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影讯】4月29号 最佳影片 | 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感动全国人民的催泪之作。

电影《何以为家》剧照


娜丁·拉巴基的《何以为家》于去年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该片展现了生活在黎巴嫩底层社会的12岁男孩赞恩的艰难人生。影片中坚强、勇敢、善良、有责任感的小赞恩令不少观众为之动容。在去年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时,这部影片引起了影迷们的极大兴趣,不但门票早早就一售而空,在影院举行的剧组见面会上,观众更是提问踊跃,气氛十分热烈。

 

此前,《何以为家》在法国、北美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多地公映时就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今年,该片在陆续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和2019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之后,确定将在中国公映。这也让更多的中国观众将在大银幕上,观看到这部被称为“眼泪收割机”的黎巴嫩电影佳作。


电影《何以为家》剧照


1974年出生的娜丁·拉巴基,其实身兼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身份。23岁时,她导演了自己的毕业电影作品《巴斯特大街11号》,次年,这部短片在巴黎阿拉伯文化中心举办的两年一届的阿拉伯电影节上荣获了“最佳短片”奖。此后,拉巴基的影视生涯便如同“开了挂”,仅拍摄了3部电影故事长片,却部部蜚声国际。


导演娜丁·拉巴基

 

2007年,拉巴基的处女作《焦糖》来到戛纳,影片以贝鲁特的一家发廊为背景,展现了5位女性的不同生活境遇,细腻描绘了阿拉伯妇女所面对的种种禁忌,该片进入当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并获得“金摄影机”奖提名;4年后,她的第二部电影长片作品《吾等何处去》入围了当年的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影片的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拉巴基借用这个看似荒诞可笑的故事,揭示了战争为阿拉伯人民所留下的创伤。

 

在年仅34岁的时候,拉巴基就荣获了法国文化交流部授予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2018年,她的第三部作品《何以为家》在拿到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之后,又获得第12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2019年,她将担任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主席。拉巴基所执导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在包括戛纳电影节、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开罗国际电影节等全球各地的众多电影节中屡获大奖。


电影《焦糖》海报


对于这部电影,导演娜丁·拉巴基想说的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给孩子们创造环境,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剧情所需要的情感,而产生自然而然地反应。小孩是特别无辜的生命,希望大家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

 

4月13日的公益观影活动和大师班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合作举办。活动之后,拉巴基导演还将与上海电影学院的师生及到场影迷分享她的电影故事。


电影《何以为家》剧照


-  《 何 以 为 家 》 -
导演:娜丁•拉巴基

《何以为家》预告片


Zain在法庭上如是说

影片讲述了一个12岁男孩Zain的童年经历,他状告父母生下了他,而他却没有任何身份证明的他如何“合法的”生存于世上。

 


影片开头是破败不堪的居民楼,尘土飞扬的窄巷子里,一群男孩子举着用破木棍和废弃塑料瓶拼凑成的“枪”追逐嬉戏打闹。



这里是黎巴嫩的贫困区——迦百农,也是难民们的聚集地。迦百农原为圣经中的一处地名,阿拉伯语意为“混乱”,是圣经中耶稣显现神迹的地方,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人们不知悔改,最后沦为一片废墟。


Capernaum


在法院上,瘦瘦小小的Zain站在原告席,垂着眼眸,一头卷发,怎么看都还只是个小孩子。法官问他多大年纪,他用下巴指了指被告席上的父母:“问他们好了。”



法官:“那你今天为什么站在这里呢?”

Zain:“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故事就此展开。


Zain的父母生了很多孩子,没有正式的工作并且生活穷困,唯一体面的家具是一张快要磨烂的脏兮兮的沙发。对Zain来讲,这个“家”更像是一个“血汗工厂”,一切的目的都是——生存。


zain 父母 电影 电影节 阿拉伯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