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墨尔本移民难了,但其它一些地方却简单了很多

不是所有公众号都叫~q~澳大利亚~q~

▲权威资讯门户 关注即送福利▲

▲客观 实时 独到 严谨 深刻

▲由 Australia Inc. 倡办


—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平台观点—




1、


3月20日,澳洲总理莫里森宣布了重大的移民政策变化。


2015年开始,澳洲每年给出的移民配额为19万人,


而今年,莫里森和内阁批准了削减计划,


从19万下降至16万,直接削减了3万名额,总配额一下子下降了15%。


和加拿大欢迎移民的政策不同——3年百万移民计划(100万人将移民加拿大


澳洲政府确确实实是在收紧移民通道了。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国家之一了。


其人口增长快速,其主要驱动力就是海外移民。


目前澳大利亚人口增长率为1.6%,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其增长速度是美国或英国的两倍多,


其中,中国移民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移民已经超越新西兰,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移民群体,仅次于英国。


据澳媒SBS报道,普通话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二大语言,仅次于英语。


全澳有2.5%的人在家里用普通话交流。


数量激增的不仅仅是中国移民,另一个快速增长的移民群体是来自印度的移民,从2011年的337,120人增长到2017年的537,780人。


其次是菲律宾(265,800人)、越南(250,490人)、意大利(191,510人)和南非(185,390人)


这次削减移民数量,对想申请移民澳洲的中国来说,并不算个好消息。


不过,虽然总体配额削减,但实际上因为历年额度都用不完,


其实,实际数量上并没有骤减。



2、


和总体移民配额削减,相对应的消息是——


偏远地区(非大都会地区)签证的数量大幅扩大到2.3万个,以方便当地获得更多技术移民。


(图片来自新西兰生活网)


另,留学生如果去偏远地区就读可获额外一年的学后工作签证,且有机会拿到1.5万澳元奖学金,且偏远区域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额外多获得一年的工作签证,即3年工作签证。


总体名额虽然下降了,但部分地区的名额增加了。


关于这件事是好是坏,就见仁见智了。


坏的一面,当然是要去悉尼、墨尔本这样的城市,更难了。


移民澳洲,大部分人肯定都是向往大城市跑,


数据显示,去年11.2万的技术移民中,有87%都定居悉尼或者墨尔本。


未来,这两个城市移民肯定是越来越难了。


好的一面,去澳洲偏远一点的城市,移民的机会变大了。


虽然去不成悉尼、墨尔本,但相对有更大的机会移民澳洲。


就看个人选择如何了。


这个澳洲版的上山下乡,澳洲版的西部大开发,要靠移民来完成。


澳洲版本的“上山下乡”,在去年年末的时候就已经有消息了。(移民悉尼墨尔本,难难难难难+


“为了缓解大城市的拥挤,


政府正在考虑移民进入澳大利亚后5年内不得定居悉尼和墨尔本。(2018年10月)”


而此次新政,相对明确了偏远地区移民的一些规定——


为了吸引新移民去偏远地区定居,联盟党政府将推出两种专为偏远地区设计的签证,


要求他们(移民)必须在偏远地区工作和居住3年才有资格申请永久居留权。


此外,


雇主担保的偏远地区签证和偏远地区技术工作签证将获得优先审批权,并且可以涵盖更多种类的工作。



3、


关于配额中提到的偏远地区(非大都会地区),主要有哪些地方呢?


按照内政部网站在2018年10月9日公布的内容,除了堪培拉所在的首都领地之外,各州都有“偏远地区”。


虽然说是“偏远地区”,但也并不是什么荒漠村庄,


实际上是“Regional Australia or a low-population growth metropolitan area”,


其实也都是有不错经济条件的地方,


如果悉尼墨尔本难申请,一些不错的“偏远地区”也是不错的选择。


偏远地区一览:


A、南澳大利亚州全境都属于偏远地区


包括首府城市阿德莱德在内的南澳全境都属于偏远地区。


阿德莱德是澳大利亚第四大城市以及世界第五宜居城市。


B、塔斯马尼亚州


全境都属于偏远地区


C、新南威尔士州


悉尼所在的州,也是澳洲经济最发达的州。


这个州,除了悉尼、纽卡斯尔、中央海岸和伍伦贡之外的地区都属于偏远地区。


D、维多利亚州


维多利亚州除了墨尔本之外基本都属于偏远地区。


E、昆士兰州


昆士兰占澳大利亚国土面积近1/4,除了布里斯班和黄金海岸之外的地区均属于偏远地区。


F、北领地


全区都属于偏远地区。

偏远地区 澳大利亚 澳洲 移民 移民澳洲 签证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