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关系 - 有美味儿什麽都没关系


Au Coin Du Monde Keren Ann - Je.t~q~adore Keren ann


“民以食为天”。解决温饱后,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食物的色香味、用餐场所和伙伴、食物赋予的身份认同和相关的风俗文化。即便登上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顶端,被满足的食色性仍能带来最原始的愉悦感。


全世界的美食不胜枚举,中华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大江南北饮食上的差异让我们的餐桌格外有料。从小到大,我经历过物质贫乏的改革开放初期,成年后体验了不少网红小厨、路边摊、精致餐厅、旅游打卡地……味蕾有多满足,内心就曾多纠结。“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体重不负嘴”。请原谅我的粗鄙,篡改了仓央嘉措的诗。体重和懊悔总是此长彼更长。


这些年,吃进去不知多少卡路里和地沟油,心安理得地蹭了家里N多年粮食,也慢慢成为自己小家的厨娘。慢慢从追求味觉、嗅觉和视觉的满足,开始关注食物和人之间的情感联结。


食物总能让人联想到家和童年。一直忘不了小时候妈妈包的饺子。每次调完饺子馅儿,她都会让我闻闻那混合着韭菜、生鸡蛋、香油和酱油的味道。再家常不过的食材,刺激着我青春期发育着的身体。忍不住咽下口水,舔舔生饺子馅儿,然后被老妈训斥一声,下次照舔不误。成年后,老妈常年在外地,每当想念家的味道的时候,我就在外面买饺子吃,一遍一遍,不嫌腻。有些比老妈做得好多了,可我还是怀念当年那个味儿。


试着自己调饺子馅儿,可怎麽也调不出那个味儿。试啊试,终于有一天,味道好像接近了。那一霎那的感觉,很像《料理厨神》里的一个片段。美食评论家柯博先生品尝了老鼠小米做的料理,忽然时光倒流回到童年。一个温暖的夏日午后,饥肠辘辘的他跑到厨房,看到妈妈正在为自己准备好吃的。那个电光火石般穿越的瞬间,大抵如此吧。



还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天,各家各户储备大白菜和葱,往空玻璃瓶里装西红柿。物质的相对缺乏,让年夜饭变成孩子们一年一次的盛宴:彩色虾片,凉菜拼盘,色香味俱全的热菜,还有吃不完的干果……


当然,儿时的年夜饭也不都是愉快的回忆。春晚时间,老爸老妈还在厨房吭哧吭哧做蛋饺。棉签沾上油,涂在圆形的汤勺上,把汤勺置于火上,然后倒一层蛋液,放上馅儿,对折,就是一个蛋饺。接下来几天,蛋饺就像富态乏味的正室,堂而皇之地占据着每顿正餐,食之无味,弃之不宜。而北方饺子,更像憨实的大媳妇儿,貌不惊人,怀着大胖小子,又皮实又温暖。我从小就不爱吃蛋饺,那南方的玩意儿,哪儿有饺子好吃啊。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来自河北的老妈做的面食,和来自上海的老爸自己调制的色拉油、做的蛋饺和罗宋汤……所有这些记忆,构成了我对南北方人最初的印象:对精致生活的眼不见心不烦和对粗鄙生活挖空心思地改良。


上大学后,下了晚自习总是饿得慌,我经常去食堂点蛋炒饭和软炸里脊。后来发展成窗口的大姐一看见我就默契下单,我还因而得了个“软炸里脊小姐”的绰号。那初次离家的不安和想念,交织着挣脱了高考阴影的窃喜,化作没完没了的食欲和直线飙升的体重。


后来有了自己的家庭。在那远去的岁月里,也曾在快下班时收到温暖的电邮,打开一看,今日菜谱。厨房里有红红火火过日子的迹象,默契分工,谈天说地,挑肥拣瘦,阴晴圆缺。然后把一个个好日子坏日子吃掉,冲进马桶。


