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颜宁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前,她接受女报采访时说:平衡事业家庭不是女性专有问题,而是两性问题


北京时间4月30日,美国科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 公布新入选的院士名单,共有100名美国本土科学家以及25名外籍科学家入选。



其中,中国疾控中心主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副主任高福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洛克菲勒大学教授、HHMI研究员Jue Chen(陈觉,音译)与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锁志刚(Zhigang Suo)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当选的院士名单中,约40%女性学者,创下了历年之最。


四名华人学者为新晋院士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高福。


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英文名:George Fu Gao,“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1983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1986 年北京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4 年英国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 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2004年任英国牛津大学讲师、博士生导师、 研究组长。2004-200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2011年4月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2017年7月起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福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病原微生物跨种间传播机制与分子免疫学,主要从事T细胞识别、流感病毒等囊膜病毒侵入的分子机制、禽流感等动物源性病原跨种间传播的机制研究等。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


颜宁,结构生物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回国担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成为清华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2017年,颜宁离开待了10年的清华大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



美国科学院院士Jue Chen。


Jue Chen(陈觉),结构生物学家,洛克菲勒大学WILLIAM E。 FORD讲席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Jue Chen于1993年在俄亥俄大学获得化学本科学位,1998年在哈佛大学取得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哈佛大学以及贝勒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入职普度大学,在普度大学相继担任助理教授(2002-2007),副教授(2007-2011)、教授(2011-2014)。在此期间,她还入选HHMI研究员(2008-)。2014年加盟洛克菲勒大学。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膜中转运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美国科学院院士锁志刚。


锁志刚(Suo Zhigang),美国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1985年锁志刚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力学系,之后赴美留学。1989 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即任教于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1997 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03-2006 任哈佛大学Gordon McKay 讲席教授,2006年起任哈佛大学Allen E。 and Marilyn M。 Puckett 讲席教授。2002年受聘西安交大“长江学者” 讲座教授。 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应用力学执行委员会委员,美国理论与应用力学学会理事。与高华健、卢天健、黄永刚一同被称作华人固体力学界“两健两刚”。


美国国家科学院官网上的搜索结果显示,迄今为止,已有30名中国籍学者(含已故)入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这其中包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


2018年,在“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期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教授颜宁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时说:平衡事业家庭不是女性专有问题,而是两性问题。



具体内容如下:


“而当我的研究成果是世界上第一个做出来,那种感觉就会让你觉得挺踏实的,然后挺有成就感。”


“别看我在微博上表现得很轻松,但背后熬夜工作、做不出来东西时的焦虑,这是别人没办法真正感知的。”


“做科研就是一山望着一山高,你到另一个山头发现,前面又有更高的山峰要攀。”


“我心目中没有科学家的样子,科学家本来就不是定型的。”


“科学就是一个浅显易懂的世界,对于性别,我个人认为是没有任何偏向性的。”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期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教授颜宁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的采访,就性别、学术、生活、成就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当科学家让我觉得挺有成就感


2018年6月底到9月初,短短70天内颜宁团队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连发3篇论文,人们再次对这个年轻的团队刮目相看。


谈到多年来支撑自己坚持科研的动力,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想让自己与众不同,而当我的研究成果是世界上第一个做出来,那种感觉就会让你觉得挺踏实的,然后挺有成就感。”


了解颜宁的人都知道她还是个“微博控”“科普达人”,51万“粉丝”、4000多条微博;她兴趣极广,八卦新闻、电视剧、网络小说,都能滔滔不绝地聊起来;她穿着打扮时尚、谈吐幽默风趣。


曾有人因此觉得颜宁不像“科学家”,对此颜宁不以为然,她对记者说:“我心目中没有科学家的样子,科学家本来就不是定型的。我周围有自组乐队的科学家;有沉迷天文摄影的生物学家;有整天紧张的科学家;有很放松的科学家;有长得比艺术家还像艺术家的科学家;有不修边幅的;也有非常时尚可以做模特的……我觉得大家对科学家不应该有一个刻板认识。”


的确,为了攻克葡萄糖转运蛋白晶体结构问题,颜宁可以连续工作48个小时而不觉疲惫。攻关期间,从上午开始,除去用餐,她能一直连续工作到次日凌晨五六点,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眯一会儿又爬起来继续工作。“别看我在微博上表现得很轻松,但背后熬夜工作、做不出来东西时的焦虑,这是别人没办法真正感知的。”


