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原汁原味的多伦多1988 (下)

鼓励原创,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小兔乐高



今天早上的消息,省长Wynne和大多地区的市长们开会,表示安省有足够多的可开发土地,2006年制定的发展计划里,真正用来建新屋的才只有20%。“我们的地还多着哩”,省长同时表示要加快审批流程,解决Supply的问题。其实审批只是一方面,Developer和Builder们本身也没意愿大干快上,把地囤好了一小块一小块往出卖不好吗。所以多伦多所谓的供需矛盾(至少在现在)其实是个伪命题,我在以前的分析里从来不提这个因素。 


BOC行长昨天也指出多伦多房地产市场投机气氛浓重,但指望央行加息近期没有可能。三级政府正在商量怎么采取措施冷却当前火热的市场,我看话里话外的意思对可负担性房屋支持力度不小,但对投机者能出什么重招还看不出来,不管是空屋税,歪果仁税,提高资本增值税(这个可能性比较小),还是什么其它调控措施(比如把bidding war改成auction),我们拭目以待。


好,继续 带你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原汁原味的多伦多1988 (上),讲述那年的故事。仍然的,蓝色字体为我的简评。



房价的上升螺旋从70年代初开始,逐渐把人们分化为了两个阶层:那些15年前就以两三万的价格买到房子的人,和那些80年代才入场的house-poor。(1980年多伦多房屋均价七万多)而在70年代之前,房子的价格经历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稳定期。 


Clayton Hurlburt今年85岁,他是多伦多房地产市场的活化石。他的家族公司从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在多伦多盖房子了。20年代末,Hurlburt接手了父亲的建筑生意,“1912年,父亲在多伦多东边卖了一些半独立房子,价格不贵,只要3300块。”Hurlburt说。到了1930年代初,他在多伦多北边盖的Bungalow和半独立房子已经要5500块,而两层楼的house就得6000到8000块了。当大萧条来临的时候,土地和房子的价格也随之崩溃,并一直维持低位到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后,Hurlburt在多伦多的leaside盖了好几排小的Bungalow,新房子只要5600块就能买到,比30多年前的价格只贵了不到1倍。而且这还是建立在增加的人工和其他成本上。 


但是当加拿大的经济开始大发展的时候,故事就不一样了。1953年,Hurlburt盖的Bungalow已经卖到了1万4千块,而在他1965年退休的时候,一个两层的独立屋已经要2多万了。 


60年代中期,多伦多的大型建筑相继开工,新的市政厅在1965年投入使用,然后是1967年的TD Centre,城市的第一个现代化的摩天大楼。“那些大楼绝对是里程碑”,William Dimma说,他是Royal LePage的副总裁,“以旧有的制造业为基础的城市正在逐渐转变为一个金融和商业中心,市中心的建设忽然进行的如火如荼。” 


房子的价格和其它一切东西一起大涨价,从1965到1968,3年功夫上升了40%,达到了3万的均价。但在那个年代最引人注目的因素是“婴儿潮“,在70年代初,当第一批婴儿潮的年轻人进入他们的成家置业阶段,房屋市场的需求呈火箭式的上升。在1973-1975的火热市场里,房屋价格又上升了75%,在一段时间的回调后又再次缓步上行,直到70年代末。。(盛世房子,乱世黄金。经历了一战,大萧条和二战,30多年房子几乎没什么增值。但一旦有了和平稳定的环境,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意的扩张,房子就步入快车道了。) 


当房屋价格的涨幅远远超过通货膨胀的速度,人们关于房子的基本观念也在改变。10年前,当你卖掉房子的时候,你可能不会期望房子有什么增值,房子没掉价就谢天谢地了。“人们把房子当做自己的家,他们把房子买来,和自己的家人住在这里,并有一天把mortgage付清”,Irwin Steinberg说,他是一名多伦多的地产律师,“房价基本是不动的,人们也不会担心被市场price out” 


而今,在沉寂了10年后,情况发生了改变。每一波房价的螺旋式上升,都让买家蜂拥入场,以免追不上愈来愈高的房价。而且大房子也越来越受欢迎,“流行的趋势是小换大,升级现有的住房,你的收入增加了,也会负担起一个更大的房贷”,Steinberg说,“房子已经成为了一个商品,这也就是市场上聚集了那么多的投资者和投机者的缘故。” (最高领导说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可惜30年前的歪果仁不听。) 


