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情感,让巴黎圣母院被长久铭记


被称为“巴黎心脏”的巴黎圣母院,翻修施工期间燃起的大火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巴黎人为它心痛、祈祷,中国网友则用白居易的诗“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感慨美好事物的脆弱一面。

  

在这个不幸的消息瞬间传遍世界后,也有一些令人安慰的信息传出:除了尖塔烧毁、修建于1220年前后珍贵的木质屋顶化为灰烬之外,放置于修缮部位的16座石像因为提前搬走而免遭火海吞噬;受石头砌成的圆形拱顶保护,教堂主体结构以及大部分艺术品得以幸存,而玫瑰玻璃窗被毁掉的部分,后期也可以修缮复原……总而言之,只要有足够的资金与时间,巴黎圣母院依然会辉煌如前,虽然维修所需资金量很大,但相信法国人会像呵护“心脏”那样,尽最大可能还原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大火,除了引发人们对古建筑保护的新一轮理性讨论外,也让大家开始感性地思考时间、历史与美好事物之间的关系。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爱在日落黄昏时》这部电影的一段对话被频繁提起:“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围绕这句台词所讲述的故事片段是,德军在撤出巴黎后,被命令按下爆破按钮的士兵惊叹于巴黎圣母院的瑰丽,没能忍心下手。纳粹都没有破坏掉的巴黎圣母院,却被一场本该排除的大火所伤,难怪有人发出这样的叹息:战争毁不掉的美好,却会被日常琐碎毁掉。

  

巴黎圣母院大火令人痛惜,在于那些被毁、被污损的文物与艺术品,也在于短时间内没法近距离走近它、欣赏它,更在于它激发了隐藏在人们内心的那种无常之感。命运经常会动用它的无形之手,强行制造一种距离,来提醒或刺激人们,保持警醒、挣脱平庸,时常思考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人类历史上的诸多文化瑰宝,有的毁灭于战争,有的毁灭于无知,这两者可以避免或阻止,但当它们毁灭于时间时,却令人无可奈何。人类所能做到的,只是尽可能地延长这些文化遗产的艺术生命,尽可能最大限度把它们留在我们的生活与记忆当中。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伟大,除了物理层面的建筑与艺术层面的收藏之外,更重要的地方在于,它承载了一代代人的文化与情感。巴黎圣母院并非注定如此辉煌、令人向往与瞩目,如果没有维克多·雨果的小说,以及后来诸多文艺作品对它的刻画,包括每年数不胜数前往参观的人们,恐怕它早已在过去的某个历史时期倒塌,荡然无存。法国大革命时期对巴黎圣母院的掠夺与破坏,远超这场大火,正是依靠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力量,才促使法国人动用建筑大师、艺术工匠,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将其复原。在保持其原始风貌的同时,也让它的魅力值达到顶峰。

  

日本著名的金阁寺(又名鹿苑寺),1950年被寺内一名学僧放火点燃,国宝金阁(舍利殿)被完全烧毁,诸多石像、木像、佛教经书被焚毁,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金阁寺》即根据这一事件创作。两年之后,日本人根据图纸、照片、古文书等资料,对金阁寺进行原址重建,现在游客所看到的,完全是重建后的金阁寺,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甚至觉得它比原貌更加漂亮。正是因为新建的金阁寺,对历史文化有完整的继承,有文学与情感的滋养和庇护,如今仍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

  

大火之后,有网友整理了出现在电影里的巴黎圣母院,包括《巴黎圣母院》《午夜巴黎》《穿普拉达的女王》《美女与野兽》《天使爱美丽》《范海辛》《苦月亮》等……网友提起这些电影,无疑是在情感层面对巴黎圣母院进行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修复”,这种修复或能减缓大火带来的心痛感,是强化记忆的一种方式。

  

被记得的才是有价值的,如果被遗忘,一切也就失去了意义。正是不愿意遗忘,世间所存的一切艺术品才有了熠熠生辉的光环。相信有一天,被这次大火烙上灰色印痕的巴黎圣母院,会再一次修复伤痕,依然傲立巴黎,被人们围观赞叹。


编辑:刘   昶

编审:肖   燕

签发:况顺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