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141期:双峰水府庙和洛阳湾


每次回老家双峰,总要经过一个叫水府庙水库的地方,水库主体位于湖南省湘乡市,大坝位于双峰县境内,库尾回水到达娄底市娄星区。正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地域关系,双峰人一直为水源分配不公而颇有微词。其实不管湘乡、娄底、双峰之间有怎样的矛盾,它们之前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湘乡。


水府庙这个地名一直都引起我的兴趣,后来从老乡那里得知这个庙居然还存在,并从地图上找到了它的准确位置。顺大坝而下大约三公里就是水府庙所在。


水府庙原名水仙宫,砖木结构,座西南向东北。目前这座庙宇保存下来的只有庙门和主堂了,涟水河边原来还有码头和渡口。



老庙原有的封火山墙和牌坊式门头已经被拆毁。只保留了一些檐下、墀头和窗额等处的灰塑。



门框的石雕也非常精美。



庙西侧的外墙上还有三块汉白玉石碑,是民国四年刻的《水仙义渡捐碑》。


跟很多庙宇一样进门就是戏台,所以进庙的人是从戏台下钻过去的。


庙中间是个天井,天井两边还放龙舟和舞龙。


在正堂的石柱上刻着一幅对联:“浪曾波恬长邀惠泽,海晏灌清永庆安澜。”


以前神龛两侧还有一幅对联:小心过来两旁浪急防石齿,大胆撑云一帆风顺到源头。当年涟水航道在杏子铺境内有风化、湖广两处险滩,滩高水急,船夫称之为“鬼门关”。下图就是其中一处险滩,可以看出河道中布满锯齿状条石露出水面,随时可能把木船击碎。在没有建水库大坝之前这里水流湍急,只有河道中间一条窄窄的航道可供通行,驾船稍有不慎就会撞上河滩上的石头而船毁人亡。但只要撑过这段险滩,下游航道就会非常通畅,然后一路过县城入湘江了。


为了镇水防灾和保佑过往船只,明万历年间,由当地刘氏倡导,船户和当地民众在这里兴建了一座一进庙宇,取名水府庙,庙内供有大禹等水仙,主祀水仙尊王大禹帝,以求保佑风调雨顺、水路平安,后来又在殿右建观音阁。在清康熙、嘉庆年间两次扩建成两进四殿。



道光年间水府庙被洪水冲毁,当地民众又于道光26年和光绪6年对庙宇进行了修复与扩建。解放后水府庙两厢的偏殿被拆除,只留下了庙门与正堂。


这么小的一个庙里居然有二十多块石碑,内容大多是各姓族人捐款修庙、修渡口、修石埠等。



离水府庙不远的杏子铺测水河畔有一座规模更大的古庙——观音阁,这里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洛阳湾。洛阳湾是明朝前人对测水镇的雅称。目前洛阳湾古建筑群已经列入湖南省保。观音阁,明永乐二年(1404年),当地乡绅江应虎捐建观音阁。清康熙二十三年(1693年)附近姓众在观音阁前建关圣殿,殿内塑四米高的关圣帝 像,继而在殿右建龙王阁,殿左建文昌阁。道光十九年(1893年)划定了殿阁四向界线。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前后殿均有马头山墙,小青瓦屋面。同治十一年 (1872年)又在河边石座上修建了三层的石塔——惜字塔。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村民捐款重修了观音阁。殿阁中所有神像毁于(1957年)大跃进和 文化大革命中。1996年附近群众又捐款按原状修复观音阁。




从正殿外的走廊可以远眺测水风光。测水穿过逶迤起伏的群山,至香铺坳处形成一个不大的深水湖泊,人们叫它测水湖。双峰古代名人官至南京大理寺右评事贺宗曾作诗曰:“牌头虎狗山山吼,测水鸳鸯处处鸣。烟光缭绕葫芦山,舟船绵画洛阳湾”。


在大殿内勘刻着几十块石碑,内容都是关于观音阁及周边附属建筑的重建和修复过程和捐资人的信息。从康熙年到现代,时间跨度有300年。这里我觉得最吸引我的是这块《黄源流同志纪念碑》,它讲述了一个当地普通百姓为了洛阳湾古建的保护竭尽心力,任职洛阳湾文管会主任时两袖清风,财务明晰、制度规范,最后卒于任上。这也是所有致力于文物保护事业人们的典范!




