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学者分析3种结果:已加关税对中国经济打击大

中美最新一轮经贸谈判正在进行,内地金融学者贺江兵接受台湾中央社访问时表示,这不会改变今日中午美国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25%的决定,但谈得好不好,会影响其余3,25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命运。

 另外,日本共同社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施加高关税,也可以是一把可能伤及美国经济的「双刃剑」,而中国亦未有改变迈向强国之路,争夺世界霸权的美中交锋今后很可能持续下去。 

贺江兵认为,根据外媒报道,美方增加中国商品关税的原因是中国对先前谈判的承诺反悔;因此就算两国此次达成协议,总共2,500亿美元商品的高关税仍会维持,美方的想法是要视乎中国后续执行协议的情况才会取消。

他分析指,目前在美国华府进行的中美经贸磋商可能有3种结果:第1种是完全达成协议,则其余3,25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暂缓」加征关税;第2种是恢复到被中方擅自修改前的贸易协议草案,3,250亿美元中国商品「随时」可能加征关税;最后则是「谈崩了」,3,250亿美元中国商品可能「立刻」就加征关税。以第2种可能性最大。

他说,单就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被征25%的高关税来看,对中国经济已是很大的打击。A股惨跌就是明证,中国央行史无前例在开盘前33秒宣布定向降准,有别于一般都在周五收市或周末宣布货币政策。虽然当日股市仍然大泻,「但不提出救市措施更糟。」

除了股市受冲击外,中国出口承压、产业链加速转移,这些会让众多就业机会消失、引发外资恐慌、打击民营企业信心,无一不冲击中国政府今年的重点经济工作「六稳」,也就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根据欧盟的研究,美国的公司和消费者只会多支付4.5%关税,另外20.5%将由中国生产商承担。美国在贸易关税战中的承受力远比中国强。以2018年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额4,784亿美元、进口额1,551亿美元。贺江兵表示,中国对美的进出口依赖程度都高,从美国进口的猪肉、大豆和高科技的晶片难以替代,但美国的晶片市场却可以转向其他地区。

他说,从正面解读,美国其实是对中国开出解决金融危机的「一帖药方」。如果中国真能切实按照两国协议来执行,让外企、国企和民企平等立足,保障外资准入和产权,这对中国经济是有利的,「这并不是签不平等条约。」

中央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