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哈尔滨

▣ 公号: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 视觉中国


愈寒冷愈美丽


哈尔滨的众多美称 / 视觉中国、绘图:Q年

 

形容哈尔滨的称号繁多,若一一列举,可以在纸上垒起一座高塔,是寒冷,让众多称号汇集此城,令哈尔滨名扬天下。

 

东北冷,是常识,而黑龙江省位于东北的东北,更冷。


航拍哈尔滨近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图虫·创意


在灯红酒绿的诸多中国都市中,白雪皑皑的哈尔滨极为显眼,如一尘不染的天鹅,亭亭玉立在中国城市同质化的大潮中,保有不少本土文化的原汁原味。


巧的是,黑龙江的版图形象也如天鹅。位于黑龙江中部的哈尔滨,恰似天鹅胸口的明珠 / 绘图:刘昊冰

 

若说她是中国最独特的城市,一点也不为过。

 

 

1


哈尔滨,凭什么成为冰城?

 

哈尔滨地形图 / 绘图:刘昊冰

 

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中高纬度的哈尔滨,坐落在松辽平原区的松花江中游地区,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每到冬季,呼啸而过的西北季风通过坦荡广袤的松嫩平原,寒流迈开了大肆席卷的步伐。


哈尔滨近郊,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一片宁静与安详 / 图虫·创意

 

虽不是中国最冷的城市(哈尔滨冬季最低温度-34.6℃,中国“冷极”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最低温度-58℃以下),但她绝对算得上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极寒之城。


冰封之城里到处弥漫着童话般的浪漫,图为圣·索菲亚教堂 / 摄影:王健宇


铺天盖地的雪,真如李白诗中的“雪花大如席”所言,风裹挟着雪粒儿,行人连眼睛都睁不开,得小心翼翼地弓身而行,满地的积雪被匆匆步履压成了溜滑的冰面。


整个哈尔滨犹如一个巨大的溜冰场,一不留神就会摔个屁股墩。


哈尔滨松花江铁路大桥,透蓝的冰面叉开,朝着肥沃的黑土地比了个V / 图虫·创意


漫长的寒冬过后不久,短暂清凉的夏季姗姗而来,苦尽甘来的人群,也鲜活蓬勃起来。

 

太阳一落,街头舞曲悠扬,男男女女在广场空地翩翩起舞,太阳岛的野游是哈尔滨人在夏季的保留节目。


摩天轮里也许没有爱情和梦想,但却装满了哈尔滨人的生活热情 / 摄影:走遍东北亚


艳阳下,哈啤、红肠、酸黄瓜铺满杨树林间的草地,手机中的音乐回荡在太阳岛的上空,白色的沙滩上闪烁着五彩缤纷的泳衣。


长夜里,烧烤摊,成了承载东北人热情的绝佳场所 / 视觉中国

 

费多大的劲头苦熬过漫漫长冬,哈尔滨人势必就要花多大的功夫去享受转瞬即逝的夏日,及时行乐,只争朝夕,挽回被寒冬剥夺的欢乐。

 

 

2


哈尔滨人,冰雪造

 

直到今天,历史学家仍在争论“哈尔滨”一词的释义。


在蒙古语中,她是平地;在满语中,她意指渡口、晒网场和天鹅;在女真语中,哈尔滨就是光荣与梦想。


倘若你想透过冰观察这里,那一定不会失望 / 视觉中国


几千年来,这里是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三十多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他们多以渔猎为生,好迁徙。


哈尔滨林业丰富,也有很多林间动物出没 / 摄影:王健宇


企鹅参观冰雪大世界 / 摄影:王昭博


东北曾经实行过封禁政策,严禁汉人移民山海关外。


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民为了生存,不顾禁令,闯关越墻,进入东北,迈开了“闯关东”的步伐。


清末光绪间,这里还叫 “马场甸子”,供人们捕鱼牧马。


人畜生病,无处治疗,村民便请来呼兰县东荒李家洼子的山东籍村医傅宝善。


因他妙手回春,傅家兄弟陆续前来,开了客店、大车店、黄酒馆,这就是哈尔滨的前身——傅家店(傅家甸)。


哈尔滨采冰人,是由某些大型冰雕主题活动,需要在冰封的江上大量采集冰块,而催生的一个行业。采冰人需要特别能吃苦耐劳和独有的防危险的技术,是中国传统三行(即木工、木头、木匠)之外的全新行业 / 图虫·创意


