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河路小餐馆,20多年前就火遍上海滩,港台明星排着队打卡



对于许多老上海人来说,有一种关于美食的记忆叫做“黄河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条全长700多米的小马路上,饭店酒楼鳞次栉比,霓虹灯光耀眼闪烁,大小饭店生意火爆,24小时人声鼎沸,车流如织。


20多年过去了,黄河路上的许多饭店酒楼几经易主,只有零星几家饭店维持了下来,包括粤味馆这一家。




 不随意涨菜价,是为了以前的街坊邻居 


粤味馆的老板阿明,今年65岁,几十年里,他总是习惯了早上六七点钟起床, 八点半准时到饭店里给员工们开会。这两年,阿明准备把饭店交给从美国学成回来的儿子王明打理,虽然不亲手管理了,但他还是每天早上来旁听,听完了才出门去做康复。




30岁不到的王明刚接下粤味馆的时候,看着粤味馆的老客们大多都是跟父母亲一样上了年纪的,心中不免忧愁。一来怕客源单一,生意难做;二来也不敢随意涨菜价,得罪客人。


王明说,爸爸对其他人总是很好的,说到粤味馆来吃饭的都是以前的街坊邻居,现在住很远了,有的还专程到这里来吃饭,变动太大的话,怕这些老客人一下子接受不了。




 上世纪90年代,花千万黄河路买楼 


1985年,老板阿明与老板娘聂瑛珍在重庆南路开了一家20多平米的小饭店,几张桌子,每到饭点,总是座无虚席。


后来家里的房子动迁,夫妻俩置换来乍浦路上的饭店,取名“粤味馆”。再后来乍浦路美食街衰落,黄河路美食街兴起,夫妻俩又把粤味馆搬到了黄河路上。那时,为了买下这幢楼,他们前前后后大概花了1000万左右。



粤味馆最风光的那几年,阿明正值中年,为了应酬,总是往外面跑,店里的生意全靠老板娘一个人撑着。回首那一段过往,阿明的脸上带着对家人的歉疚。老板娘倒是心胸豁达,觉得很多人家都散了,但是他们一家完完整整的,结局是好的就好。





 饭店上下,员工们亲得像一家人 


饭店的张经理在这里工作了28年,28年前她从老家安徽来到上海打工。一开始,在上海火车站附近上班,一个月工资拿40元。后来到粤味馆工作,一个月工资涨到了400元。她觉得这个工资,在当时是一般人都拿不到的。




这几年,张经理总是想着早点退休,回到安徽老家去照顾年迈的妈妈,但是,又念在老板与老板娘对自己20多年的照顾,狠不下心提离开。她说她已经在上海成家,老公是老板娘介绍的。自己妈妈来上海看病,老板帮着联系医院,照顾周全。还有老板娘买东西,总是想着老员工们,欧米茄的手表,名牌包,苹果7……以前她还会夸老板娘鞋子漂亮,后来她都不敢夸了,因为随口一说,老板娘就记心上,下次买给她。


张经理说,有几年粤味馆状况不好,员工们都纷纷拿出钱帮老板娘渡过难关,这情份,就像一家人一样。


我们常讲,远亲不如近邻,“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邻里相洫。”一个开了几十年的老馆子,就为了以前的街坊邻居不涨菜价,这叫什么?叫邻里情。


都说人情淡了淡了,但你看见员工拿钱帮老板娘渡难关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暖。背后的情感故事,不用多说也能想到,这就是情感管理吧。


做生意,能做到心里装着老邻居,能做到危难时员工肯帮忙,真可以的。





设 计:王 凯 祺       撰 文:王 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