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C】美国洛杉矶亨廷顿公园印象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个大型公园,叫亨廷顿公园,全称为亨廷顿植物园、图书馆及艺术馆,占地84公顷。亨利·爱德华·亨廷顿(1850年—1927年)在美国西部开发的时代浪潮中,年仅21岁就协助其叔父修建西部铁路,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60岁退休后,兴趣和精力转向收藏珍版图书、名人手稿和艺术品,并出巨资建设这个巨大的花园及图书馆、艺术馆,作为自己的私家园林和住宅。亨廷顿夫妇于1919年签署了一份契约,把他们的庄园及收藏转给一个非营利的教育托管会,由此创建了亨廷顿图书馆、艺术馆和植物园综合体,1928年对外开放。亨廷顿公园是集园林、图书馆、艺术馆于一身的公园,如今已成为一处著名旅游景观。

 

一是园林。亨廷顿公园的园林设计浓缩了世界上很多花园设计理念,是园林设计的典范之作。园林有按国别和地区分类的,如中国花园、英国花园、日本花园、澳洲花园、南美花园、南欧花园等;有按植物种类分类的,如玫瑰园、棕榈园、山茶花园、药草园、百合花园等;有按气候地貌特征分类的,如热带花园、沙漠花园等;有按人物分类的,如莎士比亚花园等。据说,这里种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4000多种植物。

 

比如,在莎士比亚花园,充满了莎士比亚的浪漫主义色彩,所种植的植物有莎士比亚作品中提到的植物花卉,有《哈姆雷特》中的紫罗兰、茴香、柳树等,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石榴树,有《仲夏夜之梦》中的紫罗兰和百里香,有《冬天的故事》中的水仙花,有《爱的徒劳》中的雏菊等等。再比如,在沙漠花园,有2000多种多肉植物,有各种各样的仙人掌、仙人球,大的有几米高,小的贴地而长,高矮相错、花开艳丽,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流芳园中的太湖石景


亨廷顿生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园林设计情有独钟,非常希望在其私家花园中建造中国式的园林花园,可惜直到1927年他去世,中国花园仍在计划蓝图之中,但他给中国园预留了绝佳的位置。1999年,亨廷顿图书馆的董事潘纳克先生在遗嘱中指定捐出1000万美元,用于建造中国花园,后又得到纽约安泰保险公司的50万美元捐款,中国花园才开始建造,2008年面向大众开放。这座中国园林名为流芳园,取自曹植《洛神赋》中的诗句“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意为满园飘香。流芳园整体设计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分为九园十八景,以湖、池、廊、桥、亭、塔、茶室、石舫等为景点,以松、竹、柳、桃、荷、桂、梅、茶花等林木展现四季不同景色。小桥流水,九曲回旋;亭台楼阁,古色古香;奇山怪石,趣味横生。漫步其间,可以说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园中的主要建筑材料都是从中国江南运来,据说仅太湖石就达850吨重。该园林由来自中国苏州的工匠打造,建筑工艺显现出苏式风格的精巧细致。园里的很多植物源自中国,为这里独添中国韵味。


 

二是图书馆。亨廷顿图书馆建于1919年。亨廷顿作为富翁,认为“世人生生灭灭,书籍却可永存。要想盛名不朽,集藏一批珍秘善本正是无上的稳妥捷径”。亨廷顿先用130万美元高价买下一批藏书。接着,在大收藏家罗伯特·霍三世收藏的珍贵善本拍卖会上,亨廷顿买入其相当一部分绝世珍本。后来,他又以5万美元拍得一部15世纪的古登堡《圣经》,创下当时古书拍卖新纪录。1904年至1927年间,亨廷顿先后购入120位藏书家的珍贵藏书,成就了他“世间无与伦比之大藏书家”的美誉。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有三所最负盛名的私人图书馆,分别是位于洛杉矶的亨廷顿图书馆、位于华盛顿的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和位于纽约的皮尔庞特·摩根图书馆。这三家图书馆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赫然出现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图书馆,都是由实业家靠积攒起来的巨额财富创建的。这三位实业家分别是铁路大王、石油大王和金融大王,也都是从欧洲购买大量贵重的私人藏书,迅速地提升了图书馆的价值。在这其中,亨廷顿图书馆以其特色收藏居首。