有了小朋友后与老人同住,每晚对着那平实的一蔬一饭,来不及说出的感谢消失在小孩儿的咿咿呀呀和琐碎的日子里。总能想起人性中美好的部分,无关留恋。有一次吃晚饭,我随口提到可能要被裁员了,孩子奶奶从厨房里出来,一边把我爱吃的韭菜虾仁馅饼放到我盘子里,一边说:甭管以后,家里永远有饭。


无法形容那一刻,那个身影的高大与温柔。每个人经营和捍卫自己生活的方式不同,有人凭抽象能力,有人靠一把锅铲,若被感恩,就没白费。那些被食物串联起来的日子,永远是我生命里的一部分。轻如鸿毛也罢,弥足珍贵也罢,最终,在时间的长廊下,散去。


后来,又回到了一个人的状态。黑暗料理女神开始尝试做各种家常菜和点心,进步飞速。下班后尽量自己做饭,不点外卖。一个个平凡的晚间为自己准备饭食,周末和小朋友一起做点心,让家变得更像家。厨房里没有诗情画意,倒是升起质朴的劳动号角。


厨房里怎麽会没有诗情画意,如果爱生活、爱自己、爱我所爱?








希望女儿长大后,也能想念我做的菜,就像柯博先生多年后如惊鸿过境般重温妈妈的味道那样。


也希望她可以去到更远更多的地方,品尝不同地域的美食,体验不同族群的文化。然后风尘仆仆地回家对我说:妈,我想吃……


多伦多的圣劳伦斯市场历史悠久,曾被美国《国家地理》评选为全世界最好的市场。


巴厘岛随处可见的水果摊和香料美食。


尝过正宗巴西烤肉,谁还想做仙




春天的婺源,迷失在散发着肉香的街头巷尾和晾晒蔬菜的寻常人家。



未来的日子,我想我会尝试更多菜谱,办更多场家宴,招呼狐朋狗友来家里吃饭搓麻。让女儿从小就懂得待客之道,码长城、递茶水;我则发挥自己的专长,比如在厨房抖个勺、在麻桌上点个炮。



唧唧歪歪地把食物和零碎的日子串了起来。那些经历的岁月,去过的地方,遭遇的人,和对未来的期许。


还有一些与食物相关的人和事,不时提醒着我,远处风景里,有人在微笑,有人在哭泣。



把法式料理介绍给广大美国家庭主妇的名厨Julia Child,放弃攻读人类学博士转行做厨师的庄祖宜,和她们相关的书籍和视频,我时不时会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感受她们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成就梦想一丝不苟的努力。世间的风景有千万种,在此间风景里,我看到了精致、精进。特别是庄祖宜的文集和微博,人类学专业的底子让她不仅专注于烹饪本身,还把田野调查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用于对美食文化和受众人群的研究上。这些年她有很多跨界的尝试很成功,非常欣赏她。


病中看庄祖宜的书,似乎能缓解精神焦虑和身体不适。


彼间,回到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底端,全球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饱受冲突和饥饿的困扰,每年约有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营养不良和相关疾病。而讽刺的是,全球食物在被消费前就有1/3被浪费掉了。在中国,每年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还有食品安全、饮食健康、动物伦理等问题……我们的时代,食物即便可以带来温饱之外的欢愉,却始终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是大非。


在与心爱的人大快朵颐南法生蚝时,一群非洲难民可能正在排队领取粮食援助;在沉醉于深海鱼的美味和营养时,殊不知身体摄取了多少微塑料和重金属;在挤破脑袋把孩子送到心仪的好学校,不知道哪天爆出个食品发霉的丑闻……


世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也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不管你在金字塔的哪一层,请记得偶尔抬头看一看别处,珍惜盘中的食物和与你分享的人,然后,把饭扫扫光。


Let~q~s cook & love


我相信,有美味,很多事情都没关系的;我更相信,有善意和行动,改变将会发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