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两个娃插班温哥华3个月:我对加拿大学龄前教育的近距离观察

1


13年前,20岁的我第一次出国,不是留学,也不是交换生,而是拿着国家奖学金,投入到了异国他乡的公司里进行工作实习。从一名傻白甜的中国大三学生,成为了伦敦某银行一员。


尤记得那近六个月快乐并挣扎着的日子里,每天感受强烈的文化冲撞时内心的鸡冻与不安。而这六个月的经历,也决定了我之后十年的职业。


当时的我更不会想到,13年后的今天,我会因为个人职业选择和学习的原因,有机会带着两个未满6岁的学龄前孩子,前往温哥华体验为期三个月(北美的学校都是三学期制,所以一个学期是三个月)的插班游学经历。

 

去之前,若说没有担心,是假的。在国内,生活方面的帮手很多,一旦出去,不仅要面对不熟悉的环境,还都要一力承担一想到孩子上学的每日饭菜;同时自己还要参加TESOL英语考试,要实习,要用自己八百年很少操练过的口语给外国学生上课。

 

但更多的是期待。我想近距离地看看国际教育,而不是道听途说、雾里看花。事实上,作为从小受益于应试教育,并一路读到中国最高学府的应试型老母亲来说(小编补充:本文作者在清华也是学霸~),我对公立体制下的教育路线虽有诟病但是仍然有很多认可的。而对于当下家长们更推崇的国际教育路线,我也不乏迷茫。真的如他人所说充满了释放孩子天性的无限魅力?我没有亲身体验,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想真正走进国际同龄孩子的课堂里去看一看,他们究竟在学什么?怎么学?看看真正的国际教育是什么样的,然后,再给孩子做一个合适的决定。


因为篇幅的原因,关于如何安排插班和各类准备在这里略去不谈,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加我的个人微信(Jolanda_dan),并注明“游学围观小伙伴”来沟通,欢迎与志趣相投的父母一起交流探讨。


本文首发于“乐心妈妈”公众号,金融辣妈经授权后发布。

 

2


初入学校,有几点出乎我的意料:


1. 全班只有一名全科老师负责。

 哥哥所在的Kindergarten班级,一共18个小朋友,但是跟其他小学生教室一样,全班只有一名老师负责。相比国内主教+助教+阿姨的幼儿园老师标配,这边的师生比真是低。听说升入小学后,老师要负责教授各门学科,感觉在这里当小学老师备课压力不小啊。

 

但是学校也会有各种外请的专业团队来给孩子们授课。开学第二周就听说温哥华交响乐团(Vancouver Symphony Orchestra)前来给小朋友们表演并介绍各种管弦乐器,这么小的孩子有机会面对面接触这么高水平的乐团,感觉他们好幸福。当场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尝试各种乐器的演奏,那天回家也听哥哥兴奋的给我介绍了半天,他试了小提琴、小号、还有长笛。

 

2. 家校通讯非常简单

这里学校或者班主任发通知全部是靠EMAIL联系。比如通知明天春游,征求家长意见,提醒家长订餐等,全部是一些重要但是琐碎的小事,这让习惯了微信群里收老师信息的老母亲开始好生不适应,每天都提醒自己好几遍要去刷基本平时很少看的邮箱(好想提醒他们还有微信群这种好用的工具!。。。)

 

3. 户外运动非常充足,而且不论天气状况一律都得出门自由活动。

开学前到学校踩点时,就被学校无比宽阔的户外活动场地震撼了。这里的户外运动设施感觉均偏向练体能,各种攀爬设施在我眼里都很野性奔放。

 


据哥哥描述,每天上午吃点心后和午餐后都是户外自由活动时间,有时候还有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带着一起玩,有时候下午有空还会再出来玩,每天至少两三次,合计每天在校至少两小时左右的户外自由活动时间(这点简直太合我心意了!)

 

而且,除非极端恶劣天气,孩子们都必须出门,即使下大雨或者下大雪!我们开学第三天就碰到了大雨,虽然给他穿上雨衣雨鞋上学,心中还是忐忑,这大雨天玩的头发啥的都湿透了,千万别感冒啊,不过那天之后真的,并没有出任何问题。从那以后我也跟着心大了,包括晚上饭后散步,即使下雨天我都敢带着两娃一起出门玩啦,其实孩子们穿上雨鞋在雨中奔跑别提多开心了。

 

而且户外自由活动除了对体能锻炼有好处,对社交发展也是大有裨益。一般来说,户外场地越大,孩子互动的机会越多,玩耍的花样也会更多,活动也更激烈,可以创造孩子人际互动的好环境,这一片绝佳的运动场地真是完美的佐证了这点。

 

