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渥太华到多伦多再到上海,我寻找到了自我...

初到加拿大时候,我住在渥太华,加拿大的首都。一个大部分时候冰天雪地,鸟不拉屎的地方。国也不是没出过,怎么这个地方这么可怕呢?一望无际是大农场,高速路,堆在路旁的雪到我小腿高,还黑不溜秋的。天宽的吓人,鲜有高楼大厦。某天在家里想喝矿泉水,才发现最近的超市还要坐两站公交车才能到。


十年前那时候,渥太华连大统华都没有。中国人很少,去上学的学校在郊区,中国人更少。学校走班制度,数学课在A教室,要上英语课就要去B教室。集体的概念较为单薄,若有也是以年纪来分。我们常常会有“年纪荣誉感”,例如9年纪和10年纪比,11年纪和12年纪比。毕竟人少。对我而言,是非常不一样的生活。一个在国内好歹也是二线城市长大,从小接受集体教育的社会主义女同学,被扔到这样一个环境,我一度是崩溃的。如果按我现在的话来说,大概是文化感的错失与自我认同的失焦。


就是别人说的,a FOB girl.


在渥太华几年后,我逐渐适应了这里的节奏,也开始喜欢上这里。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家。许多人提到移民,提及最多的好处,房子一定是其中之一,尤其是你移民到大农村,买一栋别墅几乎不是什么难题。大农村的别墅房价的确是相对较便宜的。每次听到有人说:“在大农村买这么大一栋别墅,在上海连公寓都买不到呢。”我就笑一笑。这样比较的话,的确是,但住在大农村和住在上海毕竟也不一样。

就单说在大农村的住房条件来看,是可以很享受的。我家有四个卧室,四个厅,可以在地上打滚。我和我男朋友去我家玩,我们还玩捉迷藏。天气好的时候,绿草如织,碧空如洗,白云丝丝飘荡,不真实到像Windows桌面。扑面而来清凉而温柔的风,我们在风中散步,走到小广场,附近的住户带着小孩子来玩滑梯和秋千。只是很简单的玩乐,但可以有那么多快乐。看到这种纯粹的快乐,会想起小时候。



旧家的照片忘记放哪里了。只找到这一张,9年以前拍的,从家里望出去的景象。那时候很迷重度调色。毕竟中二。但初秋就是这样,枫叶的红,其他叶子还有橘色、绿色、黄色,每天对着这种景色,的确是很享受的。可以仰望纯净、不被遮掩的天空,呼吸干净到像玻璃一样发脆的空气。可以与大自然接触,把世俗、倾轧抛诸脑后。


渥太华的天气好的日子,统共加起来恐怕不到一年的三分之一。更多的时候,你需要与冰雪、冰雨打交道。冰雨最为可怕,下起来的时候,路面直接变成滑冰场。半年不止的冬天,光秃秃的树丫,人鸟绝迹的道路,这是我想起渥太华时最常出现的画面。


最终我还是离开了渥太华。


大学我去了多伦多。距离渥太华开车四个小时。提到加拿大,恐怕许多人脑海中第一印象的城市不是温哥华就是多伦多,好像它们才应该是加拿大的首都,至少是代名词。高中的时候去过一次多伦多,尽管只是走马观花,印象却非常好,好像来到了上海。原来加拿大也有这样的现代化都市!于是自此我就想,一定要去多伦多念大学。


初搬到多伦多的时候,虽然宿舍条件很糟糕,但我大多时候还沉浸在生活在大城市的喜悦中。我的母校,多伦多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术声誉优良的学校。她的主校区位于多伦多市中心,旁边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但一墙之隔,便是红砖墙面斑驳,却依旧优雅挺立的老建筑。这样的对比令人着迷。我非常喜欢在多大附近散步,校园里不但有草坪可供你读书、修养身心,还可以随时步行五分钟到Bloor街购物,感受现代气息。


在多伦多大学的四年,整体而言是快乐的(当然很不快乐的时候也有)。最大的一点不同是,我惊喜地发现,这里有这么多中国人。


不夸张地说,我刚去渥太华的时候,想家想到疯狂。以至于我在多伦多转机,坐国航,看到登机口聚集起来越来越多中国人,看到中国航空公司的机长走过来,我的眼泪就一秒钟掉下来。12年纪毕业的时候,我去密西加沙找我同学玩,那里有一个多大的校区。她带我去附近的中餐馆吃饭,我一进那个中餐馆,很没见过世面地惊叹:竟然满满一屋子全是中国人。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场景,对我而言竟恍若隔世。我多久没有进一个全是中国人的屋子了。我终于,在这一瞬间,可以不做一名异乡客。

