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王家坝闸13孔闸门缓缓打开,浑黄的淮水如脱缰之马翻滚着涌入闸外的濛洼蓄洪区,很快吞没了绿油油的庄稼和低矮的树木。7月20日8时许,根据国家防总指令,通向濛洼蓄洪区的进洪闸开启,这是13年后,淮河王家坝再次开闸。
地处淮河上下游交汇处的王家坝闸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是淮河蒙洼蓄洪区的主要控制工程,自1953年建成后,历史上已经15次开闸。
这一天,整个濛洼蓄洪区的4个乡镇转移了2000多人。
这一天,全网都在感谢王家坝“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为什么选择王家坝?
7月20日,洪水通过王家坝闸涌入濛洼蓄洪区。当日8时32分,王家坝闸开闸泄洪。新华社记者黄博涵 摄
1
老支书传令,48小时内必须搬走。
衣服被褥、锅碗瓢盆、粮食蔬菜、城里早已淘汰的黑白电视,装满了架子车……避洪搬迁刚结束,昔日的家园没入洪水之中。
这是电影《王家坝》里蓄洪时濛洼的片段。
濛洼蓄洪区建成67年来,已有1954、1956、1960、1968、1969、1971、1975、1982、1983、1991、2003、2007年共计12年15次滞蓄洪水,其中1982、1991、2003年曾两度开闸。
平日里,有着“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的王家坝水利风景区气势恢弘,闸外的淮河平静流淌。今年的洪涝灾害,打破了这种宁静。
2020年7月17日,淮河发生今年第一号洪水。
当日22时48分,王家坝水文站水位达到警戒水位27.50米,为2020年首次。此后,淮河水位猛涨,7月18日12时,王家坝站水位涨至27.92米,超过警戒水位0.42米。
7月17日,淮河今年第一号洪水,王家坝段发生超警洪水。图/央视截屏
淮河水利委员会发布洪水黄色预警,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由IV级提升至III级。
转移群众,刻不容缓。
19日深夜至20日破晓,阜南县濛洼蓄洪区内2000余名群众带上简朴的家当,赶着牛羊、鸡鸭,在当地干部的引导下连夜有序转移到庄台、保庄圩等安全地带。
20日早晨6时,淮河王家坝闸以下,临淮岗、正阳关、淮南等多处淮河干流的观测水位超过警戒水位。8时32分,王家坝闸13孔闸门全部开启,洪水涌入濛洼蓄洪区。
距离阜南县城30公里的王家坝闸,沿途许多商家、农家大门被贴上白色封条,昔日热闹的集市已空,路两边的农田淹没在水中,很多地方,只能看到树梢和屋顶。一路上设置重重关卡,防止撤出的民众返回蓄洪区。
7月21日,是华东地区大多数城市出梅的日子。然而,江淮大地依然阴云密布、暴雨连连。开闸30个小时后,21日15时,淮河干流王家坝站水位29.35米,依旧超保证水位0.05米。
第16次开闸,同前15次一样:区内企业停产、公共设施被破坏,部分土地被水冲沙压,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1991年发生特大洪灾,淮河中游的14个行蓄洪区全部启用,濛洼蓄洪区先后两次开闸蓄洪,夏秋两季庄稼全部绝收。
今年85岁的刘克义老人从小就住在淮河岸边,他已经记不起经历了多少次洪水。在老人的印象中,最长的一次蓄洪长达22天,家的四周都是水——辛辛苦苦种的庄稼被淹了,庄台被水围困着,生活也不方便,蔬菜和牙刷牙膏等日用品都是用船送来。
15次开闸蓄洪,给濛洼蓄洪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67年来,他16次看着家园成为泽国。
那么,为什么选择王家坝?