拥有一个房子现在已经成为了中产阶级的投资方式。因为多年来通货膨胀的速度高于工资增长的速度,工薪族感觉拥有一个房子才会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升值的房子成为了大多数人退休时的主要资金来源,而且还是免税的。(事实确实如此,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更高级的操作手法是从已经升值的房屋中借出钱来再投资,去买别的更多的房子。(成也杠杆,败也杠杆)一个有争议的说法是上升的螺旋总有一天会终止,因为总有一天,首次购房者会凑不够首付,升级者会无法负担一个更大的房贷,这时市场就会真正转向。(不得不说这个分析还是靠谱的,但谁也不知道“无法负担”这根皮筋什么时候拉断)但这个情况貌似还没有发生,买家不断的往大调整自己的负担能力,“在多伦多,每个家庭平均需要支付35%的税前收入给房贷”,Frank Clayton说,他是Clayton Research Associates的老板,也是一名地产经济学家,“而在加拿大的其他城市,这个比例只有18%到23%” 


传统的借贷机构显然还没有跟上形势,如果你的房屋的月付+地税+取暖费超过家庭税前收入30%的话,去找他们贷款他们对你是不屑一顾的。“过去4个月我已经拒了十几个申请了,因为房价上涨的幅度明显高于他们存首付的速度”,一名TD银行的贷款专员说。 (有时候,没跟上形势有没跟上形势的好处:1923年以来加拿大只有两起bank failures,在美国这个数字是17000+) 


所以,如果你无法快速凑够首付的时候,市场上还有很多的mortgage brokers,他们会帮你找到一个足够富有创造力的方法(呵呵)把首付减至只需付10%或更少。你的选择有:second mortgage, vendor-take-back mortgage, high-ratio mortgage, 私人借款,或者高利贷。“很多年轻家庭的房贷支出已经达到了他们税前收入的40%到50%”,Steinberg说,“还有更高的到60%,他们知道他们应该多攒一段时间钱,但是他们又担心永远也没办法搭上车。” 


为了应付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把房子的一部分改装出租似乎已经成了普遍现象。虽然有很多bylaw禁止出租地下室,现在也没人在意了,市政府也知道大家不容易。对很多多伦多人来说,他们的北美梦里关于房子的那部分已经褪色了,租房是更现实的选择。而那些想买房的人,也只能考虑买个小房子先。(Yesterday once more) 


住在更小的房子里已经成为趋势。15年前,多伦多还根本没有condo,当condo刚刚推出市场的时候,除了特别想拥有住所的人,甚至都没人知道。很多condo的builder都在赔钱,因为一直到70年代末,他们的condo都没能卖完。但现在,首次购房者如果想住在离城市近点的地方的话,condo和townhouse已经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了。 


对于收入比较低的人士,如果他们想找一个独立屋,那么只能到城市半径50公里内找一个16万左右的基本款了。城市的规划越来越拥挤,在街上停车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很多房子只有30到35尺宽,但面积却是1200尺起,即便这个面积是包括了车库面积,这尺寸和50/60年代盖的Bungalow也都差不多大小了。因为lot小了,房子不得不盖成两层,里面的布局也更加拥挤。如果你想住的又便宜又宽敞,那就往100公里或更远的地方搬吧,比如Kitchener和Peterborough,在那儿你可以买到12.5万的房子。如果你又想便宜又想离城市近,过去几十年还能有这种好事儿,现在就别想了。 


多伦多builder行业协会(THBA)最近召开了一次会议,与会的100多名专家聚在一起,讨论多伦多可负担房屋短缺的问题。他们预计,用最佳的空间方案,最有效率的技术,还可以在Metro Toronto的边界以内盖10万个这样的房子:670尺的单卧室无车库Bungalow。而当下,一个1910尺的三卧室双层house的成本是12.3万。“如果人们想买便宜房子,那么他们的期望值必须降低”,Gord Thompson说,他是THBA的总裁。“60/70年代那种好日子过去了,现在的房子已经不可能像那时规划的那么宽敞了。”THBA最近在和一个developer谈判,看看能不能盖一个250个这种小房子的示范村。 


在城市规划方面,把地划得越来越小,房子盖得越来越小,和盖更多的condo和townhouse,这种压力正变得越来越大。(土地是稀缺资源,地块划得越来越小,住得越高越挤,这个趋势从来没有改变)去年(1987年)5月,安省政府发布了新的法规,要求市政府在新开发的项目中提供更多的可负担性住房数量,而开发商们也一直在游说政府改变规划,允许建造更多的多层房屋,和把更多的工业用地改为民用。 


当然,市场上总会存在跌派的声音,他们声称多伦多的泡沫已经到了破裂边缘。他们预期房价在90年代初会大幅下跌,因为安省的支柱产业,汽车行业,那时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他们描绘的更远的图景是这样的:当婴儿潮一代老去,他们自己对房子的需求将不再存在,也没有足够多的孩子来继承房产,不但安省,整个大陆的房地产市场都将会崩溃。(房价泡沫是破了,但并不是汽车工业衰退导致的,所谓远景图现在看来更是错的离谱) 


