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科技”极简创新手册

经过多年资本、技术、人才积累,文旅空间中的科技元素已经高度复杂化。大众所能感知的“科技体验“只是技术体系的低维表面。黑科技正在变得越来越黑,但又黑得五彩斑斓、色彩缤纷。想要进一步创新”空间+科技+内容“的结合机理,提升体验价值,已经成为跨学科、跨商业、跨模式的复合课题。睿标试对此有机整体抽丝剥茧,找出空间、科技、内容的基础组合逻辑。







1

排队两小时,体验1分钟,创新十年功



去过知名主题乐园的人,应该都经历过让人抓狂的排队,体验性越强的项目越是如此。以上海迪士尼为例,随机挑选去年的一个暑假日,11个项目的排队时间至少都要1个小时。

资料来源: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官方App

也难怪迪士尼的游记攻略多是写排队技巧和省时锦囊。

不过别急着吐槽排队,单说那些短短几分钟的极致体验,背后耗费的是迪士尼及其后来者们的巨量人力物力。

套用一句烂俗的追星常用语,“迪士们”有多努力,你知道吗?

迪士尼的科技版图几乎和它的IP版图一样复杂,包含人机交互、电脑绘图、视频制作技术、人体公司识别、材料研究、行为学等不同领域。2009年,收购卢卡斯及其特效部门“工业光魔”花费43亿美元。2013年起,“魔法手环”项目耗资超过10亿美元,最终仅在奥兰多落地。

国内的追赶者们也不例外——无论在排队体验上,还是在技术研发上。

华强方特多年坚持技术研发投入,近两年平均研发支出达到1.6亿,方向涵盖自动控制、系统集成、智能机器人、VR/AR 等领域,其产业链布局和自主研发水平在国内相当领先。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及公开报道

华侨城集团在科技领域深耕多年之后,旗下的文旅科技距离独立上市也只有一步之遥。2017年,文旅科技营收达到4.1亿元,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800人规模的科技队伍,以及20多组产品中的200多项专利。

除了大公司,中小型公司也逐步做到了技术专业化、产品模块化、服务定制化的均衡,将产业链向纵深产业网拓展。

资料来源:睿标研究

文旅中的“黑科技“,正在变得越来越”黑“,而且黑得“五彩斑斓”,黑得“色彩缤纷”。直接触达客群并给人以科技感的,仅仅是外化的一小部分技术,内化的部分越来越超出常人的知识范畴。

如近年火爆的沉浸式场景,能够被感知的只是精致的画面、全方位的视角、好玩的互动,但其内化的系统协同、体感反馈、边缘融合、高效算法等技术,一般人看不到,但却是体验感极大丰富的真正核心。

 

多人协同交互技术架构图

资料来源:《虚拟地理环境中沉浸式多人协同交互技术研究及实现》

到人工智能技术,随便挑个专业名词——双向循环神经网络、梯度下降、卷积神经网络,都已经让人不知所云,其内部机制甚至在前沿学术圈可能也是黑箱状态。 

 

深度学习算法看到的世界(非艺术想象图)

资料来源:《Feature Visualization: How neural networks build up their understanding of images》

而且,已经高度专业化、复杂化的文旅科技(或是有文旅应用潜力的技术),其体系广度和深度仍在高速发展。及至设计、工程、商业应用环节,外界几乎很难做到结构性的把控

虽然很多人都在谈论,不要让科技元素喧宾夺主,但即使是系统性地理解、运用科技元素,也远非易事。






2

“科技元素”与”元业态“



为了扒开文旅项目中的黑科技,我们梳理了十多场重要展会(如IAAPA),近百家国内外服务商以及数百例业态报道,抽离出项目、产品、概念中的科技元素,以技术的功能为边界,呈现出下表:

 

以功能为边界的科技元素

资料来源:睿标研究

我们没有直接给出每种技术的代表性案例,是因为实际落地场景通常需要多种科技手段的组合。

例如Team-Lab的沉浸式产品体系,既有文青向的《花舞森林》组合,也有亲子向的《未来游乐园》组和。前者综合运用投影、体感互动、触控交互等技术功能(以及更加漂亮的文案),打造互动式的虚拟花海。观众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花的诞生、绽放乃至凋谢枯萎。后者则以近似的方式贴近少儿想象空间。

Team-Lab作品

又如迪士尼的加勒比海盗项目。多条动态轨道、电磁控制等隐藏在船底的技术,也许远不如佩珀尔幻象造就的”骷髅-人形”变化来得引人注目,也不如高潮的海战巨幕来得惊心动魄,但外化与隐藏技术的协同配合,才是让体验从“旁观”变为“经历”的关键。无论技术能否被直观感知,它们都是被用来为游客讲故事的,和迪士尼想要讲述的故事融为一体。 

