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普眼中的世界》

《盖普眼中的世界》这书很厚,封面封底是一张图片折叠而成,一团黑色的无脑纠缠着的线团出现在中国人蛮喜欢的大红底色上,就在这一团乱线上,是黄色胶带纸上的书名,书名下就是盖普的名言之一:“我不知道人生究竟是什么,但我就是想要更好的人生!”

 


好吧,我得承认,初看封面,这本书并未能引起太大好感。引起我注意的是它的陈列方式:那天,首图没有把它放入外国文学的书架们,而是单独出现在陈列架上,整本书占据了一个书格。

 

偶遇《盖普眼中的世界》时,我手提的布袋中已经有了六本书,要知道,能在30分钟内连续选到有感觉的六本小说,在我近年来的借书史上真是个低概率事件。所以当我心满意足地走出那堆大书架时,我是想马上离开的,唯恐再花时间浏览下去不但一无所获,反而浪费了今天的好运气。

 

但是,当一本封面平平的书被放置在这样的位置,透过它我仿佛看到了书的编辑带着矜持的小样儿扫视着往来的读者,因为手中有宝,而格外不肯纡尊降贵地招揽任何人。然后,我就发现自己已经拿起了这本书。封底村上春树的书评并不如《纽约时报》说得好:“欧文讲故事的才情如此卓绝,他写的故事看似通俗甚至没有结局,却写活了我们整个时代!”

 

而真正打动我心的,是《华盛顿邮报》:“至今尚在人世的作家中,几乎没有一个比得上欧文。”

 

我用一天多的时间读完了这本606页的小说。阅读过程中几次停下,感慨得想发朋友圈,但都被这本书拉了回去。而读完后,这本偶然相逢的书,战胜了其他六本,成为本次借书单的状元。虽然,我还没有读另外那六本。

 

作者欧文,甚至被誉为“狄更斯再世”。对此,我稍有不同意见。毕竟,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是不会有这样想法的。当欧文浅白的文字从盖普的妈妈珍妮说起,你听着絮絮叨叨的盖普讲着,突然,一个个炸弹在你毫无防备之处炸开,然而,你也并不会认为这书与《双城记》会有任何相似之处。做为一个有道德的荐书者,我是不能剧透任何情节的。在读书之前,你只要知道,只要你读了这本书,你就不得不认同《纽约时报》的书评,欧文讲故事的才情真是卓绝,这评论真是毫不夸张!

 

这本书,它时不时还在我脑海里盘旋,阅读引起的思考,一波波旖旎漫散,书中的情节,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让虚拟的一切都那么真实,留下厚重和充实。这时,你才能理解为何欧文被称为“狄更斯再世”。他的书,真的会改变读者对现实社会的认知。

 

这本书,有太多的优点、太多的精妙绝伦的情节。作者把作家身份安排给盖普,仅仅是对盖普写作过程的描述,我相信也会给喜爱写作的读者以启迪,这是一个近距离观察作家写作的机会,欧文把自己的写作过程毫无痕迹地加入作品的同时,顺便指导了一下读者如何开始写作。

 

而在这过程中,欧文还给你讲了很多故事,每一个都那么独特却又紧紧相连,这书的结构紧凑,却又插入了盖普的几部小说内容,还顺便勾画了女权主义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一所名校历时近百年的变迁,两个家族的兴衰。书里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是某一段的主角,如果你在阅读中觉得欧文好像忘了交代谁,那真不用急,他总会在某个完全意料不到的地方还给你,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欧文把他放到这,是为了这!

 

当你跟书里的海伦一样,为明明能看到的“灰蛤蟆”所焦虑,为盖普一家的生活叹息时,“你明知道会有事发生,你就想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怎么发生。”你就这么一页页读下来,因为欧文写的“太真,生活中的人和事就是这样发生的。”

 

当你感叹于盖普一家的命运,你可能会想到,其实这都是欧文的错,是他,用卓绝的才情,安排了这一切。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当小说临近结尾,欧文让盖普回到史第林,生活就像童年一样再次充满阳光,还是傍晚四五点钟的阳光,可以为一切镀上完美金色的阳光,然后,那只“灰蛤蟆”再次出现~

……
……
……

作者之于小说,就是高于一切的的上帝。

 

他用文字,让你悲喜。

 

他用文字,让人继续,感受活着。

 

 

好一本《盖普眼中的世界》,


好一个约翰·欧文John Irving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