 

亨廷顿图书馆存有关于英美历史及文学的丰富藏书,比如有莎士比亚早期作品,有牛顿写的亲笔信,有大量欧洲科学史文献,有美国第一位总统华盛顿签署的文件,还有加利福尼亚州第一位华裔移民律师洪耀宗及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美国华裔移民的珍贵资料。图书馆藏书的珍贵价值,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作用。

 

在亨廷顿图书馆有一册《永乐大典》,包括两卷:第10270卷《教世子》及10271卷《文王世子篇》,主要讲述了皇室家族应该怎样教育皇子,其中大量引用了《礼记》等12部文献,包括4部现已完全失传的文献。《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一部中国集大成的旷世大典,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集了历史上截至当时的中国图书七八千种,全书共11095册、22937卷(包含目录、凡例60卷),约3.7亿字,由2000多名学者在1403年至1408年间编成。但《永乐大典》正本在明朝嘉靖年后不知去向。录于嘉靖年间的副本在清末毁于战火,目前仅存400余册、800余卷及部分零叶存世,散落在世界各处,总数不及原书的4%。中国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永乐大典》224册(其中62册现暂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存世的《永乐大典》一半以上。亨廷顿图书馆的这一册《永乐大典》由到中国的美国传教士于1900年带到美国,并传给子女,他的女儿在1968年将其赠给亨廷顿图书馆。

 

三是艺术馆。艺术馆是由亨廷顿生前居住的豪宅改建,原居室内的摆设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艺术馆收藏着大量的珍贵艺术品,有18世纪至19世纪英、法等欧洲国家的著名油画、雕塑、瓷器、银器、家具等艺术品。比如,艺术馆中有一幅世界著名画作——托马斯·庚斯博罗的《蓝衣少年》,这是一幅1770年的画作。庚斯博罗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肖像画家和风景画家。他的作品强调光和奔放的笔触,加之精致的色彩,使他成为皇家宠爱的画家。他的风景画为后世风景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影响了几代风景画家。1770年,庚斯博罗得知另一个英国肖像画家雷诺兹在讲课时,告诫学生蓝色作为冷色调最好不要在画中做主色调。他很不同意雷诺兹的这个观点,于是便请一位自己的好友、五金器具富商的儿子,穿上蓝色的服装作为模特,创作了一幅以蓝色为主调的《蓝衣少年》。画中的少年身着一件距离当时约140年的古装服饰,其新颖别致的蓝色绸缎,变幻多样的蓝色衣纹,与黄灰、蓝灰、绿灰、红灰的背景形成了奇妙的和谐对比。这幅画作一举成功,引起轰动。1921年,亨廷顿以时价72.88万美元购得《蓝衣少年》,这使英国公众十分失望。画作离开英国前,专门在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短暂地展览了一段时间,当时有9万多人来此一睹此画真容,也是与此画告别。再比如,艺术馆中,与《蓝衣少年》齐名的画作是《Pinkie》,这是另一个18世纪英国著名肖像画家托马斯·劳伦斯的作品。这幅画画于1794年。画中人物Pinkie真名叫莎拉,Pinkie是她的爱称。Pinkie也是英国著名诗人勃朗宁夫人(1806年—1861年)的姑姑。这是Pinkie11岁时的肖像,第二年即12岁时她便早逝。画中的Pinkie站在山顶上,目光向前,抬起手整理着散落的帽子丝带,裙带被风吹动起来。Pinkie也是粉红色的意思。




正由于受这一蓝一红两幅画的影响,以至于欧美的父母此后多喜欢把自己的小孩打扮成画中蓝色男孩或粉红色女孩的模样。




作者:未酉寅

来源:中国文化报(ID:zgwhbs)


编辑:苏缓

审核:郭雯





如需转载文章,请务必注明出处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TCCofficial公众号


声明:所推送的文章,除无法确认的情况外,

均已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方式

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共同协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