迪士尼《宝藏湾》,佩珀尔幻想营造的骷髅

 

迪士尼《宝藏湾》,骷髅变成人形

再如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正义联盟互动游戏,通过复杂的多点触控、全息投影、影像捕捉交互以及声光雾电等4D触感元素,让客人与蜡像互动,并参与到DC拯救高谭市的故事线中。其中高度系统化、复杂化的技术,是沉浸式体验的载体而非对象,游客始终会以实际体验作为他们的关注点。

Madame Tussauds Orlando: the Justice League heroes

科技、空间、内容的有机融合,使得抽离任何一小部分,对于受众而言都会破坏体验的完备性。对于厂商而言,复制产品落地模式也相当困难,跨学科的要素组合即使在产品的细微局部也是有机融合的。

因此,要理解科技体验如何在空间落地成型,我们认为更可行的思路是,从罗列可行的最小闭环业态出发,将单个业态与单个技术组合,单个业态与多种技术跨越组合,直到多个业态与多个技术的组合,形成完整的服务场景。我们给出如下的“元业态”,它是指能够实现服务闭环的最小场景单位。

 

部分元业态

资料来源:睿标研究

回到之前的3个案例,其科技叠加业态的基因逻辑可以相对清晰一下: 

Team-Lab的代表作是艺术馆业态对“广角幕、全息投影、触控交互、体感交互、系统整合”的充分吸收。迪士尼的海盗园,大项目里可以拆除特种电影、特技表演、水上游乐、骑乘设施、隧道观光等等最小业态,任一小业态都可以直接形成闭环空间产品,但适当的衔接和穿插配合最终带来了极致的体验。DC英雄降临杜莎夫人蜡像馆也是如此,从“和蜡像合影“出发,先和单个蜡像形成互动,再和一个情节形成交互,最终达成人与故事线的融合。

这3个案例只是开始。





3

”极简创新“:复合技术赋能元业态



以”科技+元业态“的逻辑出发,现有的大部分项目都被涵盖在它们的组合集合中。

  • 即使是成熟的技术,新的跨界组合一样可以让人耳目一新

蒙特利尔圣母大教堂《Aura》秀,应用楼体投影、声光电整合,以艺术创意实现与博物馆业态的新颖整合。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组合150 台 显示器制成 12 米场1.5米的互动式展示墙,略显粗暴的技术构成下,呈现的内容效果还是相当有吸引力。

在飞行模拟领域,虽然VR技术更加夺人眼球,但对于专业爱好者来说,最贴近真实的声光电组合可能才是“正道”。莱特兄弟自主研发的飞行模拟舱,就可以做到完全模拟波音737-800客机,该技术通过了民航研究院的专业鉴定,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对此领域的垄断。 

飞行影院是综合了大角度弧幕乃至球幕和XD(至少是5D)技术合成的大型娱乐项目。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新型的3D成像技术,让游客能够摘掉眼镜,获得更加自由的体验,就形成了所谓360度裸眼3D飞行影院技术。 

将现有技术打包,可以更加契合多种落地。金刚科技研发的小型高科技FEC移动方舱,集亲子活动、娱乐、教育等于一体的,可移动、组合灵活多变、可重复使用,对于室内乐园、嘉年华等多种业态都有良好的支持。


  • 高级玩家手里,时下火热的概念更是千变万化

把teamlab的落地场景换成别的会怎样?去年开始逐步落地的全息婚礼是一例,艺术馆和宴会大厅的区别,也许只是后者多出一些餐桌而已。  

全息婚礼在茂名温德姆酒店、香港星月楼、迪拜Morning Mist Wedding等空间均已实现。

杜拉夫人蜡像馆的DC互动展置于展馆空间,人动景不动;迪士尼的海盗漂流置于人工隧道中,人随船动;飞行影院人不动环境不动,立体影像在动。在此三者中各取一瓢,场景稍作抓换,又是最新的沉浸式隧道体验。游客佩戴特制眼镜,步行或乘坐观览车跟随动线穿过隧道,同时空间内部以全息投影、体感互动、声光电协同等技术,为游客展现沉浸式的故事内容。 

传统的高投入典型——过山车,也可以凑上爆款技术。也许是诞生近百年的过山车让新新人类产生抗体基因了,单纯叠加失重、自由坠落、过弯G力已经不再足以激发肾上腺素,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把VR/AR元素加入到过山车中。世界上第一座叠加VR的过山车于2015年在德国欧罗巴公园退出,自此已有超过30%的欧洲制造山在过山车上增加了VR体验。 

