道


3

地面层:GRAND HALL

整个地面层分为三部分,中间是一个集散大厅(GRAND HALL),其左侧为枢纽的候车区域(内部也有大量的商业开发),右侧是一个综合开发的商场(BUS PLAZA),集散大厅内可以完成购票、查询车次等一系列服务。地面的层高较高,还有个夹层(Second Floor),主要是枢纽内部办公和商业开发。

图12 地面层平面图


图13  GRAND HALL(地面图案都是一些知名艺术家的专门设计)


枢纽没有外围的集散广场,完全依靠集散大厅。另外,围绕地面层一圈的有分段设置的车道边,提供出租车、私家车临时落客使用,当然枢纽临街面也有很多商铺,但目前基本还没有入住。

图14 地面层车道边

4

地下一层&二层

地下的均是铁路附属设施,目前还在建设当中。布局相对简单,其中负一层为铁路站厅层,负二层为铁路站台层。枢纽未来主要承担2类功能,其一就是连接整个旧金山湾区的通勤铁路(Caltrain),另外就是加州高速铁路,站台层的规模较小,仅仅为3台6线。

图15 枢纽未来将接入的铁路


地下还有一些枢纽的办公设施,比如整个枢纽的应急指挥中心就位于负二层,这次考察也有幸参观,按照工作人员介绍,因为未来枢纽周边均是Facebook、Google等大型的IT企业云集,所以在安全这款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应用了很多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了周边地区的实时监控。

图16 枢纽的应急指挥中心


看到这里,整个枢纽的布局均已介绍,可能有个疑问?小汽车停到哪儿?答案有些吃惊,“Transbay Transit Center”完全没有配建小汽车停车场,可以说是彻底的以公交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小汽车出行者只能利用指定的车道边临时落客,或者利用周边写字楼的停车设施。另外,整个“ Transbay Program”项目对停车配建也是极其严格和不鼓励的,并通过Parking Cap来限制区域的总体停车数量(至少比现状Downtown的配建数量下降一半以上)。


Transit Center District Plan

“Transit Center District Plan”是围绕枢纽对周边40英亩地区进行整体更新的规划,内容非常多,在这里仅对其针对慢行交通的一些设计亮点做些介绍,可以说,该规划基本代表了美国目前一个主流价值取向,即如何创造更具活力的街道空间,如何鼓励更多的慢行交通出行。

图17 建筑临街立面管控(Pedestrian Zone)


首先,规划认为行人主要对建筑的2层以下(20–25 feet)的立面环境比较敏感,所以在设计控制要素中,明确划定出一个“Pedestrian Zone”,在这里提出建筑应如何处理环境来创造出一个以行人为导向(PEDESTRIAN-ORIENTED)的立面空间。而且,纵向立面要求之外,对横向的建筑物大厅开口宽度也进行了要求,目的就是如何增加更多的临街活力空间(Active Use),如商铺、咖啡厅等,规划要求建筑物的大厅入口宽度(Lobby Frontage)不能超过建筑临街面的25%。

图18 建筑临街大厅出入口管控(Pedestrian Zone)


此外,对该地区的道路步行通道宽度也进行了要求,不得低于21feet(约6.4米),该宽度主要为今后可以灵活布置临街的咖啡桌、报停、自行车存车架、长椅等一些列沿街附属设施所考虑。

图19 步行通道宽度要求


图20 局部已建成道路


本来,美国Downtown就是典型小间距、方格网的道路布局,但规划仍认为有些Block的间距过大,不适宜步行交往,所以在该区域提出了超过300feet(约91m)的道路或者Block应设置路中信号过街(mid-block crosswalks)、及穿越Block的步行通道(THROUGH-BLOCK PASSAGEWAYS)。

图21 路中(及穿越block)行人过街布局


穿越Block的步行通道(THROUGH-BLOCK PASSAGEWAYS)不仅是步行通道功能,规划认为它还是建筑物重要的开放界面,可以供行人进出建筑,并通过创造多样性的活力空间来缓解行人的疲劳,增加行走的趣味性。

图22 已建成的THROUGH-BLOCK PASSAGEWAYS


思考


1、我国学者王昊曾总结归纳,世界范围内的高铁枢纽建设进入了4.0时代(枢纽4.0),该阶段的枢纽一个重要特征即是“建筑隐形化、空间场所化”(香港西九龙等新落成高铁枢纽也均呈现此特征),所谓隐形化,即从外观上看不出这是个典型铁路枢纽(基本将铁路设施均置于地下空间),而场所化则更凸显其功能的复合,不仅是交通功能或单纯商业开发,更是一个市民可24小时公共活动的场所。从这个角度来说,“Transbay Transit Center”与该理念不谋而合,而且在场所营造方面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对今后我国的枢纽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 老生常谈,还是讲选址和区位,旧金山Downtown周边有大量的低密度城市用地可供建设新的高铁枢纽,但仍然花费高昂的代价在最中心的位置修建“Transbay Transit Center”。其实讨论这个问题时候,我们应该从新思考,我们在建设高铁枢纽的时候,我们想要什么?真正称得上世界级枢纽应该蕴含着什么?或许“Transbay Transit Center”给出了一些新的答案。(个人观点,虹桥、福田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世界级的成功枢纽,但至少北京目前还未有一座,北京南或许曾经有机会)


3、如何尽可能减少小汽车出行,更多鼓励公交、慢行等集约方式出行,在现阶段的美国或许已经是一个政治正确的事情(再加上气候变暖、公平、健康等因素),尽管小汽车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已经木已成舟、积重难返,因此必定是一个长期且曲折的过程,但是,改变确实在一点一滴的发生。而且,从本项目慢行规划来看,不仅是理念的堆砌,更是一个如何保证从理念、规划到实施落地的有序传导,这里不仅需要交通规划师,更需要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的共同努力。


备注: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从个人视角,尽量以简洁、凝练的内容总结“Transbay Transit Center”规划、建设的过程,若感兴趣需了解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去以下网址:

http://www.tjpa.org/(枢纽项目部)

https://sfplanning.org/(旧金山规划局)

https://pcparch.com/(西萨·佩里事务所)

中规院交通院

ID:CaupdUTI

加关注    有干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