土著民族和外省移民在这片荒寒中披荆斩棘,不仅与寒冷搏斗,还不得不与后来的国外侨民争夺生存空间。


大雪笼罩下的哈尔滨松花江畔,人影稀少 / 摄影:王健宇


能够在黑土地上破除坚冰并站稳脚跟,强悍而坚定的开拓精神必不可少。


冰雪塑造了哈尔滨人的生活,他们在坚韧不拔地抵御严寒之余,甚至开始享受寒冷。


冰糖葫芦,好像就该在冰雪中售卖 / 摄影:卢文


20世纪初,初来乍到的破冰者们,受尽了寒冬的折磨,穷困者身披麻袋片守着火盆“抱蹲”,能穿上开花棉袄已是莫大的幸福;


阔绰者的标准着装是头戴狗皮帽,身穿大棉袄或羊皮袄,脚登皮乌拉或踏踏玛儿。


中央大街附件的哈尔滨特色烤红肠 / 摄影:cerkang


在今日的哈尔滨,溜光水滑的貂皮大衣和五颜六色的羽绒服、棉袄则随处可见。


美观并暖和,成为穿衣镜前哈市人面临的最大难题。


 

3


室内,避寒圣地

 

走进室内,没有什么比暖乎乎的热炕更让人解乏了。


炕是哈尔滨人的御寒神器,早在千余年前就已出现。


《金史》中有“穿土为床,温火其下,起居饮食其上”的记叙,炕一般是用土坯临墙搭砌,炕头与锅灶相连,比较热,另一端叫炕稍,接通室外的烟囱。


灶膛点燃柴草、煤炭或干燥的牛马粪,烟火就能熏暖炕面。


东北民俗,大年三十晚上焚香叩头,迎接财神,以求来年财源茂盛的接神仪式 / 视觉中国


哈尔滨乡镇的大炕是多功能的,是家庭各类活动的中心,任你睡觉会“且”(客人)、摆桌吃饭、喝酒唠嗑,还是温书备考、打牌算命,都很得宜。


甚至有外地人专程到这里睡炕治病,以驱寒除湿。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热毯和地暖取代了火炕。冬天穿着裤衩看雪花,如同夏天吹着空调被里趴般惬意。


哈尔滨祭江取水 / 图虫·创意


室内外的断崖式温差,让哈尔滨人爱上了宅在屋里“猫冬”,除了上炕睡觉,吃饭是另一件大事。

 

吃肉最能御寒,在当年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下,外加土著民族长期从事渔猎而积攒下的“食肉基因”,高热量、高蛋白的肉食一直是哈尔滨人餐桌上的重头戏。


哈尔滨冬捕,满载而归 / 视觉中国


逢年过节摆上餐桌的干肠,细如手指,极长,多被盘成卷或切成段存放或销售,吃时无需蒸热即可直接入口。


虽无广式香肠的香甜,也没川式香肠的麻辣,干肠还是靠着浓郁的异香,弹口弹牙的嚼劲儿,让人回味无穷。


东北家常食材猪血肠、酸菜、江鱼、冻豆腐 / 视觉中国


此外,从松花江里打捞出的各类生鲜江鱼也是哈尔滨人惯常烹饪的食材。


松花江洄游的大马哈鱼及其鱼籽,常作为高档菜肴出现在西餐厅之中;


大尾的江鱼,配着大块豆腐、粗粉条子、黑蘑菇、肥肉块、红辣椒一起炖,香气扑鼻。


东北菜,依次为锅包肉、炖酸菜、小鸡蘑菇粉条、拔丝地瓜、炖江鱼,乱炖 / 视觉中国、汇图网、图虫·创意


血肠白肉炖酸菜、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锅包肉之类的经典东北菜,在哈尔滨也极流行。


吃肉甚至成为冬季哈尔滨人最主要的社交活动,亲朋好友围着火炉吃烤肉、涮锅子,边吃边唠,其乐融融。

 

4


户外,天然冰室 


虽室内温暖如春,但户外的寒冷也不能辜负,经天然大冰箱贮存和加工的食物,总是别具风味。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 / 摄影:王健宇


冻鱼、冻豆腐、冻菜、冻柿子、冻梨、冰糖葫芦……


大自然带给人的惊喜数不胜数,其中冻梨最为出挑。


白梨在户外冻得硬邦邦,色乌黑,管你是就着果皮上的冰慢慢啃,还是让水化掉冰壳,一口下去,冰甜软润的鲜汁总能在口腔爆裂,舒爽万分。


冻梨不可貌相 / 摄影:王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