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龙尾关”

苍山十九峰斜阳峰下,在西洱河北岸,有南诏王阁罗凤所筑南诏古城遗址,因苍山自北向南势如游龙摆尾,故称“龙尾城”,又名“下关”。作为龙尾城南大门的龙尾关,依地势而建,护卫着龙尾城,使其成为固若金汤之城池。沿街而上,槐花飘香,古树苍翠,老屋古朴,云逸风清,行走其间让人如沐春风。

龙尾城始建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公元739年,南诏王皮罗阁从现今巍山的“巄(山于)图城”迁都“太和城”,延至阁罗凤立位,期间又修筑了“大厘城”(今喜洲)以及上关的“龙首城”和下关的“龙尾城”,并派兵在上、下两关驻守拱卫国都。建龙尾城时,根据“龙首关”在北,苍山从北至南,山势犹如游龙摆尾,故命名为“龙尾城”,又因城内槐树较多,也简称“槐城”。

龙尾关城楼在龙尾古城南端,背靠龙尾城,前临水流湍急的西洱河。该城楼是由土木砖石筑就的一座敌楼,楼下为通关口,书有“龙尾关”三个大字,楼上两层驻有重兵守关,楼檐口下悬“龙关锁钥”一块横匾。龙尾关下的西洱河上建有一座木桥,名“清风桥”,南诏王阁罗凤建龙尾城后改建为石拱桥,称“黑龙桥”。

龙尾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因唐将张虔陀贪淫无德,凶残暴虐,引发了“天宝之战”,唐朝派鲜于仲通征讨南诏,南诏王不得已与之开战,唐军溃败,鲜于仲通单身逃回。诗人白居易在《蛮子歌》里曾写:“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战全军殁。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骨枯。”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唐朝再派剑南留后使李宓率兵十万攻南诏,阁罗凤无奈只好与吐蕃联合四面夹击唐军于龙尾关外的西洱河畔,唐军千里征战饥饿疲惫,十万将士粮秣所耗甚巨,供应不济,加上水土不服,多染疾病,结果全军覆没,李宓沉河而死。诗人郭沫若依此史事曾写诗:“天宝何能号盛唐?南征一度太周张。万人京观功安在,千载遗文罪更彰。我爱将军诗句好,人传冤鬼哭声藏。糊涂天子殃民盛,无怪蒙尘到蜀疆。”龙尾关城楼上曾挂一对楹联:“建安平南,五月渡沪,诸葛亮智擒孟获众心服汉相;天宝失策万里出师,阁罗凤诱歼李宓一战破唐军。”之后的元朝大将兀良哈台、明朝的蓝玉、沐英直到清朝的杜文秀、清将杨玉科等,均在龙尾关下鏖战过。龙尾关城楼屡遭火硝炮轰攻城之灾,还历经河水冲击、河堤坍塌等,最终毁于清同治末年(约公元1874年)。

龙尾关不仅是御敌关隘,也是交通要道,出关过黑龙桥分三路,直南为蒙舍路、向西为永昌路、向东为白崖路,既是进西藏的茶马古道,更是商贾云集分散物资的重要城关,据传龙尾关城楼比现存的“寿康楼”(北城门楼)更加雄伟壮观。在没有战火的年代,龙尾关城楼上昼夜灯火辉煌,弹唱洞经,品茗休闲,明代诗人杨慎、方沆、张来仪、逯杲、程本立、李元阳等曾在此间留下了千秋难忘的璀璨诗句。游客们登上城楼可领略苍山叠翠、洱河西流的美景,顿觉神思飞越,如沐春风。

龙尾街主干道,依坡而建。这里因多出长寿老人,故而得名“寿康坡”。登寿康坡而上,古城斑驳的风貌依稀可见,青石板路上的凹凸星点想必是茶马古道特有的马蹄印,可以想见当时商人拉马前行、孩子们在一旁嬉闹的景象。古街两旁,有人家坐于门旁,在用石头堆砌的铺台子上做生意,凑近细看年岁古老的墙壁上还留有“银钱兑换,童叟无欺”等模糊的字样。当年的龙尾古街商贾云集,吆喝声、叫卖声、嬉戏声、马蹄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华景象。驻足龙尾关口,昔日景象历历在目,在满目阑珊的夜色里,那时的龙尾关一片灯火通明。

