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120年祭:下一个戊戌年,我们在哪?(组图)

一、

元朔二年(前127)正月,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令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并将王国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这直接引致了尾大不掉的各诸侯王国的分崩离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正式建立。自此,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和相当治权为特征的封建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长达两千多年、几乎看不到尽头的对专制集权的反复争夺与循环更替。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汉章帝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并一直延续至今。与西方公元纪年的绝无重复不同,干支纪年每60年会重新一个轮回。 

我们这个民族,最鲜明的底色与烙印,在几乎两千年前就已定型,之后只是一轮又一轮的轮回而已。 

这,算不算一种冥冥中的宿命诅咒? 

二、

1898年9月28日下午四时,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烈日高照下的刑场上人山人海。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颇为悲壮黑暗的一个日子,谭嗣同、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等6位维新变法人士在这里被处斩,围观的上万百姓兴奋地向他们身上扔着白菜帮子!这一年是中国的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六君子”。而由他们主导的那场比日本明治维新晚了30年的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image)

(戊戌六君子) 

这场变法的大背景,是中国已经停滞了近千年的社会与羸弱不堪的竞争力。尽管GDP一度达到过全球的三分之一,但清王朝其实在“康乾盛世”最顶峰时就已开始脱离世界发展主流,开始走向衰败的不归路了。除了物质财富产出效率被工业革命后的欧洲越拉越大外,清王朝顶峰时期的18世纪,人类真正的进步是政治制度文明。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的清教徒们在这一年发表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独立宣言,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叫美利坚的新国家诞生。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提出“主权在民”原则。乾隆退位后的第二年(1797年),华盛顿宣布拒绝担任第三任总统,完善了美国的民主政体。 

18世纪,世界文明大潮的主流,是通过立宪制和代议制“实现对统治者和权力的驯化,把他们关到法律的笼子里”。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满清皇帝们积几代人上百年的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民众关进了更严密的专制统治的笼子里。 

史书上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其实只是以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然而对比18世纪世界文明的发展,康乾时代是一个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家天下,也是中国历史上民众权利被剥夺得最干净、意志被压制得最靡弱的时代之一,是一个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其给中华民族精神上造成的永久性创伤,远大于这一时期的成就 

亚当·斯密在巨著《国富论》中是如此刻薄地批评彼时的中国的:

中国长期处在静止状态,其财富在多年前就已达到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最高限度。如果改变和提高他们的法治水平,那么该国的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出很多。” “富人和大资本家很大程度上享有安全,而穷人和小资本家不但不能安全,而且随时都可能被低级别的官僚借口执法而被强加掠夺。” 

这种对平民财产的肆意剥夺,有的时候是一种个别行为,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一种专制集权基础上的政府行为。由于私人财产得不到有效保障,中国成了世界上财产继承与创造都极为低效的国家 

但这其实不是康熙乾隆们的错。于他们而言,不受制约的专制集权,就如同壮年男人面前的春药与后宫,断无主动放弃的可能。 

世纪之交的1799年,华盛顿在大洋波岸去世,他给世人留下了一部三权分立的宪法,以及一个蒸蒸日上的现代国家。同一年,乾隆去世,留给他子孙的,是一个看似庞大,实则羸弱不堪,一推即倒的“泥足巨人”。 

100年后,饱受鸦片战争及甲午海战羞辱的康乾子孙们,推动了那场沽名钓誉式的变法。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并非“根正苗红”的革命者,某种意义上,他甚至属于“既得利益者”。其父谭继洵为晚清重吏,于京城户部任官十六年,后调任甘肃任省按察史,光绪十五年调任湖北巡抚,尝两次兼代湖广总督,为正一品封疆大吏,累官赠光禄大夫。 

但谭嗣同是少数看清了中国千年轮回症结的人,而1895年甲午海战的惨败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则让他开始对这个腐朽没落的专制王朝绝望,所以他要“废君统,倡民主”,指出“数千年来统治者皆大盗也,实为民贼!”,这也是“蒙幸”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参与变法新政后,他的激进主张最终会触痛“专制君权”这个慈禧太后底线的原因,加之维新派荒唐的“围园劫后”计划触怒慈禧,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并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 

事实上,维新派所谓的“激进”主张里,甚至连“君主立宪”都未列入——一旦涉及到最核心的“专制权利”,就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所以这场在史书上“轰轰烈烈”的变法,其实是一场几乎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的帝后权利争斗而已。 

但这丝毫不会黯淡谭嗣同的光芒。他如同一颗划过暗黑夜空的流星,留下一道异常耀眼的轨迹,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在为了自由理想的道路上冲锋陷阵,不畏生死!

