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之多伦多学派


地点:上海大学延长校区

主讲人:2018级广电艺研究生 倪晓琪

书目:《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版)

1

学者简介

1、哈罗德·英尼斯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和经济史学家, 是加拿大传播学派的开山人物。他的理论代表作《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既是西方传播学的经典之作, 同时也体现着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麦克卢汉在其为《帝国与传播》所作的序言中宣称“英尼斯展示的是文明兴衰的运行机制”,并且谦称自己的成名作《谷登堡星汉璀璨》“是英尼斯观点的注脚”。2000年《澳大利亚国际传媒》春季特刊号“重温麦克卢汉”中有文章指出:“要认识麦克卢汉 ,有一个问题至关重要 ,那就是要了解走在他前面英尼斯。英尼斯确定了媒介的属性: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社会组织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某种情况下,英尼斯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此他对媒介进化的危险性始终保持着警惕。在他眼中,维持平衡比强调进步更加重要,他的终极意图在于有意识地完成秩序的重建。

2、马歇尔·麦克卢汉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他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他关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2

《传播的偏向》 英尼斯

1. 英尼斯被推崇的原因

      首先,英尼斯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和理论中承载的历史真实性基础。英尼斯的传播观源自其对历史中传播现象及人类传播行为的历史的考察。

     第二,英尼斯对媒介——一种技术制品——的格外关注。他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极大影响了传播的社会效果。在某一社会中,成为支配性媒介样式的传播技术为该社会里人类的传播行为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而也就深刻地影响了与传播相关的社会文化机构的运行。最终,连其他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格局都要受到传播技术的支配。

       第三,英尼斯思想遗产中最为人们广泛应用的一点,就是他关于知识垄断的阐述。

从本质上说,媒介是人类心灵和外界事物交互作用的场所,是为观念的生活世界提供给养的技术资源。当某些媒介或知识产品在社会传播环境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寡头垄断机制就会发挥作用,阻滞竞争者的出现,竭力强化并维护上述媒介或知识体的特权地位,从而最终支撑着垄断媒介与技术加诸社会及政治文化领域的效成。要避免知识垄断才能避免文明的危机。

知识垄断所带来的最危险的后果是心灵的贫瘠和意识形态的骤变。

 

2、文明分期

       他按照媒介对文明进行扫描和分期。他认为文明有这样的特质:文化在时间上延续并在空间上延展。一切文化都要反映出自己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影响。它们的覆盖面有多大?在时间上延续了多久?文化在时间上的局限,盖源于它不能调动一个民族的思想资源,至少这是原因之一;盖源于它不能把思想资源用来避免停滞不前和厌烦情绪。厌烦和停滞的历史还没有人写。

       他按照传播媒介的形态和性质对世界文明作了这样的分期:(1)苏美尔文明(2)埃及的文明(3)希腊一罗马的文明(4)中世纪时期的文明(5)中国纸笔时期的文明(6)印刷术初期的文明(7)启蒙时期的文明(8)机器印刷时期的文明(9)电影时期的文明(10)广播时期的文明

 

3、传播的偏向

     英尼斯区分人类的文明活动和传播行为因倚重的媒介的不同,而出现“时间的偏向”和“空间的偏向”。前者如象形文字、汉字、羊皮纸、书籍等,笨重而耐久,倚重视觉和口头传统的结合,有利于宗教的传承和帝国的持久稳定;后者如拼音文字、机械印刷的拼音文字、莎草纸、电报、广播等,轻便但难以保存,倚重听觉和书面传统的结合,有利于帝国的扩张,但常常难以持久稳定。

       主导媒介的时间偏向表现在它对文化和制度产生的影响。倚重时间媒介的文明固守传统,强调连续性,突出社会的黏合力,紧守神圣的信仰和道德传统。相反,所谓空间偏向的文明是:强调地域扩张,强调中心对边缘的控制,世俗制度发达,宗教体制薄弱,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社区生活逐渐瓦解甚至衰亡,个人主义盛行。伊尼斯研究人类历史的几十种文明,其实是要寻找克服西方文明危机的救世良方。

     媒介的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使文化变得“独裁”或“民主”。文化“独裁”时代的民众虽然未掌握文字这种工具,但却接受了精英文化的布道,也就是思想者作为了“英雄人物”来带领普通信徒走向“世界理性”;在文化“民主”时期,大部分的民众可通过学校来获得一定的知识水平,由于人数众多,原本由教会赋予学校的思想启蒙逐渐让位于了功利培养,知识的普及呈现出了流水作业的性质。

 

       英尼斯极端认同希腊人“万事勿过”的理念。他认为西方文明之症结所在,即“专门化”,他批评道:对专门化过度关注,使我们无法理解那些关心平衡与比例的文明,妨碍我们理解这些文明。工业主义意味着把时间切分成精确的段落,以满足工程师和会计师的需要。如果不能逃避工业主义对时间的要求,我们评价空间局限的能力就会削弱。

 

4.媒介对社会的影响

    他揭示了“传播的重要性”,亦即人类文明“深受传播行为的影响,且传播方式的变迁必然带来重要的后果” 媒介的形态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广播电台使西方文明史进入一个新阶段,它倚重的是集中化,它需要关注的是连续性。喇叭和广播的使用促成了希特勒的上台。在利用民族主义方面,口语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它可以诉诸更多的人,是一个更加有效的工具。文盲状况不再是严重的障碍。

       纸在中国的大量供应,使佛教徒能够大规模发展雕版印刷。中国的文字给行政管理提供了基础,它强调的是按照空间来组织帝国,不足以满足时间的要求,因此中国总是暴露出改朝换代的问题。