沿古街而上,关口上的石壁光滑平整,想必也是行人来来往往伸手触摸,为石壁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古街两旁,仍然有一些古旧的房屋院落,这些石木结构的房屋建筑,都是一砖一瓦堆砌而成,历经风剥雨蚀,固然有不少磨损、破坏,但并不妨碍这方水土滋养众生百代的风貌,反而更赋沧桑,更赋光阴承载生命的一番景象和意义。石木的建筑中,房屋墙壁的石头裂缝里蔓延出了爬山虎一类的藤木植物,依偎着湿润的土壤,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好不安逸,就算无人照料,也在夕阳的脚下自在生长。过往的行人,总是禁不住这番绿嫣的诱惑,依着这方古朴,一坐就是半晌。偌大浮生之下,仰着一方碧空青蓝,倚着一城涟漪清芳,实来安逸,不负此生。我想,时光眷恋的大概也是这方安详的净土。

踏着昔日的马蹄印,沿坡而上,青石开道,石壁墙面上,改革开放初期的旧下关风貌一览无遗;陋巷的深宅里,显露着那些风华岁月里的繁荣和威严。顿时,让人感慨万千。

这里,抵御过侵略;这里文化深厚,人才辈出;这里出过革命烈士、爱国将领……这里是时代的分水岭。

龙尾关下,是百姓的日常生活。纵使在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中,龙尾关依旧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挑担卖菜,开店做买卖,热闹非凡。比起下关新城区,这里更显亲切、安逸。民以食为天,人们眷恋的不只是龙尾关的安逸和祥和,更是在这里觅得人间美味的踪迹。

“龙尾小吃”大概是几代人的回忆,旧房木瓦之下的老店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从早到晚,这里宾客满座,络绎不绝。吃货们可以来这里饱餐三顿,从早点的“小锅”系列,中午的“生皮”凉米线,吃到晚餐的各种炒饵丝、炒米线,只要你能吃,无不让你味蕾绽放,大快朵颐。我想,类似“龙尾小吃”这样的老店,无论是食客还是商家本身,吃的不是味道,而是情怀。大理人是“家乡宝”,钟情于家乡的饮食习惯和味蕾的享受,大概是其他地方美食佳肴都替代不了的。与其说大理人任性,倒不如说是大理人真性情,重感情。不怕错过万千佳肴,就怕吃不到儿时记忆。

“李氏烤卤”源起八十年代初,有三家分店。寿康坡上就有一家,门口有小溪流淌,中午一过,关门打烊,菜单永远都是旧三样,没有其他。完全就是大理人的生活模样,心比天宽,不过多苛求。若真想要吃,是真的要趁早,每日的新鲜都是限量版,午饭一过,晚了就要落空,徒留明日要赶早的念想在原地打转。

光阴流转,斗转星移。而今,龙尾关,默然隐存,褪去了年轻的热情,只身像位百岁老人,在时光的这头,安然地望着河岸对面的年轻下关茁壮成长,青云而上。我想,有关于时间的分水岭,无论对故城或是旧人而言,都是一次莫大的洗礼和历练。老去的光华也许谱不出动人、悠扬的歌,但这方沸腾过的年华,势必会灌溉出另一方天地的炙热,温暖更迭不断重逢。

旧人不可忘,故城不能放。

城楼之下,城墙边上,新野绿荫,花朵飘香拥满古墙。“槐城”里的安谧是年岁悠悠的漫长。对岸鳞次栉比的高楼耸起,关里关外和谐共生,共谱新篇。

时光那头的巷子里,藏着“龙尾关”的旧日漫长。退一方天空海阔,写另一方灯火辉煌。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理时讯”ID:dalishixun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理时讯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