有一天放学后带哥哥去操场玩,隔老远就听到攀爬架上好几个声音大喊着他的名字,一看都不是他们班的同学啊,都是高年级的小学生,他兴奋地扔掉外套迅速投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去,看着他们大声的交谈,尽情的狂奔;跟着大孩子的示范,那些看似高难度的攀爬架哥哥都敢一一去尝试了。我像其他西人父母一样,放弃贴身保护,只是站在遥远距离观望。看着逆光中儿子洋溢的愈发自信的笑脸,听着他们飘散在风中的爽朗的笑声,那一刻颇有想时间静止的感觉。

 

事后我问他,你什么时候跟这帮哥哥姐姐们都打成一片了?他说都是白天操场上一起玩的时候认识的,而且他们都是他的好朋友!

 

哈哈,期待的自由混龄玩耍这么自然的就实现了!

 

要知道在国内的时候这基本是奢望,能有几个小学中高年级的哥哥姐姐有时间有精力陪着幼儿园的小孩们成天瞎玩啊。。。即使同龄的小伙伴,放学能找到结伴一起在游乐场玩耍的也是屈指可数了,大多被父母带领着钻进了各种培训班的课堂。国内放学后的操场上经常只有哥哥形单影只的一个人玩耍,这让当时天天被赶鸭子上架陪着奔跑跳跃的老母亲好生无奈。

 

一直了解户外自由活动对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但经常被裹挟在国内普遍焦虑的大环境下挣扎,在这里貌似逐渐重拾了迷失的教育初心。

 

4. 午饭点心全需要家长自带,而且吃饭时间短的可怜,因为玩比吃重要。

临行前得知学校都得家长每天自己给娃带饭,这可让我这只厨房小白愁坏了。每天跟着菜谱吭哧吭哧学着做。

 

可谁知每天放学后检查饭盒,看到那么费心准备的饭菜经常剩一半带回来。一问才知道,学校规定的午餐时间大概也就15分钟左右,时间一到就响铃,所有的小朋友都被赶到操场上去户外运动,所以哥哥的同班西人同学们,大多就是飞快的啃三明治(据他说还有只吃饼干的。。)

 

听说吃饭时间短也是为了让孩子们别吃太饱,省的影响了接下来的户外活动,吃多了再高强度跑跑跳跳身体会不舒服。OMG,吃饭都要给玩耍让步,学校的理念又一次刷新了我的三观,没听说过“民以食为天“吗?不过看着这里孩子们也没见哪个营养不良的,各个体能棒棒,在吃饭问题上我也跟着心宽了不少。

 

好吧,说了这么多,在这个对孩子吃饭简单随性,却对运动和玩耍无比重视的神奇国度,孩子们在幼小衔接这一年是否天天都只在玩耍,什么都不学呢?传说中的北美基础教育都是只有自由奔放吗?


绝对不是!

 

3

从哥哥每天带回家的各种学校作品,从跟老师和同学家长的沟通交流中,从参加班级志愿者亲身走进课堂的观察中,我发现其实并不然,相反,他们在学校每天其他的活动也很丰富。

 

1. 阅读和运动一样,被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这里的课堂是没有家庭作业的,唯一的任务就是阅读。每天,老师会给孩子的书包里装一本home reading book, 夹在一个专属文件夹中。老师经常邮件提醒家长,回家要带着孩子精读这本书(读完需要家长签名),并鼓励孩子流利的给家里其他成员复述故事。

 

除了家庭阅读,从哥哥带回来的学校作品中,可以一窥老师在学校给孩子们阅读的基本思路。

 

下面以一本《The Three Billy Goats Gruff》举例,虽然我没看到绘本,但是哥哥带回来了这四样东西:



这是哥哥听完故事画的画。迄今哥哥已经带回家了四幅类似的画,可以看出每周老师会围绕一篇经典绘本进行讲解,并要求孩子们以绘画的形式“视觉化”的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这张纸展示了老师要求孩子们用涂色并且贴贴纸的有趣方式,厘清了characters(人物)和setting(背景)两大元素,其实这也是复述故事以及今后写作的主要元素。

 

 

这张纸展示了老师让孩子们用裁剪并且拼贴的方式,自行串联出故事的顺序,其实这就是一张流程图,可以帮助孩子们进一步理清书中的主要情节发展,换言之,这其实就是最基本的思维导图

 

可以想象,老师一边带领孩子们拼贴,一边帮助孩子们进行每个场景的复述,这样可以让孩子们的语言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真是绝妙的方法。

 

 

竟然还要做手工,进行角色扮演!真是暗暗为老师的细致拍手称赞。绘本的戏剧化演绎大概是锻炼孩子们的理解力和复述表达力最好的手段了,当然也为亲子共读的引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个例子我觉得完全可以给父母们在家进行亲子共读时提供参考啊。

 

之前我在陪娃学习英文阅读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可能是孩子能否认识某个单词,或者能否准确发音。其实这只关注了阅读能力的一方面——Decoding(词汇解构能力,而老师的方法提醒我关注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Comprehension(理解能力),也就是在阅读中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每个班每周一次都会去学校的library参加故事时间,图书馆里有专门的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并教会孩子们自行搜索材料和寻找相关信息。图书馆里甚至还有陪伴残疾小狗讲故事的活动!每周小朋友轮流给图书馆里的狗狗读书,借此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责任感,哥哥第一周就轮到了,对他来说是多么新鲜又有趣的体验!