在多大,我和中国学生会里的小伙伴玩得很开心。我好像在这里终于找到了我的第二个家。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留学生。和我关系最好的,也是和我情况差不多,小时候随父母移民到温哥华。但我们并不会太过于区分,玩着玩着就玩到一起,共同建立起一种身份认同。这是位于中西方之间的一种身份认同。现在,如果要我选最能聊得来的朋友,最能认同彼此的,那恐怕还是出生在中国,又有海外留学经验的人。一方面,我们身在异乡,但心中永远有对故乡的牵挂。另一方面,我们又对异乡建立起了归属感。我们还会在这里尽量寻找能够呼应祖国回忆的对照。例如每次听到:“出国都变成了新东方大厨。”这种话,我们都会会心一笑。的确是,很有共鸣的。

多伦多的天气也不算很好。比渥太华稍好一点,但总体还是个你不会爱上这里气候的地方。零下二十度的时候,手放在外面一分钟,真的会冻僵的。风非常大,干冷。我平生第一次被这里的气候干燥到流鼻血。花季很短。每次看到国内的小伙伴出去踏青,拍樱花,我只能对着窗外光秃秃的树杈叹气。


多伦多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与国内与时俱进。在这里基本没馋过国内的食物,火锅店、烤鱼、川菜、粤菜、鲁菜、湘菜、寿司、街头小食、意大利餐、法餐......you name it. 奶茶店如雨后春笋接连冒头,犹记得我刚去多伦多的时候,奶茶店只有那么几家,现在在Yonge街随便走一走,一只手都数不过来。我家路口开了多年的那家星巴克,今年回去发现,也改成奶茶店了。装修与杯子的风格与国内网红奶茶店如出一辙。味道也是。


住在多伦多,我会很快乐。生活可以很简单。我对文化归属感的焦虑因为找到了新的落脚点而有大幅度的减缓。甚至我许多时候认为,这里才是我的家。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有时刻为我亮起的一盏灯,有朋友,有母校,有车有房,有我走过每条大街小巷的青春回忆。

但我还是要回国了。

做出这个决定,几乎不用一分钟。但当知道是板上钉钉的时候,才开始发生一些惆怅。


就像十年前,我知道移民申请通过的时候,我恨不得当天就把寒假作业扔了。


但真到要走了,我才意识到,可能此次一别,一切都会不一样了。


我再也不能接受社会主义集体教育了。



我自十年前搭乘上离开中国的那班飞机时,我就在想,总有一天我要回来的。不是短暂性地回家探亲,而是回国工作。我要建设祖国。


回国工作这个念头在我心里搁了十年。


哪怕我已经变了,这个念头大致没变。


我喜欢中国的文学,我喜欢写中国的文字。


哪怕我妈总说:“你也要看看世界。”


我也说:“我并不是选择性地忽略世界上其他优秀的文化和伟大作品,可你也得让我有喜欢的选择和自由。”

或许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才喜欢中国文化,又或许是因为我骨子里就是喜欢中国文化。话说回来,喜欢就是喜欢,哪需要那么多理由。


我在异乡漂泊多年,我总梦想着归故里。但我也清楚地认识,等我回去了,一切并不会是我想象的那样。


中国变了,我也变了。


我很喜欢加拿大,但我知道我不可能死在那儿。


不可能一辈子与我的祖国隔山隔海相望。


我大概会后悔没有高考过,没有在国内读过够多的书,没有在国内经历过一些时光。


但后悔有什么用呢。哪怕我后悔,我也不可能让时光倒流,再回去重新过一遍。


如果说这份后悔真的对我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那大概就是让我心中始终绕着这枚“回国”的情结。


我对加拿大也有感情。有人问我:“在国内混不下去怎么办。”


我半开玩笑:“回加拿大呗。”


加拿大整体而言,是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在这里的生活压力,相对而言比较小。哪怕这意味着,我与在国内的亲戚朋友,后半生都不会有什么过多的交集。


我即将成为上海翻滚洪流中的一粒细砂,但我也有回渥太华种地的选择。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还是不后悔的。


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城市,生活都不会是完美的。


我回国的决定遭到过质疑,也得到了支持。


除了我本人之外,很难去评判这个选择是对还是错。


事实上,连我本人都不能。


我始终认为,人一生的终极命题是寻找和认识自我。环境是此命题的辅助因素。


虽然我很遗憾没有经历过高考,但我也的确爱过那段在渥太华的草坪上奔跑,无忧无虑的日子。

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


只能带着你的决定,走下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