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留学中介,有什么资格骂人



Mirror 微申

见自己,知世界

 


周四晚上,我用尽全身力气痛斥了一个 2023er。“骂” 完他, 已是凌晨 1 点。


从椅子上站起来,整个北京已是漆黑寂静。回家路上,我扪心自问:这样对待一个申请生,是不是太苛刻,太残忍,太不专业了?



推翻重写


早在 Nathan 的父亲发来第一条私信时,我就感觉不妙。


私信的语气很干脆:“我家 Nathan 是不可能参与你们的互动的哦,他很忙,没时间。他简单听听就行了。”


其实 Mirror 的每一门课都有荣誉条款。我们把课程时长、工作量和行为规范都写在里面,鼓励大家先阅读、后买单,千万不要勉为其难。


所以,当我看到这条私信后,差点就决定当场退款,请 Nathan 离开。但是我犹豫了。我不希望世上再多一个心疼自己过了头,然后在十二月被残酷的生活五马分尸的申请者。为了这个目标,我甘心在八月里做个混蛋。


于是我对 Nathan 的父亲说:


“优质的互动和反馈,是每个申请生和家长对留学产品的最大期待。您所放弃的,将是产品的灵魂。如果那样,我们对用户所有承诺都无法兑现。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充分利用午休和晚上的时间,基本是能保证互动的数量与质量的,很多用户也都是如此克服的。


“Mirror 的同事大多是申请的过来人,所以我们理解 Nathan 的紧张和疲惫。但我们更知道,这是整个申请圈的基本事实。要想获得成长和成功,只能面对。”


对方沉默半晌,回复:“那我让儿子晚上抽时间和你们开会吧。”


我稍稍放了些心。


第二天早上,我登入云端平台,去看用户们的文书素材。


翻到 Nathan 的作业,我眼前一阵发黑。只见素材是这样写的——


我曾在 A 地的河上泛舟,听船夫说着他的妻儿。


我曾在 B 地的街头偶遇一位怀着作家梦的热狗小贩。


我曾听到 C 国的车夫对我轻声说: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曾和 D 国的直升机驾驶员讨论旅行的意义。


我曾和 E 市的自驾者们一起追赶极光。


全,文,完。



在近万小时的教学生涯中,这是我为数不多的 “完美避开所有正确答案” 的学生之一。


我得分辨清楚:这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


重读一遍后,我的结论是:Nathan 对待文书写作的态度,甚至他的一部分价值观,有问题。


这段素材几乎违背了文书选材的全部原则。比如明显地倾斜于话题 “稀缺性”,强事件、弱人格、零思考,自我推销的姿态过于强烈,片段太多没有主题线索、主人公人格不饱满不明确……


我皱眉皱得头痛。我是担忧的,如果 Nathan 把它写成文书,我能看见他的未来——在 AO 们心中留下一个夸夸其谈、浅尝辄止的印象。


我更是失望的:我已经在第一次授课中详细阐述过这几种错误,所有的用户都成功避开了这些雷,但 Nathan 没有。


就这样,Nathan 遭遇了推翻重写的命运。



“好的老师,没问题”


我的同事,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佑西和我聊天时说:“Mirror 的用户总体说是很专业的人。我说话狠,但是他们觉得我说的有道理的部分,都会很快接纳,作对应的修改。”


然后她哈哈笑了,“除了一个人。”


“谁?” 我好像猜到了。


“Nathan。” 佑西说,“他肯定看见了我的批注,还说他都接受。但是等到返回给我的时候,新稿里只改了前五分之一,后面的批改意见全都原封没动。”


“有这事!”


