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与艺术:伦敦育婴堂博物馆的历史与当代实践


3月19日下午,英国皇室成员凯特王妃专程秘密拜访了伦敦育婴堂博物馆(The Foundling Museum),并宣布正式成为这间博物馆的皇家赞助人(Royal Patron)。

  

The Foundling Museum © GG Archard 


这引起了不小轰动。因为,加上凯特王妃一年半前的初次拜访,和几个月前英女王的亲自拜访,短短时间内这家小博物馆已经有三次皇室登门造访了。


在此之前,凯特以王妃身份正式赞助的博物馆只有三家: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the V&A),国家肖像画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和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都是英国顶尖殿堂级博物馆,国家级的海量收藏,现象级的建筑,以及爆款级的知名度。


凯特王妃


相比而言,育婴堂博物馆可谓是体态小型,非常小众(连英国本地人知道的都不多)。


那么,这间鲜为人知的博物馆到底有什么故事,竟然让英国皇室对它情有独钟呢?


第一次去这个博物馆,也许会走过错过。因为和一般气派的大型博物馆比起来,它真的太精致(小)了。作为一座乔治时代风格的独栋四层建筑,藏在布朗什维克花园(Brunswick Square)背后,又被几座花园簇拥,是英式花园住宅的样子,怪不得连各种小众博物馆名单上都难以找到它。


不过,它的位置在英国历史上可谓是得天独厚(今天还是)。不仅在伦敦市中心的文化腹地布鲁姆茨伯里区(Bloomsbury,布派文人的发源地,旁边曾住着伍尔芙、狄更斯),还毗邻几所英国顶尖高等学府。离大英博物馆几步之遥,却又完全远离马路和人群的喧嚣。(住在这里应该很爽)



不过,说它深藏不露并不是因为它难找。而是因为育婴堂不仅仅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间专门为儿童设立的福利机构,还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间公共艺术画廊 (比大英博物馆还早)。


它不仅仅是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的灵感来源,更是近300年前英国历史上艺术x音乐x慈善跨界事业的发源地。


第一间专门为儿童设立的福利机构 


育婴堂博物馆的前身是The Foundling Hospital ,由慈善家汤马斯科伦(Thomas Coram)于 1739 年建立的慈善恤孤教育院,距今有280年历史。


Richard Wilson, The Foundling Hospital 1740 

© Coram in the care of the Foundling Museum


热心的馆内人员介绍,Foundling 是一个当代英语中比较少见的词,来源于18世纪英语中对“孤儿”的描写,词根 found。没有用 orphan 或 abandoned children 这样的敏感词,可能是因为 foundling 读起来更像 fondling (“小可爱”),以至于听起来没那么惨。


至于 Hospital 的意思,则更容易造成误解。它并非表示“医院”,而源于英语中 Hospitality 中“照料”、“照顾”的词义。所以,大多目前的翻译将 Foundling Hospital 翻译为育婴堂。


不过育婴堂不是弃儿所。因为育婴堂小孩并非是被丢弃在路边的“弃儿”,而是因种种原因母亲们主动送去给育婴堂抚养的小孩。根据记载,基本没有爸爸送去的,这又是性别史上有趣的一点(也让今日的博物馆特别关心性别话题,做过许多关于女性主题的展览)。


Girls in the London Foundling Hospital Schoolroom 

© The Foundling Museum


每位母亲将孩子留下给育婴堂时,会留下一枚信物(Token),作为以后认领的凭证。育婴堂对每一位收容的儿童都有详细记录,并让他们受教育、当学徒学手艺、并期望他们最终回到社会。(更像当代的寄宿学校)



信物 Token © The Foundling Museum



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的灵感来源


大家都读过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的《Oliver Twist》(《雾都孤儿》),那你们又知不知道,育婴堂正是狄更斯的灵感来源呢?


Introductory Gallery, The Foundling Museum © GG Archard 


创作《雾都孤儿》时,狄更斯一家人住在道蒂街48号(48 Doughty Street),育婴堂正是在同一条街上。更多人不知道的是,狄更斯常常拜访育婴堂,一家人去育婴堂的教堂里做礼拜。


Chapel View of the Foundling Hospital


狄更斯选择失去单亲或双亲的孩子作为小说题材,并在《雾都孤儿》里深刻描写了伦敦地下世界人们面临的贫穷、酗酒、生育问题,正正是育婴堂建立的社会背景。《雾都孤儿》里满怀慈善之心、常常帮助奥利佛的布朗罗先生(Mr. Brownlow),其实真实存在(而且真的叫布朗罗John Brownlow)—— 他就是在育婴堂工作了58年的秘书长。


Receipt for a child received into the Foundling Hospital 30 April 1855 © Coram


布朗罗本人也是一位孤儿,在育婴堂长大、成家,后来他的女儿成为了一位画家(毕竟是在画廊里长大的小孩),画下了许多育婴堂里的故事(在博物馆里有展出)。


第一间公共艺术画廊 


凯特王妃演讲的开头是这样的:“这间博物馆所做的贡献连接并颂扬了我最关心的两件事:儿童,与艺术。(Your work connects and celebrates two subjects that are deeply important to me: children, and art.)”


它是一个完全不需要艺术史专业知识都能看懂的博物馆,不过有一点艺术史知识的话,你會更清楚它对英国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的重要性。


为什么一件恤孤教育院竟然是英国最早的公共画廊呢?


