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之泪 文明之殇

【模联时评】巴黎之泪,文明之殇

                                                                       蔡轩畅

        本周,坐落于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这座建成 850 年的天主教教堂在这一场大火中塔尖倒塌,左塔上部被大火烧毁。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 1163 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主持兴建的,整座教堂在 1345 年全部建成,历时 180 多年,正面双塔高约 69 米,后塔尖约 90米,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 13~17 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为巴黎圣母院火灾前照片

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

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场大火,烧掉的不仅仅是这座文化古迹,还烧掉了法国巴黎的象征,更是烧掉了人类史上的璀璨明珠。这不

仅仅是法国的损失,更是世界的损失。

火中的巴黎圣母院

        令人唏嘘的是,在这场文化浩劫之后,有一些网友不但没对此感到惋惜,而是拍手称快,甚至称这是法国侵略圆明园一百多年后的报应。

        曾经,在 1860 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不仅将圆明园洗劫一空,更是放火烧了三天三夜。从此,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宏伟的皇家园林消失在历史之中。圆明园被焚烧成为中国人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更是世界文明和人类结晶的消逝。

圆明园遗迹


火烧圆明园假想图


       但是,笔者认为,这两次文明之殇并没有可比性:圆明园的消失之战争的牺牲品,是人类为自己野蛮行动需要付出的代价;巴黎圣母院被毁是和平时期消防

安全造成的遗憾,法国总统马克龙坐镇现场指挥,并在推特上感叹:“我们的一部分在燃烧”。在大火面前他认识到人类的渺小,为自己眼睁睁地看着法国的一部分被大火吞噬着而感到无力。我们面对文明的陨落和消逝,不应该带有历史仇恨,而是应该为人类文明感到惋惜。铭记历史不是让我们面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失拍手叫好,而是为了让人们吸取教训,更好地面向未来。

巴黎人民聚在街头,为圣母院而哀悼

        另一点值得深思的是,为何在古城大马士革遭遇轰炸、巴米扬大佛遭毁等类似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关注却远比不上巴黎圣母院大火带来的冲击。这也反映了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所受到的关注和尊重是不一样的。文化遗产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应该受到平等的关注,给予其平等的对待。这是对世界的尊重,也是让不同的世界遗产传承下去的最好方式。

图为巴米扬大佛及被轰炸后的大马士革

         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 :“卡西莫多失去了心爱的姑娘,但他一定会再次回到重建的钟楼。”如今,最原始、最真实的巴黎圣母院只能永远地停留在电影和图片中,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对于文明的陨落,每个人都应该摒弃差异,超越国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眼光和世界胸怀去关怀和敬仰,让不同的文明交相辉映,共依共存。

        希望这一滴巴黎的泪水,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文明之殇还能唤起人类对文明的关注和敬畏。

潮实模联

     笔 者 观 点 仅 代 表 其 个 人 观 点 , 并 不 代 表 本 社 观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