3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


1、媒介即讯息

      任何媒介及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媒介即信息”意图引导人们关注这样的命题:使用一种媒介时, 它对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 比个人用这个媒介具体做什么更加重要。当人们开始打电话、听广播、看电视的时候, 世界发生了变化, 这个变化并不是由他们所听、所看的内容引起的。

       媒介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内容”如何以最佳方式实现传播。尤其重要的是,媒介编码与释码的行为塑造了媒介使用者的感觉系统。总而言之,麦克卢汉坚信任何人造物——无论是否被界定为传播媒介——的盛行都会将人类的思考、行为与交流规范为某种特定的类型,从而也就向整个文化传递了“讯息”。  例:铁路

       该理论强调每一个时期内占据统治地位的媒介技术对于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约束作用,从而也就形塑了我们的人格与社会系统。例如,印刷术的线性特征导致了随意的思维方式、冷酷的个人主义以及诸如流水线一般的社会架构。

 

       代表性的批评意见主要有:认为麦克卢汉绕开了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对资本主义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视而不见;认为麦克卢汉过分强调媒介技术,忽略了作为传播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在大众传播时代,内容控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麦克卢汉完全忽略了传播的内容层面。

       事实上,“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一种极端化的、夸张的表述,目的就是希望在当时的理论界引发大家对媒介本身的重视,对于媒介的内容,他并没有完全抹杀它的价值。在《花花公子》杂志的访谈中,麦克卢汉说:“我强调媒介是讯息,而不说内容是讯息,这不是说,内容没有扮演角色———那只是说,它扮演的是配角。”

       鱼钩与鱼饵:观众而言,内容的重要性就好比鱼钩上的鱼饵。鱼饵对鱼是重要的,是要让鱼感兴趣的,但鱼钩的真正效果在钩子,而不在鱼饵。鱼钩和鱼饵的效果是分离的。内容有效果,但鱼钩总有它自己的作用。


2、媒介是人的延伸

       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它们对人及其环境都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样的延伸是器官、感官或曰功能的强化和放大。麦克卢汉认为所有的媒介, 从音标到计算机, 都是人体感觉的延伸。传播技术通过改变人的感觉(听觉、视觉、触觉等), 创造一种新的环境, 通过改变个体继而改变社会。延伸程度越高,人对这种延伸效果就越浑然不觉。这是因为“自我截除”机制发挥了作用,媒介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被消声了。   

       媒介的一个固有功能是使人的意识麻木,麦克卢汉把这个独特的现象称作“麻木性自恋”。新媒介就在没有感知和判断的状态下诱发出无所不在的新环境,悄悄改变着人类和社会。麦克卢汉将这个改变比喻为大手术,他说:“我们用新媒介和新技术使自己放大和延伸。这些新媒介新技术构成了社会机体的集体大手术”,“用新技术给社会动手术时,受影响最大的部分不是手术切口。手术的冲击区和切口区是麻木的,被改变的是整个的机体”。麦克卢汉指出这一点,目的就是呼吁人们重视媒介的性质,学会有意识地调整各种个人的和社会的因素去适应新的延伸。

 

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印刷术“鼓励人的直线思维,鼓励人们以方便印刷书页视觉形态的方式去安排知觉”,这样的机械媒介是分裂切割、线性思维、偏重视觉、强调专门化的。与机械媒介不同,电子媒介是非线性的、重复的、非连续的、直觉性的,它与中枢神经系统一样,把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再不是分割肢解、残缺不全的人。所以电子时代的人不再是只重逻辑思维和线性思维的人了,而是感知整合的人、具有整体思维的人,是“信息采集人”。


3、“冷”媒介与“热”媒介

       划分标准:对媒介如何延伸了人的感觉作出清晰度的划分  例:广播是“热”媒介,因为广播对听觉的延伸是具有高清晰度的。

     低清晰度的媒介即“冷”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要求人深刻参与、深度卷入。因为它们的清晰度低,所以它们为受众填补其中缺失的、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留下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能动性。反之,“热”媒介(印刷品、广播、电影),由于它们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所以受众被剥夺了深刻参与的机会,被剥夺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

 

4、媒介作为其他媒介的内容

       当人们使用一种新媒介时,往往将某种旧传播模式照搬为新媒介的内容。例:最早的电影拍摄的大多是杂耍表演或戏剧——对舞台艺术的照搬。这个观点暗含着:文化甚少充分发现新媒介的潜能,而时常将新媒介视为旧传播形式的延伸加以使用。

 

5、后视镜

       人们倾向于穿越当下、直接进入未来,再通过后视镜往回看。亦即,新媒介及相关现象往往是在旧框架中被人们接纳的。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虚构的整体世界里;于其中,行动与反应往往同时进行,而我们却总是按照前电子时代的陈旧时空观念思考问题。尽管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透过过去的滤镜来观察当下,但艺术家却有能力更加清晰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6、地球村

       麦克卢汉看来,“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交通工具的发达曾经使地球上的原有“村落”都市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被迫中断,由直接的、口语化的交往变成了非直接的、文字化的交往。而电子媒介又实施着反都市化,即“重新村落化”,消解城市的集权,使人的交往方式重新回到个人对个人的交往。“城市不复存在,惟有作为吸引游客的文化幽灵。任何公路边的小饭店加上它的电视、报纸和杂志,都可以和纽约巴黎一样,具有天下在此的国际性。”麦克卢汉觉得这个时候时间和空间的区别变得多余。这种新兴的感知模式将人类带入了一种极其融洽的环境之中,消除了地域的界限和文化的差异,把人类大家庭结为一体,开创一种新的和谐与和平。旧的价值体系已经崩溃,新的体系正在建立,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即将产生。事实上,这种地球村已经产生。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是全球化理论的萌芽,对后来研究全球化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媒影谈

2019

谈媒论影,坐而论道

教学相长,不亦乐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