因为,在育婴堂的故事里,艺术家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因为一位名叫威廉·贺加斯的艺术家的缘故。(William Hogarth,人称“英国绘画之父”)


贺加斯作为一位在当时英国极其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开创性地在育婴堂建立了一间开放给公众的画廊:图画馆(Picture Gallery)。(不知道有没有人好奇为什么好多博物馆里都有叫“Picture Gallery”的空间,其实就是 refer to 这个英国第一间公共画廊的名字。)


The Foundling Museum Picture Gallery © GG Archard


通过邀请艺术家朋友们捐赠并公开展示他们的作品来为育婴堂筹款,贺加斯瞬间把育婴堂变成了一间人气画廊。


这间人气画廊向公众收取门票,为育婴堂筹款,而英国历史里艺术支持慈善的历史也正由此开始。(真是跨界的典范)


Picture Gallery里还有一只来自中国的潘趣碗 © GG Archard 


贺加斯可谓是艺术筹款的一把好手,不仅画画好,脑子还非常聪明。


为了替育婴堂筹款,他想了个办法:将自己的名画《向芬池里进军的士兵》(The March of the Guards to Finchley, 1750 )拿出来公开抽奖,以2000票乐透出售,谁抽中谁就能得到此画。


开奖之际,一共售出1833票,于是贺加斯便把剩下的167票全捐给了育婴堂。


William Hogarth, The March of the Guards to Finchley, 1750 © The Foundling Museum, Photograph by Dan Weill


结果呢,当然是育婴堂赢了这个大乐透,贺加斯把乐透收到的钱,一并连着画赠给了育婴堂。不仅如此,贺加斯还在画廊里召开的 年度艺术晚宴,定期与艺术家同僚们商量艺术界里比较重要的事(比如吃饭、喝酒,应该是正经的)。这些定期聚会,直接后来孕育了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的建成。


看到这里,你觉得它是一间历史博物馆。但当知道育婴堂博物馆的当代艺术家合作名单之后,明眼人大概能看出來它不仅仅是一间普普通通的历史博物馆。它跟当代艺术的链接非常紧密,合作艺术家包括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翠西·艾敏(Tracy Emin)、罗恩·阿拉德(Ron Arad RA)等,每一位艺术家都通过艺术创作回应这间博物馆的故事。


《哈雷路亚大合唱》在这名声大噪


其实,育婴堂还是第一个让 艺术 x 音乐 x 慈善 产生联系的机构。


这得益于育婴堂创立者托马斯科伦是一个广交益友的善人,不仅和艺术家威廉贺加斯(William Hogarth,人称“英国绘画之父”)是好朋友,还和一位音乐家也是好朋友。


George Frideric Handel by Balthasar Denner 


这个人就是被贝多芬敬仰为“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的乔治·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学钢琴的人大概都弹过亨德尔练习曲,对音乐不感冒的人,也听过“世界名曲”《哈雷路亚大合唱》。作为义气十足的好朋友,亨德尔鼎立支持育婴堂的建立和运营。不过,一名音乐家要怎么支持育婴堂呢?育婴堂里有个教堂,于是教堂便成为了亨德尔最好的演奏厅。


The Interior of the Foundling Chapel


他不仅向教堂捐赠了一台管风琴,还每年在育婴堂的教堂里举办慈善演奏会,为育婴堂筹款。(如今时髦的慈善音乐会,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成为一种艺术筹款方式!)


亨德尔赠予育音堂的管风琴所用的键盘 1768 © The Foundling Museum


他的旷世之作《弥赛亚》正是在第一次育婴堂的教堂演奏后名声大噪,甚至获得英王乔治一世的器重,并赏他每年两万英镑津贴,鼓励他继续创作。


亨德尔演唱会的门票长这样(以前的演唱会门票真好看)© The Foundling Museum


为了腾出更多空间让更多人参加,门票上写着“绅士们,请务必取下你们的佩剑,女士们,也请你们简装出席。”(The Gentlemen are desired to come without swords and the Ladies without hoops.)他对育婴堂满怀感情,也正是因为他的支持,在那个教育资源无比贫乏的时代下,育婴堂的小孩们甚至都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


Christmas Carols at the Foundling Hospital, 1891, by William Hatherell. © The Foundling Museum


Foundling Girls in the Chapel, print by George Every in 1877, painting by Sophia Anderson, purchased by the Foundling Hospital in 1931. © The Foundling Museum


对特殊需求儿童的关注


亨德尔晚年双目失明,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育婴堂特别关注那些“与众不同”的小孩。博物馆曾经做过一个小展览,专门关于那些育婴堂收留过的残障儿童。展览的名字叫“So That They May Be Useful to Themselves” (希望他们有益于自己),摘自于一句育婴堂历史记录里委员会们对残障儿童的寄望。意思是,即便社会舆论都觉得这些儿童“对社会无益”,那么希望他们至少对自己有益吧。


整个展览只字不提 “disability”(残疾),而是有意识地用 “special need” 一词减少埋在语言里对这一群人的潜在歧视。育婴堂从未想过放弃这些身体或智力上异于常人的儿童,甚至发展了一套今日看来都先进的教育方式。


育婴堂的学徒制度令儿童们可以有选择地习得技能(现在看来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不适合做学徒的儿童,育婴堂也收留他们一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