甚至水上乐园业态也可以叠加VR技术。德国的银河埃尔丁水上乐园定制设计的头显完全防水(深达数米),同时利用无线充电,NFC和直通式摄像头等技术。游客走上这条180米长的滑梯,最高时速45公里,滑行时长35秒,并且同时可以观看CG影片。

 

  • 潜力股型的技术,想象空间最大

“无人车+人脸识别+语音对话”的AI公园于2018年11月在北京海淀开放。虽然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直接落地场景还比较模糊,但其未来潜力不可估量。 

除了百度的AI公园,甘肃省博物馆的“优友”讲解员机器人可以针对不同观众的需求进行自定义讲解,与观众进行语音对话互动,提供引路功能。在商业地产、主题乐园、展厅展馆环境下,应用服务型机器人完全可行。 

人工智能的可见目标,包括已人脸识别替代当前人工、NFC、移动互联网的身份验证功能,更加精准、个性化的体感互动,更加有效且多功能的虚拟客户服务,自动翻译机乃至于完全人性化的机器人应用。甚至,美剧《西部世界》中的全机器人世界,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同样是交互场景的优化,3D打印技术也许一样能大有作为。TeamLab通过光电技术和高级算法对现场画作赋予生命,让画出的鱼能够游上银幕。通过3D打印及其它技术的组合,完全可以实现现场画作、人像、合影的3D重建,让画出的生物不仅在银幕上活过来,也能成为独家定制的纪念品。在美国南部滨海城市基韦斯特,已经出现了3D打印馆mini me。3D打印技术在高附加值的工业界已经逐步成型,但在文旅空间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4

科技为用,内容为体



技术和业态,无论其结合形式如何,仍然只是空间内容的载体。技术手段可以提供跨越时空、多重感知的表达能力,业态形式可以带来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空间体验,但内容主题始终是二者的根基。

演艺娱乐内容:以技术和业态实现“内容为核”的沉浸体验

如今的演艺娱乐内容,无论在作品情节设计上还是空间呈现的处理,都应该更加关注所要演绎的主题,让观众在或实或虚的情景中身临其境;在打造全新视听体验的同时,增强表演的互动性、体验性。科技手段正是演艺娱乐IP转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手段,借助VR、全息投影灯舞台技术,可以更好的将抽象的演出IP具象化,提升体验感。

代表作品:《浮生六记》(江苏昆剧院)、《知音号》(朝宗文旅)、《我回大宋》(宋城演艺)等

潜力IP:开心麻花、PMC等

文创艺术内容:以技术和业态突破“诗与远方”的时空限制

文创艺术不应该是高高在上,躺在博物馆、展览馆的“艺术品“。通过将文化及科技更好的融入到贴近生活的业态中,将久远的生活拉到现实,将远方的诗意带回近前,文创艺术应该能够改变大众的生活品质及生活质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生活及生活的艺术。

代表作品:故宫·、《清明上河图3.0》、三圣乡艺术村等

潜力IP:浮云艺术、博市集、星耶食神等

先锋时尚内容:以技术和业态增益潮流感知的网络效应

深度体验、自我颜控、活在未来、壕而不败、外向消费,新青年群体作为下一代消费主力,具备为兴趣投资 、热爱深度体验、拥有强烈晒图社交欲望等特质。面向青年一代的时尚潮流内容,需要立足更小更精准的基于兴趣/生活方式的细分市场,借助科技手段和新型业态,活化网络效应、增益潮流感知。

代表作品:La Muralla Roja纪念碑谷、上海复兴SOHO电梯间、STARRY全息餐厅等

潜力IP:奇境公寓、理想城堡等

体育运动内容:以技术和业态扩展动觉能力

体育与科技的跨界合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进入体育产业。体育运动内容往往受到受众群体能力范围的局限,技术手段能够帮助受众突破身体、环境、设施的限制,将运动内容的触达范围扩展到原本空白的领域。

代表作品:STRIVR沉浸式培训、playsight运动分析、PIQ穿戴式运动模拟等

潜力IP:极限奔流、冲浪公园、马术等

除此以外,亲子、动漫、游戏、医美、康养等等内容,都可以是科技元素载物和业态落地核心。内容、科技、空间相结合的天花板,也许更在于跨领域的商业整合想象力而非技术水平。我们认为,挖掘“内容+科技+空间”真正创新路径,需要内容IP为原点,统筹多维度、多样化的科技手段和业态形式,系统化培育、孵化、整合内容IP,推动三者的有机融合。




”睿标精选“小程序


涵盖九大类别海量内容资源

找IP,搜品牌,文旅内容一键触达




睿标环球推送的所有原创内容,均欢迎尊重版权的转载。转载请在消息栏回复“转载”查阅须知,并按格式要求申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