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对比告诉你 为何中国人感觉印度人难打交道?(图)

对于印度的感受,待两周与待两个月,感受会不同;待两个月与待两年,感受会进一步不同。同样待两个月,以一种被呵护得很好的方式进入印度,和自己独闯印度,对印度的感受也会不同。同样是独闯印度,深入社会的内部运作,和在外围观察,体会到的印度也会大相径庭。比如在印待三年以上的中资,通常会感觉那些短期旅游的游记,或者学生学者短期访问的观察,或者那些远程从事印度研究的学者作品,离现实太远。而印度的处处矛盾,也会让人对印度的感受有很多分歧。每一种视角都不多余,也没有什么正确或不正确,所有的观察都在丰富着中国对印度的了解。

以前很多人有种假设,甚至包括我自己,中印两个古老文明,在历史上有那么多的交流,同属于东方文明,中印的民间交流,应该比中美等更容易。我在美国前后生活了近三年,在印度生活了近四年,从我个人的体会看,中印文化的差异,一点不比中美少。对于商界而言,在印度文化中从商,可能要比在美国文化中复杂好多倍。这也是为什么在中资群里,你会经常听到中国商人各种伤痕累累的经历。

我本人来印度是基于好奇,也没有很明确的利益目标,如果说有目标,也是想更好地了解印度。所以,我乐观地认为,负面的或正面的经历,都在帮我了解印度,也就没有明显的受伤害之感受。我对印度社会了解的深度肯定是不够的,但是通过学校这个系统的运转,以及深度接触上到学校管理层这样的印度精英,下到没接受过任何教育的来自本地村庄的家政人员,再加上我对印度宪法治理及运转的研究观察,个人认为,以下三点文化对比,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中国人与印度人打交道的常规性难题。群体文化的概括,本来就是基于类型或规律,落实到每个具体个体会有差异,所以,以下内容不会精准解释每个人的每一次具体经历,但希望可大致可解释大部分人与印度人打交道经历背后的逻辑。

(image)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