这些孤独的声音在房市上涨的喧嚣声中显得微不足道。对于每天拥挤在上下班道路上的通勤市民,所谓的远景描绘鸡毛用都没有。他们知道城市在扩展,经济在发展,现在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租房住,如果房价下跌,这些人会毫不犹豫的入场的。(汗,难道不是现在大多数人的想法么)所以,房价是永远不会跌的。人口统计和经济周期已经证明了唱空者是在鬼扯,在多伦多拥有房子是最安全的最可靠的投资。对比一下多伦多和其他大城市的房价吧: 


多伦多:28万(2000尺全砖3卧1浴独立屋,20x94的lot) 

哈利法克斯:32万 (3284尺3室3浴独立屋) 

英国伦敦:32.5万(750尺地下室两房公寓) 

美国纽约:32.5万(750尺2室2浴老公寓楼) 

法国蒙彼利埃:30万(1950尺双车库5室3浴,大花园,游泳池,15分钟到海边) 


多伦多的房价还得大涨!(你能说前人没有眼光么?我们现在能分析到的能想到的前人都分析到了想到了。论点,论据和结论都没有错。) 


1954年夏天,我的父母在他们25岁的时候成为了Don Mills社区的第一批入住者。那时他们带着哥哥,还有尚在襁褓的我,从一个downtown的公寓搬到了距多伦多东北16公里远的Berkinshaw Crescent。现在这里已经算多伦多的mid-town了,不过那时还是一派乡村风光,他们那时买的Bungalow只是一个毛坯房,1200尺,3个卧室,1个浴室,1个厨房,1个客厅,1个饭厅和1个没完成的地下室,还有1个车棚。他们为此支付了13500元。我们家的门前没有人行道,水从一个渠里流过,Bell好几个月也没把我们的电话装好。但是我们的lot还算挺大,55尺宽,120尺长,屋后还有一条小溪。我爸爸每天开车到downtown上班,妈妈在家招呼孩子和花园,这就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典型的梦想生活。


除了父亲母亲在屋前种的长青灌木逐年长大以外,35年来这个房子没有任何变化,也没有经历过任何大修。1959年,我5岁的时候,他们把它卖掉了,卖价是16500。这个房子最近一次的成交记录是在1974年,卖价是58000。现在(1988年)它的市值已经有28万了。Homelife的地产经纪Les Holst介绍说,这片社区的房子如果装修好再卖,可以卖到33万到37万。高涨的房价已经改变了社区的人口结构。(2016年11月,Berkinshaw街上的最新成交价是140万) 



当我的父母在这里买房子的时候,平均房价是家庭平均年收入的3到4倍。今天(1988年),家庭平均年收入达到了45000,可是房价已经是家庭平均年收入的6到7倍了。这还没有考虑更高的个人税率和更高的房贷利息,和需要准备更多的首付。 


如果现在要在Don Mills这个社区安家,年轻夫妇已经买不起了,除非他们属于富有的,家庭年收入10万+的阶层,成群的孩子在街上玩闹的情景已经消失了。 


“好几年前就没有很多小孩子了”,一个住在我父母以前的房子里的人说,“这条街上很多人不是快退休了就是已经退休了,社区相当安静。”他是一个省府的公务员,因为买不起房子,一家三口一直租住在这里。 


(全文完)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泡沫在来年(1989)破灭了。 


我们事后诸葛亮的简单分析一下,跌派的远景图被事实证明完全不靠谱,婴儿潮一代在退休的时候完全没有抛售房屋的打算,因为市场足够好,积累的财富足够多,反而使得他们成了最不着急卖房子的人;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大量的新移民,这些人落地生根之后成为了市场的主力,推动着市场一波波上涨。所以,只要不发生全世界面积的战争和饥荒,对于多伦多这么一个曾经的猪肉镇,未来的黄金宝地,看跌是完全没有前途的。 


另外一方面,我们似乎也没有任何理由嘲笑涨派,今天市场上看涨的所有观点,30年前就被他们都论述过了,历史也证明了这些理论是经得住考验的。但是,非常多的涨派仍然被市场的波动吃的渣渣都不剩。为什么呢,就是拿着正确的观点,把杠杆放的太高,干了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最后折戟沉沙。 


下篇我会讲三个泡沫破裂以后的真实故事,然后比较一下今天的泡沫和30年前的泡沫,看看我们所处的位置和应当采取的策略。 


谢谢您的时间。


也谢谢您的点赞和留言,读者的反馈,对我来说永远重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