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用心陪伴也要适度放手,不要忽视孩子自然生长的力量


身为新时代的父母,我们总是对自家娃爱若珍宝。毕竟都是从自己肚子上掉下来的肉,谁会不心疼?总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恨不得事事亲力亲为,帮他扫平成长路上的所有坎坷与波折。


可是你知道吗?有时候,适度的放手才能拥抱更亲密的爱。


1


亲戚中有一个远房姑姑,可以说是爱娃如命的典型。


由于夫妻俩求娃多年,直到四十岁左右的时候才好不容易抱到自家的宝宝,因此也宠溺得不像样,几乎培养出了家里的小霸王:


想要什么爸爸妈妈就给他买什么,家里的玩具堆得到处都是,往往一个刚到手的玩具没玩几天就丢在一边;


总是在墙上拿画笔到处乱涂鸦,爸爸一批评妈妈就心疼得不行,还拿着宝宝喜欢的糖果去哄;


只因为最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总是撞到桌角或摔跤,妈妈盯着他脑袋上的伤疤怎么也不肯让他再学了,只说着顺其自然就好,因此已经快两岁了还不太会走路;


平时不敢放出去玩,基本都待在家里,偶尔带出门一次也要全程抱着怕跑丢,即使手腕酸疼也坚决不肯放下;


……


更离谱的是,一次家庭聚会的时候,妈妈忙着在厨房做菜,麻烦别人帮忙照顾一下宝宝,忘记把专属的碗放到他面前,宝宝就在餐桌上大发脾气,嚎啕大哭着:


“妈妈为什么不给我碗?是想饿死我吗?”


最后甚至挣脱了大人的怀抱,爬到餐桌上,搅得一团糟。


记得曾经看过一项美国心理学家针对1500名儿童进行的长达30年的追踪调查,对比了没什么成就和成就最大的那20%的人,却发现其中最显著的差异不是智力,而在于坚强毅力、独立性、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


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娃出生到三岁这段时间,是成长的黄金时期,几乎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发展。


然而生活中却有太多的父母,沉浸在自己用“爱”给娃搭建出来的城堡里,不肯放手,却忽视了太过紧密的爱,不仅会闷得双方喘不过气来,更会让宝宝缺乏独立和自由的生长空间。


其实,与其包办一切、亦步亦趋,倒不如相信自家宝宝的优秀,敢于放开他的小手,让他靠着自己的力量独立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2


提到适度放手,不由得想起了被广大网友誉为“带娃的教科书”的胡可。


在生下儿子安吉之后,作为演员的她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仍然忙碌于工作。为了方便照顾安吉,早在安吉6个月左右大的时候,就经常把他带到片场,边拍戏边工作。


在片场长大的经历,也让安吉从小就拥有着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吃得惯,睡得着,不认生,和谁都能打成一片。

甚至还会心疼自家妈妈,早上起床的时候用小奶音软软地问:“你今天有大夜戏吗?”


为了锻炼儿子的独立能力,等到再大一点的时候,胡可还经常会带着他去参加户外活动:比如远足、爬山、露营等等。出发之前还会反复叮嘱:沿途会非常好玩,但每个人都不能让妈妈抱,要坚持自己走完全程。


结果年纪小小的他真的和妈妈一起走完了全程,甚至还在妈妈说“扶你一下”的时候说“就一小下,待会我还是自己走。”


胡可大胆地放手让娃去探索这个世界,才让他从小养成了独立的人格,甚至会主动做家务,即使做得不算太好,胡可仍然会夸赞他。


而等到二宝小鱼儿出生之后,她更不像许多爸爸妈妈一样一味地要求哥哥照顾弟弟,反而放手让他们自己处理冲突和纠纷,在不涉及到原则的问题上从不多加干涉,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

而也正因为如此,她才培养出了独立懂事、男友力满满的“鲫鱼兄弟”,并回报给了她那份最温柔而坚定的爱的力量。


3

每个宝宝都是专属于自己的独立个体。身为父母,我们所需要做的,从来都不是代替孩子承受一切,而是适当地放开手让他去探索这个世界,然后陪他一起洗掉在泥泞中打滚时身上所粘上的污渍。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茁壮地成长起来,作为独立的个体与父母成为朋友,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一起迎接成长的风风雨雨,一起去公园里奔跑,一起去小路上冒险,一起去海边玩耍。


就像启初首席宠爱官胡可所说的:“要用爱浇灌亲子关系,鼓励孩子释放天性,保持一颗好奇心。”

  百年幼教:百年育人,始于幼教

搜集最新鲜的幼教热点内容,推荐精彩的幼教资讯,帮你发现你可能感兴趣的幼教知识,为你的幼教之路保驾护航!

教育来不得半点激进, 我们坚守教育初心,怀着推动老师终身学习的信念,设计科学丰富的课程: 

名师入园指导, 委培送教上门, 国内名园跟班跟岗落地学习,证书权威资格认证, 国内外名园观摩… 


私人定制特色:

1.立足实际, 个性把脉, 有效落地, 迅速提升;

2.科学“拟定菜单”, 按需“自助点菜”, 实践“因材施教”,助推“消化吸收”。   


欢迎各地教育局幼儿园、幼教机构洽谈联系合作。

联系电话:18613867005 霍老师(同微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