这还要从淮河水患说起。
2
淮河,发源于河南,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古代,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现代,淮河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
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入海,打乱了淮河水系,使淮河逐渐多灾多难。
黄河在1194年至1855年间以淮河的河道为出海口,造成淮河入海故道被黄河淤废,从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被迫从洪泽湖以下的三河汇入长江。
1938年,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西进,下令炸开郑州附近的花园口黄河大堤更是雪上加霜。黄河水汹涌而来,在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和江苏中部地区形成了大面积的黄泛区,从此,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没雨旱灾”。
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的气象条件,也加剧了水患。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毫米,其中6、7、8月是主要降雨时段,3个月累计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江淮梅雨期的长短、雨量的多寡决定了淮河全年的水情,1931、1954年梅雨期长、雨量多,导致淮河全流域性大洪水。
今年6月10日入梅以来,安徽省江淮之间就出现了持续降水,与历史同期相比,淮北地区中北部和江淮之间大部较常年偏多1.5-5.8倍,其他地区较常年偏多1-1.5倍。
我们来看看淮河的特殊地形。淮河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从源头桐柏山至王家坝闸总长360公里,落差达178米;王家坝闸以下至江苏的洪泽湖三河闸为淮河中游全长490公里,落差仅16米;下游长150公里,落差6米。
每年暴雨季节,上游坡陡水急,王家坝闸位于淮河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也是淮河、洪河、白露河三河的交汇处,加上上游地处山区一级支流达27条、二三级支流100多条,一旦洪水下泄,将直冲王家坝闸。而中游坡度突然平缓、狭窄弯曲、下泄不畅,沿淮湖泊、洼地成为洪水滞蓄的场所,特殊的地形极易成涝。
王家坝闸地处豫皖交界处,其以下的淮河中游,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工矿企业,以及京九、京沪铁路等交通大动脉。
王家坝闸成为保护淮河中下游最重要的安全屏障。根据国家防总批准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当王家坝水位达到29.0米,且有继续上涨趋势时,开启王家坝闸启用濛洼蓄洪区蓄洪”。“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先后5次来到王家坝,2010年7月24日,他在王家坝保庄圩提出了著名的“王家坝精神”:
“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就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
3
王家坝精神其实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伊始。
1950年,因黄河夺淮的历史积弊,淮河暴发百年来所未有的大洪水,流域内“不少是全村沉没”,甚至有百姓为避水而攀树上后“被毒蛇咬死者”。
毛主席知道后,不禁“泪流满面”。1951年5月15日,他亲自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周恩来总理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时明确提出“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建设者:“我们今天要做的工作,是大禹以来从未做到的。”
自此,治淮序幕拉开,王家坝水利枢纽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1951年冬,治淮委员会决定在濛洼建立蓄洪库。一场由近十万民工参与的濛洼蓄洪库和淮河大堤工程会战打响了。
当时的治淮工程,是在资金和物资严重缺乏、水文资料不全、技术和施工力量都很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再艰难也抵挡不住濛洼人民的热情。
参加这场会战的老同志回忆这场新中国成立伊始开展的社会主义劳动大竞赛的情况说,民工们看到党和国家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干实事,劳动热情高涨、干劲冲天,当时不论男女劳动力都积极报名参加这场治淮工程。
阜南县朱寨区朱寨乡女青年朱秀英本打算元旦和爱人结婚,两人立下誓言:不把淮河大堤修好决不结婚!在他们的带动下,全乡80%的女青年都积极报名参加治淮。
当时的濛洼地区环境条件恶劣,雨雪交织,寒冷异常,可民工们仍然在挑灯夜战,劳动号子此起彼伏。
治淮老干部回忆:虽然是晴天,那几年经常有寒流南下,北风呼啸,寒风透骨,干部和民工们的脸、手、脚都长冻疮,甚至溃烂,却没有一个人下火线。
当时对蓄洪库大堤工程质量的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
有一则资料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上堤的土一点不能有杂质,干湿度要达标。填土每层不得超过规定的厚度,一定要打碎摊平;每层土都要夯实,打夯一定要举到一定高度,一环套一环,三遍一拭,即夯三遍以后,再加一遍轻轻抚平夯土层表面的小坑。然后插钎试水:用钢钎插个洞,插不进去就用铁锤砸下去,然后把洞注满水,观察渗水的情况,不渗水即为合格,否则必须返工重做。
濛洼蓄洪工程最终于1953年竣工,总面积183平方公里,相应蓄洪量7.5亿立方米。同年,王家坝闸竣工。
濛洼地区50年代的治淮业绩,已经成为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铭记在人民心中。
当年群众口头创作并见诸《安徽日报》与淮委报刊的《淮水谣》,如此描述当时的景象:
淮水长,驴儿摇铃响叮当。背上驮的是干粮,老少妇幼上高岗。
淮水长,百里长堤摆战场,推车是坦克锹是枪,抗洪打胜仗。
淮水长,鱼肥水美好风光,治淮功劳胜大禹,人民福祉长。
4
1954年,就是王家坝闸建成的第二年,淮河发生特大洪水。
安徽省档案馆档案显示:1954年5至7月总降雨量,江淮之间为900-1300毫米,皖西地区1300-2000毫米,皖南部分地区2000-2800毫米,均大于常年同期1-2倍。
阜阳地区连连暴雨,全区平均降雨量达700毫米以上,几乎达到正常年份一年的降雨量,阜南更是高达947.8毫米。
王家坝闸前水位一度达到28.66米,周恩来总理向毛泽东主席请示后下令开闸。这是王家坝闸第一次启用。
开闸后如何缓解水患?