尽管如此,颜宁说自己仍然很享受当下的状态。


科学的世界对性别没有偏见


在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举办的“分子,让生命更精确”分论坛,颜宁是为数不多的受邀演讲嘉宾,她流利的英语,清晰的逻辑阐述,令到场的中外参会者折服。


“科学就是一个浅显易懂的世界,它其实没有任何门槛,只要你在本科接受了足够的训练,到了研究生阶段,或者到了后面这个研究阶段,它对于性别,我个人认为是没有任何偏向性的。”


让颜宁记忆深刻的是那次去瑞典参加“瑞典结构生物学全国会议”,会议邀请了全世界的知名科学家做主题报告,令颜宁没有想到的是所有的报告人里面竟然有一半是女性。她同时了解到,瑞典的科学家中,有一半是女性,而美国科学院的华裔院士中,女性的比例是要高于男性的。


其实在中国,虽然大学里独立领导实验室的女性科学家的比例尚需提高,但并未影响屠呦呦成为中国科学届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所有这些,坚定了她的信念,在不同的场合,她一直在鼓励女性从事科研工作。她鼓励女孩子遵从内心,勇敢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女性无论是选择在职场工作还是在家全职,都应该出自本人真实的意愿。而不是屈从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她说:“当科学家的好处在于自由,可以自主安排工作和休闲时间,很多人宁愿放弃高薪收入的工作,为的是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研究。”“做科研就是一山望着一山高,你到另一个山头发现,前面又有更高的山峰要攀。”


当记者问起做科研的终极理想是什么?颜宁的回答是:“我想每一位生物学家的终极理想可能都是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为女科学家勇于发声


在一次学院面试博士生的现场,一名男同事问一名应试的女生,“你现在到了一定年龄,将来怎样平衡家庭和科研?”颜宁当即表示:“这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问题。你们为何从来不问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在科研领域,颜宁可以面对一个个难题仍然游刃有余,而却会因为来自性别的困惑而深感不安。


颜宁的学生中,有个女孩成绩优秀,是个难得的科研人才,遗憾的是这个女孩是因为担心今后找不到工作,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选择了一个并不一定合适自己的工作提前就业。


颜宁说:“当我慢慢意识到许多女孩子,特别是我自己的学生,并不是没有实力,只是因为社会家庭的共识,因为在某一阶段或主动或被动地必须做选择题,而脱离了她们本来挺有天赋的科研世界,我真的挺痛心。”


她强调:“其实我个人没有感觉到因为性别受到任何歧视。但我认为现实中有很多对女性的要求是不公平的,比如说女性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这本不是女性专有的问题,而是两性问题。

时至今日,不少女性在考虑是否要走科学这条路之前,首先要闯过性别关。在追求事业成功的道路上仍面临这样那样的阻力和障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面向2030年》指出,当前科研领域仍以男性为主,女性只占全球科研人员总数的28.4%。她们在获取科研经费或在争取研究机构内重要职位时往往处于劣势。


“无论在大学录取时,还是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女孩子和男孩子们没有任何区别,大家都是玩命做实验,然后该发好文章发好文章,但是到最后,为什么成为教授的女孩子反而很少呢?”对此颜宁感到痛心疾首,于是她开始参与到支持青年女科学家的各种活动中。


从2015年起,她开始在多个公开场合为女性科学家发声,担任微信公众号“赛先生”的主编,呼吁关注“女科学家去哪儿了”的话题,推介优秀女科学家的科研工作。


也是从2015年开始,颜宁在清华大学发起并主持“女科学家论坛”,邀请国内外优秀的女科学家参加讨论,借此呼吁更多人关注女性科研工作者群体面临的与性别有关的问题和挑战。


就在出席“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期间,她如约回到清华大学主持了每年一度的“女科学家论坛”。论坛每次一个话题,迄今为止已就包括“女科研工作者应如何平衡事业发展和家庭生活”“如何舒缓科研工作中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应对生育对事业的冲击”以及当今社会热议的“剩女”“女博士是第三类人”“女孩子如何建立自信心”等话题展开讨论。


颜宁对记者表示:“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有些规定,甚至是文化、大众的期许,对女性的要求是不公平的,所以我觉得重要的是大家能够真正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并且试图一起去解决它。”


干得出色

活得精彩

为中国科学家们点赞!


欢迎转发点在看

转载请联系授权




大家都在看

“五一”的重大意义,习总书记这样说


女报社论: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今天,致敬最美的你!



来源/综合自“知识分子”微信公号、中国妇女报(记者 彭芸)

编辑/肖婷

美编/李凌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