作为封疆大吏的儿子,他本来也可以和梁启超那样出逃保命。但为了中国变法自强的大业,谭嗣同选择留了下来,试图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麻木的国人。在刑部狱中他给梁启超的绝笔书中写道:“嗣同不恨先众人而死,而恨后嗣同死者虚生也。啮血书此,告我中国臣民,同兴义举。” 

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这是后人撰于谭嗣同故居上的对联。

只是从1898年9月28日菜市口刑场上万人同嗨的现实,以及那个戊戌年后中国近百年令人唏嘘的诡异走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是否真“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殊未可知。 

三、

一个有趣的设问是:如果120年前的那场变法并未中断,中国能自强吗? 

这个问题,在戊戌变法两年后,慈禧和光绪都问过自己。 

1900年8月14日,假义和团之乱而起兵的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京城完全陷落,一手扼杀了戊戌变法的慈禧仓皇出逃,一路狂奔到西安——这个出逃行为被清政府取了个很唯美的名字:“两宫西狩”。 

1900年8月20日,慈禧假光绪之口,发布帝国的《罪己诏》,皇家文件的豪华文采全不见踪影,像极了一篇小学生因为小错而写给老师的悔过书。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读不行,读之生厌。 

《罪己诏》,把罪过一股脑推到了“爱国者”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涞涿拳匪,焚堂毁路…妖言邪说,煽动愚人…胆敢红巾露刀,充斥都城,焚掠教堂,围攻使馆…天下断无杀人放火之义民,国家岂有倚匪败盟之政体?

(image)

 

(1900年,清政府抓捕的义和团)

“天下断无杀人放火之义民,国家岂有倚匪败盟之政体?”——不知道那些被炮灰了的“爱国者”看到这两句文绉绉的“爱国成贼”的评判,会作何感想?或许利用过后,碾做炮灰,就是他们的宿命?

慈禧假光绪之口发布的《罪己诏》中有一句颇值得玩味的话:“即无拳匪之变,我中国能自强耶?” 

在整篇《罪己诏》中,只有这句反问,像是皇帝自己的话。 

可是,话是问的不错,问题是:问谁呢?整个大清帝国,谁有这个视野和见识,能回答这个问题? 

被史书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其实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他其实只是史学家雕琢出来,用以反衬满清当权者多么眼光狭窄短浅的一尊吉祥物而已。魏源赖以成名,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作《海国图志》是在南京城西清凉山下乌龙潭边,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 

换句话说:世界你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在一个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一批知识分子到发达(欧美)国家亲眼观察并引进先进的思想与制度,至关重要。如果不直接地观察对比,仅仅通过阅读了解,常常是隔靴搔痒,甚至断章取义,走向极端。

与魏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与他同一个时代的福泽谕吉:前者留下了一本夹生熟的书,而后者在游历欧美后,以思想为武器,直接引致了整个日本的现代化。 

客观地说,慈禧是有视野和魄力的。她不反对变法,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 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没有慈禧的支持,戊戌变法根本不可能推行。而百日维新后慈禧扼杀变法,无它,只是因为变法最后在试图拿走她的权杖,完全架空她。 

慈禧一点也不排外,甚至对西洋器具情有独钟。1861年咸丰驾崩,20多岁的慈禧,没有像20多岁的武则天和孝庄那样用陪睡换江山,而是直接发动政变上台。慈禧在夺取大清统治地位之后的前三十多年里,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选择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引进西方科技”的洋务运动。她果断启用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外向进取的汉人,并提升李鸿章为洋务总工程师。洋务运动快速发展了大清的经济:火车铁路,兵工厂,纺织厂,电报局,北洋舰队,机械化露天煤矿,炼铁厂等等行业企业第一次出现在封闭千年的中国。洋务运动只用了短短三十多年时间,就把一个等同于唐汉时期农业经济体的国家,带进了近代经济体的大门——这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实属开天辟地。 

作为全球最大专制集权政体制的最高掌权者,对权势的恋栈,将令慈禧排除任何可能引致统治风险的选项。这是一种无法医治的,骨子里的排外——排斥的不是外人,外面的技术,而是任何一个可能根本上动她权杖的事物,无论是人,还是制度。 

但只靠洋务运动一条腿发展起来的大清,很快就跌倒了。就算大清的历史没有甲午战争的惨败,只发展经济的洋务运动也注定保不住大清。一位学者如是论述:因为西方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是同体制配套使用的结果。大清只引进科技,就像买手机不要充电器,待机时间再长,也会没电的。 span 专制 中国 变法 谭嗣同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