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忆

扫码关注如樾文化:

游      忆

一、澜沧江边的蜗居

这年头,炒股票的基本是开着大奔进去,骑着共享单车出来,炒期货的从高楼上心理准备了无数次将自己融化在蓝天里,化为一粒尘埃,托物于来世。炒古董、炒玉石、炒茶叶、炒转基因食品的也曾经一度红火,到现在不是被抓了也是基本上洗洗睡啦,经济在下行和转型。有一样东西却被一直炒的如火如荼、历久弥新、长盛不衰。什么呢?房子。

房子在金融学里被定义为能长期保值,收益不大、增值能力差且不易变现的稳健型资产,一些财经类书籍建议在你的个人资产配置中,好想有个什么比例,大概就是高风险有个百分之二十,比如股票,还有百分之三十财富投入中等风险的投资,比如某些具有高于市场利率的小贷公司。再有百分之五十作为稳健型投资,保证长期稳定的收入,比如房子。即是风险投资出现问题,也不至于血本无归,颗粒无收。 作为一个在以上提到的领域都炒过的我,有很多的血的教训和人生感悟,这里不做一一的赘述,因为很多的经历不堪回首,令人嘘吁。今天想写篇游记,内容涉及到房子,说说炒房,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们参加工作,我们什么改革都亲历了,从单位分房,到房改,在到现在买商品房。同样也经历了中国从学习西方建立深、两个证券交易市场,那时才有股票,大家都很兴奋,想着如何在资本市场里大显身手,做个炒股高手,买来很多书学习,比如什么如何看k线图,如何逢低吸纳,高点卖出,似乎不炒股就是个脑残,自己读了两页炒股书籍,仿佛一下就变成了投资炒股成功人士,对身边不炒股的,还嘲讽下他们的思想僵化和落伍。那时身边的人多数不是炒股就是买房,两种投资都可以做。当时我在的部门里有十几个人,基本人人都炒股,一位办公室的同事,一直不为股票所动,只买房。大家嘲笑他脑残,连股票都不买。但现在回头看,一个人内心的淡定和追求的执着不是人人可以做到,尤其那时还年轻,能守住心,不人云亦云,随大流的可以说是寥若晨星。从结果看,自己的股票不要说发财,虽不能说开着奔驰进去,骑着单车出来,也可以算开着陆地巡洋舰进去,坐着长安奔奔出来,亏的一塌糊涂。再看那位办公室的同事,几年间手上房子三、四套,升值三、四倍。和我股市上本钱缩水三、四倍。形成一个巨大反差和令人伤心的对比。安慰自己就是像我这样的人很多,受伤的绝对不止我一个。曾经嘲笑不炒股的脑残同事,却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我们也开始炒房,似乎中国这片大地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还是孕育着商机无数,同样在幅员辽阔的广袤大地上,房子孕育了无数的神话,比如神话人物王石、潘石讫、王健林和许家印等,传奇企业万达、万科、碧桂园、保利等,当然还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房价神一样的存在。确实近二十年来,房子一直在涨,持续升值,出了北上广,其他城市亦如此,在一线和二线炒房,我的这点钱根本不够,所以我在三线城市找找机会,机会很快就来啦,那是几年前,一个同事的媳妇说在西双版纳有个楼盘不错,挨着澜沧江边而建,同时那是国家将版纳等边境城市建成作为国家桥头堡的战略等,我和一位朋友去看了下,发现还可以,房子和澜沧江比邻而居,有水的地方有灵气,另外版纳是个旅游城市,傣味和热带水果都不错,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当时买,房价很便宜,一平米才三千元左右,就跟着朋友买了一套,当时未建好,买房手续做完,就慢慢等着。

时光荏苒,两年之后,我再到时,这里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大大的居民生活小区,也算是个大园子了,有几十栋高楼建在看得见江面的澜沧江边,在这个大院子的每个楼的楼间距比大城市的楼的间距也好得多,每栋楼之间相距有两三百米,楼与楼之间,除了可以除了可以链接几十栋楼的的柏油路,就是到处栽满树木和花草。

这里是热带雨林气候,似乎感觉不到什么差别,来到这种气候的地方,才看到了植被的风茂和花草的繁盛,江水在窗前向东流向泰国、缅甸等国家,眼前是如花园包围中的80平米左右的一个蜗居,我做了简单的装修,买了一套简便的家具可以居住,正是木槿花开满橙色花朵的时候,一树橙红刚刚好展开在窗边。

刚刚将房子搞好,就像出来看看小区和到江边走走,在这个初春时节,空气湿润清新,比日常工作生活的城市干燥和灰尘较多的空气好得多,湿度也比来的城市高五到六度,在小区的园子走一下,一身毛毛汗开始浸润身体,时间稍长有点口渴,就想寻找了个水果摊买水果吃,不远处刚好有个农贸市场,味觉的记忆突然从脑子里蹦出来,,也是一个在版纳更炎热的日子,我们去植物园走了几个小时出来,暑气蒸腾、汗流浃背,公园门口正好有一个水果摊,买了些菠萝蜜和西瓜,真不知道这种暑天狂走之后遇见热带水果是怎样的一段邂逅,水果清甜爽口,止渴生津,吃的大家十分的畅快淋漓。吃着水果就走到了江边。