“哈哈。” 佑西继续说,“当然,essay editor 的话并不全对,原作者有权利选择是否接受我们的建议,我们有这个准备。但这也是要分情况看的。有些错误无论如何都得改,比如单复数、三单、时态、歧义、逻辑不通、过渡生硬、指代不明…这些我一旦圈画出来,就必须修正,不可能有争议。如果原封不动,之前的工作就白做了。”


遇见佑西之前我没有想过,一个作者应如何做,才算是对 editor 的起码尊重。但是佑西说的是对的。世间所有帮助都是基于信任的。当你和 editor 达成共识去做一处修改,一个承诺就诞生了。而且它就和其它的任何承诺一样,需要兑现,不兑现,下一步工作就无法开始。


就算 Nathan 想拒绝佑西的意见也 OK,只要他告知佑西原因就好了。这样,佑西不仅不会介意,还会给他更多帮助。可惜现在,我们好像没有办法帮助他了。



我看看表,时间要到了。我拨通了 Nathan 的电话,Nathan 中气十足,像一位学生干部。


我开门见山:“Nathan 你好。我认为当前的选材不能用。”


“好,” Nathan 的声音没有一丝疑惑,“那我重写?”


“确实要重写,” 我答道,“你有没有特别想谈的话题?”


“嗯,老师您看这个行不行,” Nathan 说,“我想讲我和爸爸开车去西部看风车发电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你想体现自己的什么品质呢?”


“…………好奇心吧。”


“好,你一共去看过几次风车?”


“一次。”


“看完之后你做了哪些和这次经历相关的事情?”


“啊,必须要有吗?” Nathan 问我,好像在问我 “菜里一定要放盐吗?” 一样。


“你将来的意向专业是怎样的?”


“唔……人文?人文吧!”


“那这个故事到底是怎么体现了你的好奇心的呢?” 我追问。


沉默。


“Nathan,” 我稳住自己的情绪,说道,“Mirror 授课里关于选材过程有科学的论证。你还有印象吗?”


“嗯……”


“回去把 coursenote 再好好看看,关于选材的基本原理,里面说得非常清楚了,其它的用户都在实践中印证过,我相信你不是例外。” 


老师,我明白了。” Nathan 答道,他的回答是如此之快,快到我怀疑他是不是真的听懂了。


“Nathan,你落后了很多。” 我说,“我再给你一个晚上的时间,明天早上 8 点给我看你的选材。”


“好的老师,没问题。”


“我这就去改”



Nathan 蒸发了。


他的同学问:“Nathan 去哪儿了?他的作业一直是空白。” 


他的助教问:“Nathan 是不来今天的 review 了吗?我们发了微信他不回。” 



最后一次密集授课结束了,我已经累得说不出话。大家彼此道了晚安,我收拾东西打算下班。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 Nathan。“Mirror 你现在应该有时间的吧? 我们打个电话!”


北京时间晚上 23:40。这个消失了足足 2 天的人,现在来要求 VIP 服务了。


我告诫自己,专业的咨询师是不能在用户身上泄愤的,一切言行,都要帮助学生的成长。


但是当我拨通电话的时候,手抖得不行。


“Nathan,” 我的声音沙哑得可怕,“现在是晚上 11:40 ,我在办公室因为等你而没有回家。这段日子以来,你已经无故缺席了至少五次 review session。我们为你的付出已经远远超出你付出的价格,今天我完全可以拒接你的电话甚至当众退费开除你。我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一份情义。”


“老师对不起,对不起。” 


“我问你,为什么要占用我的休息时间来提问?刚刚的课,你为什么缺席?”


“哦,刚才我的电脑断电了,我就没有听到。”


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样的说辞出自一个 2019 年秋天就要独自去美国读大学的高中生之口。



“Nathan,这借口太烂了你需要断电重启多少次,才能错过一堂 3 小时的课?如果你今天断电,明天蓝屏,后天生病,大后天家里来了客人,你还学不学习?”


“好的老师,好的。那,我现在可以问问题了吗?”


“说。”


“嗯,我想问,最近的选题,我都不太满意。我总觉得现在这个话题,嗯,冲击力还,还不够,抓不住 AO 的眼球,就是不够,不够劲爆。您觉得呢?”


如果那一刻 Nathan 就站在我面前,我真难说不会抬手给他一巴掌。


“Nathan,你知不知道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我平静地问。


“……是什么?”