在洛阳湾古建筑群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要数江边惜字塔,它也是双峰县石塔类建筑中建造最精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石塔。


该塔高10米,成正六边形。一层累砌青石五排,上出饰边。二层外嵌汉白玉雕饰,其余各方,均刻有人物故事浮雕,亦人亦景,栩栩如生。二层上部连叠六线出檐,翘角与瓦当组成六个"V"字形,瓦面形如葵瓣,各构件组合得天衣无缝,十分好看。第三层塔身略小,各面仍为汉白玉浮雕,上部叠五线出檐,正中置葫芦形宝顶。整座塔显得玲珑剔透,形态别致,技艺高超,给人以美的享受,凡到此游览者,无不为它的优美造型和精湛技艺而惊叹。


入口为 一小拱门,门上方刻"共仰文明"四字,塔上有对联云:“为学相期登道岸,余灰尽使付东流”。


门左侧刻有修塔记事碑文,其书法与雕技堪称一流。石塔碑文记述了该塔的修建过程:“测水深潭之上有磐石焉,广可容数席,善(即撰碑文者陈元善)与彭司马石仙,爱其地幽而基固,水洁而风清,慨然欲建炉于斯,以酬惜字之愿。颇虑工费浩繁,未易告厥成功,出而谋诸里党毋,何适触其隐衷,皆争先解囊以成此举。而彭君遂独任其劳,口传手画,指挥石工,备极经营,而炉乃成。世人于先圣昔贤之字慢不知惜者多矣,而吾尝之人皆争惜之,非有慕于圣贤之道焉,能于圣贤之字自惜欤?使从此惜字之一念充之,人人期勉为士,君子而泽,以诗书,以礼乐,日变月化,以渐几于道,则吾党之幸也,是为序。——同治拾壹年捌月望日 中书科中书附贡生陈元善性斋氏敬撰”



这幅是“魁星点斗”。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条古街,长期被忽视。过去这里不但是上游永丰镇经涟水通湘江的必经之地,也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人流物流造就了这里的繁华,渡口、码头、商铺林立。


如今老街忆经凋敝,原先的石板路成了水泥路,仅存的几个老铺子上高高上翘的青砖封火墙还向我们展示着过去这里繁华的景象。


老街的尽头有几个卖油豆腐的铺子,除了永丰镇的豆腐干,我最爱这里的油豆腐。


这种油豆腐个大,质地松而泡,味道鲜美,用来炒菜或者烧煮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每次经过我都会带好几斤给父母亲友。


记得小时候在双峰老家过年,奶奶都要做糯米饭,烧油豆腐,每次盛饭她都要帮我把油豆腐压在糯米饭下,油豆腐的美味让我终身难忘。


提到惜字塔,在洛阳湾不远处的杏子铺镇石坝村也有一个造型和规模非常相近的惜字塔。


塔高三层高近10米,在远远的公路上就能看见它。不同的是它是全青石构筑。


一层的入口处有“光射斗牛”四字,这是《腾王阁序》的句子“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据说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人寻找,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县,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出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剑出土后, 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就没有了。


遗憾的是塔身上没有发现其它文字,所以对它的建造年代和造塔人的信息无人知晓。塔身各面上雕有寿字还有其它的故事场景和花纹。


仔细观察,每层檐下原来还有彩画花纹。


这个村叫“石坝”,原来真有一个坝,就在塔旁边有一个用大块青石砌成的拦水坝。



拦水坝的具体建造年代已经不清楚了,当地老乡告诉我这种水坝的作用主要是每次要灌溉的时候,用几块木板插在石坝上的这几个石柱上的槽里,这样水被拦住,河里的水位被抬高,水自然就流进了稻田里。看到这样省工省事的灌溉方法让我不得不佩服老祖宗们的智慧。


石坝下游不远处还有一座石拱桥,应该也是老物。


村里还有一座老庙,庙名也不清楚了,看样子年代比较久远。

双峰 水府庙 油豆腐 测水 观音阁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