江景不错,花木繁茂,江边青石铺路桎到江边的一个广场,一路行去,小鸟啾啾,芳华如烟,水流江天之外,不禁动了诗兴,打油一把,记录下来:

清明过澜沧江

怅惘清明季,行经澜江津。

木槿蕊初綻,油桐花吐馨。

水流天山外,风轻浪生麟。

沉疴辜负春,散步拟浮云。

朵朵云聚集,丝丝雨散尽。

花草掇雨露,啾鸟啼江林。

江津行渐远,小憩揽江亭。

纵目春江水,楚楚一脉青。

走了一阵,觉得运动量够了,就在农贸市场买了点肉和菜蔬,回到蜗居开始烹制,学着版纳人将菜做的酸酸辣辣的,开胃解暑,在喝口小酒,觉得在这安个家也挺好。

二,植被

如果说什么是区分一个地区的标志。活了将近50年似乎明白过来一点儿,我觉得就是植被的状况。原来到版纳有几次,体会到一种热带气候。或者说,更准确讲叫热带雨林气候。走了大半个中国著名的景点也去过一些。许多城市也都跑过。但是走着走着,还是觉得这里温暖湿润一些。植物茂盛的地方是自然对人们的一种恩赐,更为宜居。比如野象谷,植物园和橄榄坝岛。如果说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我去也像股东的栈道上能否遇见过野象经过,也不是植物园中景色的秀美,植物品种的千姿百态和层出不穷。更不是敢橄榄坝的边境小镇和中牟无尽的橡胶园。最触动和让我吃惊的,还是如野象谷中植被的繁茂。林生,可忧是我爱的俞凌凌聪聪没棵树都有几十米高,似乎农民中,抬头一看透着些阳光在光合作用抢这些植物被泥土,阳光和土地,滋润的如此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种活力通过这些植被,弥漫在你的周围,空气清新而带着湿气。你行走着,亲吻着穿岭而过。使人十分的舒爽,很多人走着走着,不由得由衷的赞了一句真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三、傣味

不敢自称吃货,吃货不仅会吃,要求很高,他们经常记录这些风味、时光的味道和情感的味道,更厉害的还会烹制,第一次吃到傣味的饭菜时,大半个中国的人相信都接受不了,甚至连看菜谱都看不大懂,比如有一道菜叫苦撒,还比如酸扒菜、鬼鸡、油炸竹虫、泡鲁达等等,我第一次看见这个菜谱的时候,思维是和我的对菜品的积累和认知是联系不起来的,在我的菜谱里或者说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菜谱里有红烧肉、梅菜扣肉、白切鸡、酱油鸡、卤牛肉等等,而傣味菜谱里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国菜谱里的菜基本没有或者说绝迹,所以点菜的逻辑思维基本是不靠谱。怎么点呢?一桌典型的傣味餐的点菜单应该是这样的:

要甜,则甜得出奇。傣家人喜欢吃西瓜、香瓜、麻苍蒲、菠萝、香蕉、芒果、黄泡等,有时还要在这些甜果中放上白糖,上桌当菜吃。

要苦,则苦得有味。有的菜闻着苦,吃起来更苦,但越苦越有味,越苦越爱吃,傣家人视苦味为一道清凉解暑的佳肴。主要菜谱有:色鲜味美的撒撇、牛苦肠、鱼苦肠,还有当地特有的马蹄菜、帕锡介、莫吉利花、帕浪翁等等。

要辣,则辣得过瘾。在德宏一带生长着冲天辣、小米辣、象鼻辣、花呆辣、灯笼辣等等,可说是辣中之王,而以辣味为作料烹饪的菜肴也是傣家人的一大饮食特点,蘸水碟少不了小米辣,烧牛肉丝、南纯秀、巴纯、肋纯都以辣为特色。

要生,则生得鲜嫩。傣家人认为,吃生的,味道鲜美,可口舒心。生猪肉、生牛肉、生鹿肉、生鱼、生蚂蚁等等都是在美味之列。

除此之外,德宏傣族的烹调技术也很讲究,如:烤、炸、煎、煮、凉、蒸等等,可谓囊括了傣味烹任全法。

烤菜有鸡、牛肉丸子和牛肉松、猪肉、鲤鱼和鳝鱼,全用一种清香宜人的山茅草包裹,内加各种香料蔬菜烤熟,味鲜,肉嫩,易嚼,营养成分基本上被保留了下来。特别是鳝鱼划成薄薄的小片,牛肉丸子插上坚韧的草根,让人不知何物,胃口大开。

炸菜最奇最怪的要算青苔片、苦凉菜、酸芭蕉片、牛皮胶条,这是满汉全席、川粤苏闽菜里绝无的东西。

煎的如青椒包肉。炒的是臭蒸鸡蛋,名臭实香,香中微有苦凉气,令人回味再三。煮的如酸笋鸡,那真是一道色香味美俱全,古朴、清淡、鲜香的美味。

所以,有些看不懂的东西不点,就点看懂的,一份苦撒撇、一份烤鸡、一份炸青苔片、一份臭蒸鸡蛋、一份酸笋煮鸡、一份凉拌菠萝、一份蔬菜拉咪(实际蔬菜拼盘),一份酸扒菜,敢吃生的再加一个生猪肉,竹筒饭或是菠萝饭,来个傣味酸汤。味型酸辣咸鲜,配合这里的气候和生态的菜蔬,不打诳语,一吃上瘾。

请关注如樾文化微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