你太虚荣了。” 我大声地说,“你太虚荣了,Nathan。”


他不说话。


“早在你购买我们的产品之前,你对文书、申请,就有一套错误的价值观。你迷恋异国风情,迷恋狠角色,迷恋走南闯北的自己;你以为见过这、去过那,就是核心竞争力。你在 Mirror 遇见的每个人都已经告诉你这是错的,可是直到现在,你一丁点都没有变。你扔不下那些虚荣,接受不了面对真实的自我,这是我最失望的地方。”


说到这里,我几乎哽咽。


“Nathan,你羡慕别人的文书,总是说他们的素材高大上。真的是这样吗?一道数学题,一碗宵夜,一张电影票,这些素材有什么了不起?你羡慕的,是他们的思想。而你呢?你只是拼命寻找所谓 ‘独一无二’ 的经历,可是你对这些经历的思考在哪里?难道你只是一个去过 24 个国家的观光客?一所美国大学凭什么要录取一个搜刮虚荣、从不思考的人?



“Nathan 你知不知道,在 Mirror 有许多人为了购买一个产品,需要倾尽几个月的积蓄,不敢让父母知道。许多人凌晨四点爬起来听课,许多人 IB、SAT、文书一起搞。你抱怨开学太早,生活太辛苦,申请季太紧张,你之所以拥有这些烦恼,就是因为你太幸运!如果你继续敷衍对待自己的作品,将来就连烦恼的资格都没有!”


说完这些话,我精疲力尽。


“Mirror 我听懂了。你说得对,是我不好。” Nathan 说道,“那就这样, Mirror,今天晚上我就重写。” 他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说,“今天晚上我就不睡了,我不睡了。”



“自己欠的债自己还。你是用通宵去弥补之前的过错,还是用通宵去感动自我,是你自己的选择。”


Nathan 叹了口气。“好的,Mirror,我知道了。”


“今晚是最后一个机会。明天早上 8 点之前,给我一个能用的英文稿。只要你做到,我就支持你到最后。否则,我会和整个团队一起放弃你。”


“我明白了 Mirror ” Nathan 正色道,“我现在就去改!”


我没有说话。我不知道 Nathan 会不会改变。


以爱之名


Nathan 没有让我失望。


坦白说,那个英文稿没能达到 Mirror 用户的平均水平,但是有进步


Nathan 给我留言,“谢谢 Mirror 没有放弃我。”


我想 Nathan 没有恨我。我也不恨 Nathan。我说过,专业的咨询师是不能在用户身上泄愤的,更不会全盘否定一个人。


痛斥他,背后的逻辑不是仇恨。恰恰相反,是专业精神。


Nathan 不是我的子女亲人,也不是我的全程咨询用户。离开这个产品后,我们很可能失去联系,我连他最后去了哪个大学都不会知道。他的录和拒,很难成为 Mirror 的 “案例” 或 “战绩”。


但我还是骂了他,以一个 “留学中介” 的名义。


因为此时此刻,我在这个行业之内。


我希望,未来当留学生们回想起他们的 counselor 们,想到的不仅仅是他们严防死守账户密码、为了 ED 录取率不惜牺牲学生的梦想、粗暴颠覆文书选材、拖欠反馈不回消息、以及种种威逼利诱的丑态。


我同样不希望他们想到 “优秀咨询师” 这个字眼,脑中浮现的就是卑躬屈膝的超级  babysitter,和毫无边界感的混乱职业关系,动辄 3 小时的深夜电话,聊偶像,聊恋爱,文书代写表格代填,答应申请者合理的不合理的一切要求。


我希望他们对我又恨又爱,最好还有一丢丢的惺惺相惜。希望他们能关注我批评背后的逻辑,再去决定是否同意;希望他们在我和同事们的创业中看见真诚、勤勉、创造的力量。希望他们对 “专业” 二字的最初印象,有一部分来自我们。


我是个渺小的咨询师。但是,当我以教育者的身份要求自己时,就有了 “骂醒一个人” 的责任。所以夜再深,路再长,生气再伤肝,我也会真情实感地骂下去。


爱,是我骂你的资格。


mirror nathan 文书 没有 现在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