王家坝闸地处淮河上游末端,但它并不是横跨在淮河之上,而是雄踞于与淮河相邻的濛洼蓄洪区入口。蓄洪不是泄洪,而是主动把洪水揽入自己的地界,以减轻其他地区的洪水压力。如果把濛洼蓄洪区比喻为一个大口袋,王家坝闸就是大口袋前端的“拉链”:当淮河形成洪水,水位超过警戒线对淮河干堤形成危害时,就会打开王家坝闸,把洪水引入濛洼蓄洪区进行蓄洪,以减轻淮河大堤压力,确保淮河两岸的安全。
那年,大批农民、工人、人民解放军、学生、干部、船民等,有组织地奔赴抗洪前线。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也同样跳入急流浪涛之中,以身体组成人墙挡浪护堤。
参加防汛的人员有民工108万人、解放军1.24万人、干部3.14万人、医务人员2500人。他们在千里江堤上奋战3个月,最终战胜了水患。
从1953年到2003年,经过50年的运行,王家坝严重老化,存在许多险工险段。特别是2003年淮河特大洪涝灾害期间,设施损坏更为严重。
此时,一座新的“守护者”呼之欲出。2003年汛后的11月2日,随着惊天一爆,王家坝旧闸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化作一团硝烟。
与此同时,王家坝新闸破土动工,该闸全长118米,共13孔,每孔宽8米,设计水位差4.5米,设计流量1344-1626m?/秒。新闸设计为全电脑自动化封闭式机房,最高处达28米,遥看大闸如巨龙横卧蓄洪库上游,有拒水于千里之势。
闸上装有闭路电视,利用现代化的GPS传输视听图像,国家防总可以通过闭路电视直接观察到淮河水位的变化情况。
20万人、18万亩耕地有了新的守护者。2007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7月10日,王家坝开闸分洪,近16万群众住进了100多个庄台和4个保庄圩里,无一人伤亡,淮河中下游安稳无虞。
5
所有的行蓄洪区,都有着相同的使命——保大局。
现代蓄滞洪区的设置基本遵循一个大原则,江河洪水淹没和蓄洪的场所,一般是位于河堤外洪水临时贮存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蓄滞洪区是江河防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重点防洪安全,减轻灾害的有效措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蓄滞洪区内的经济损失自然是越少越好,同时,这也意味着蓄洪区内的经济发展需要维持在低水平。
顾大局,也要顾小家。
一是保障蓄洪区内人民的生命安全。
濛洼蓄洪库区中一个个庄台搭建在高高的土台上。这是1991年大水后,蓄洪区人民为顾全大局,在自己的家园成为行洪通道的情况下,成队成村甚至成乡建制地转移到高地建房的新景观。蓄洪时“人在台上住,水从台下流”。
二是提高蓄洪区内人民的生活质量。
虽然庄台的建设让行蓄洪区人民结束了洪水来了就搬家、洪水撤退就修房颠沛流离的日子,但由于当时多是应急建设,建设标准低,人均土地面积仅有20平方米,门前路、宅间路只有1.0-1.5米宽,基础设施简陋。比如,尽管背靠淮河,但行蓄洪区内群众长期以来没有干净水喝。
如今,濛洼中心水厂已经投入运营,作为全省最大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心水厂建在了曹集镇保庄圩内,覆盖面积达180平方公里,惠及阜南县的曹集、王家坝等濛洼四个乡镇的居民,供水规模每天2万吨,解决了濛洼2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除此之外,污水管网铺到家家户户,实施路面展宽、硬化,建设小广场、游园;在街道栽植适宜的花草树木、安装路灯。基础设施到位了,蓄洪洼地变成了民生高地。
三是带领蓄洪区内人民脱贫致富。
比如地处濛洼蓄洪区最下游的郜台乡,7万亩耕地中1/3是低洼地,种植传统农作物效益不高,但是水、草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水产、水禽养殖和水生作物种植。
“南有福建土楼,北有濛洼庄台”。庄台是淮河流域的独特风貌,每年吸引了很多游客参观,也是当地发展旅游扶贫的一大优势。
愿洪水早日退去,我们携手重建美好家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