2. 数学更在意呵护兴趣和思维培养

说实话,以前听闻北美数学的基础教育非常简单,还不以为然,这次亲眼所见五六岁的西人孩子连基本数字都不认识,还是颇为惊讶的。那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数学究竟学些什么,从哥哥带回家的作品中可以一窥究竟。

 

 

可以看出,北美这个年龄段的数学教学确实还停留在认识数字这个阶段——其实就是培养数感,简单说就是数形对应。把声音的数、书写的数、物体的数量和物体的顺序,四种数的概念对应起来。

 

不过这种数感的建立,在国内早已提前应用到了两三岁的孩子身上。

 

那么究竟是这里的数学教学模式太缓慢,还是我们国内的教育太超前,我现在也无法定论。但我清楚记得在我当家长志愿者的课堂上,带领孩子们玩数学游戏时,面对那么简单的数字对对碰的游戏,西人孩子们的眼中却一个个都闪耀着无比兴奋的光芒,他们每个人都乐此不疲的一遍遍玩着,竞相比拼着谁先找到正确的数字,玩到兴头还告诉我“Maths is so fun!” 哦孩子们,我都被你们的单纯感动了

 

不过,至少可以看到,这些孩子们对数学感兴趣的小火苗被保护的很好。

 

3. 主题化、项目制教学活动贯穿始终

 

入学第一天,哥哥带回来的作品如下:



据哥哥描述,老师带领大家去户外寻找春天,包括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气味,感受到什么,看到什么,都要在纸上圈出来。我一看,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五感教学”吧?而且还是春天主题的。

 

之后在当家长志愿者在课堂上看到,老师在每天上课后第一个morning meeting的活动时,会带领大家反复朗读一首monthly poem和一首weedly poem,这个月的主题果真是跟春天和花花相关的。

 

 

4. 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这方面,我并没有从哥哥的描述中得到过多的反馈,但是我在老师提供的简短教学日程中,看到除了Literacy、Numeracy、Science、Music、STEM、Recess等常规科目外,着重格外列了一条——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社会情绪学习,简称SEL)

 

结合之前参观访问UBC附属幼儿园和Berwick幼儿园时了解到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其实是加拿大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指的是孩子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懂得爱与被爱。从而发展出对别人的关心及照顾,作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处理各种问题的学习过程。

 

情绪的精确认知和表达,是情商发展的重要基石。这些都是需要孩子在幼年就要开始的学习和训练。这些训练离不开父母和老师花费足够的时间和心力帮助孩子认知和感知情绪,更需要创造时机帮助孩子面对情绪困扰。

 

在哥哥班级和参访的两所幼儿园教室里都可以看到,张贴着一张四色的情绪管控区域图,UBC幼儿园的园长介绍说,老师会经常让孩子们一起讨论自己的情绪在哪个级别,如何恢复到绿色安全区域。

 

 

▲ 还有这样的情绪处理车轮,提供九种方法来告诉孩子们如何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

 

“控制好情绪的人,才能真正控制人生”,对于这句话我们是有多少人是在成人之后才慢慢理解,而这边的学龄前儿童每天已经被灌输着这样的理念。

 

换句话说,现在的孩子多认几个单词,多背几首唐诗,可能在他20年后根本不重要,甚至不如阴雨天如何调节心情、塞车时如何向客户解释更加重要。而这一切,其实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最需要引导他们获得的人生能力。

 

写在最后

当然,如您所见,温哥华的插班生活再长,也就是三个月,不能说它会如何改变我和孩子的生活,但不断带孩子们扩宽眼界的半径,逐渐学会独立面对世界,接受差异,最终寻找到自己的方向,对我,对孩子来说,都是终身受益的一件事。


本文转载有删减,如需获得更详细的游学体验,欢迎关注“乐心妈妈”公众号查看。


作者简介:

丹心,85后新晋高知全职老母亲,育有超级乐天派兄妹乐宝两枚,以修身、齐家、相夫、育娃为己任。目标清晰,道路不易,踏实记录,走心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都是干货,怎能错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