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泄密等同叛国?14万中国遗传资源外泄引恐慌(图)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生命的终极拷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今天得到了一份来自生物学的答案。你只需要在网上填写相关资料,支付一定费用后,把自己的唾液样本邮寄到基因检测公司。一个月后,你就得到一份独属的基因检测报告,它会告诉你:祖先来自哪里、属于什么体质、遗传性疾病概率有多大……等等。

这项技术近日通过中国官方通报后,引发质疑。

在中国科技部在其主页公示的一批行政处罚决定书上,包括知名基因测序公司华大基因、跨国药企阿斯利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在内共六家机构上榜。问题相似,均与违规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人类遗传资源有关。 “人类遗传资源”具体是指来自于人体的样本,以及基于样本产生的数据及相关信息,包括器官、细胞、血液、基因序列等,被赖以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和药物研发。

“遗传信息外泄等于叛国”、“国外会研发出针对中国人的基因武器”……在网上,该事件引发网民讨论,偏激言论层出不穷。更多中国人希望知道,自己的隐私——基因真的被保护好了吗?

基因隐私:从少有人知到全民讨论

20世纪末,中国曾发现遗传资源失窃事件,事件源于1996年,美国某大学得到中国多个医学中心的协助,在中国内地获取血液样本和DNA,用于查找疾病基因;1997年,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确认,美国某公司获取了中国某山村哮喘病家族的致病基因,属于人类遗传资源被窃取事件。两起事件直接引发了相关法规出台——1998年6月10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施行《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按照规定,中国政府对重要遗传家系和特定地区遗传资源实行申报登记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或以其他形式对外提供。

(image)

少有中国人知道,个人基因数据是一项极其重要的隐私信息(图源:VCG)

(image)

中国已建有基因数据库,但规模有限,采集标准也需时日规范(图源:新华社)

2015年,中国科技部编制公布《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审批行政许可事项服务指南》,对中国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出口出境行为的审批流程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强化全过程监管与服务。

但问题总比“办法”多。在上述处罚名单中,被视为中国国产新药研发平台“独角兽”企业的药明康德曾未经许可,将5,165份人血清作为犬血浆违规带出境。知情人士称,违规行为源于企业“嫌出境审批太慢,急于快速出境检测”,之所以要将样本送出境,是当时“客户的要求”。

该事件因数量巨大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了中国政府严控遗传资源的导火索。如今,大部分需要申请出口的遗传资源卡在了审批流程上。

但近年来,情况有了新变化。

非法采集的人类遗传资源已由传统人体组织、细胞等实体样本转向人类基因序列等遗传信息,出境途径也由携带基因样本转变为通过互联网将基因数据发往中国以外的地方。而一旦已经出境的数据,之后的研究使用也将不受控制。

2017年2月和7月,生物学网站“bioRxiv”和《科学数据》(Science Data)分别发表文章,均基于目前规模最大的汉人基因组数据,对中国人群的遗传及进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然而,这两篇文章中,中国学者并不是主要研究人员,海外作者获得中国数据的手段一度成迷。不过,据中国科技部调查,这组数据正是由上述涉事企业和单位——华山医院和华大基因向外方提供的数据资源。在被查处后,华山医院和华大基因均终止了与其的后续科研合作。

部分中国自媒体把事件视为”叛国案“。“记者金微”在其文章里以《华大基因被罚!14万孕妇基因组已流出国外,细思极恐!》为标题对该事件作出了点评,一时间引中国舆论哗然。 随后,华大基因在官方微博发布《致自媒体“记者金微”律师函的说明》,认为该自媒体“包含恶意捏造的事实,公然散播研究项目的不实信息,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对公众具有极大的误导性”。

华大基因CEO尹烨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把我们往卖国贼的方向去写,我们能不生气吗?”他解释所谓“14万中国人基因大数据”均来自同意将样本和数据供科学研究的受检者,研究披露的是群体分析结果,不包含任何可识别个人身份信息,也不存在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

当个人隐私成为“国家资源”

个人遗传资源不仅是每个中国公民的隐私,同时也是国家的一项自然资源。“遗传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逐渐成为一个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存在尖锐矛盾的重要问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刘长秋说,人类遗传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关涉一国对其自然资源主权的维护,如何有效管制好获取和利用、协调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的利益冲突,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法律议题。

而如何利用和开发这项自然资源研发新药也成为中国近年来要面对的新问题。中国有56个民族,14亿人口,这意味着它有极其丰富的遗传资源,轻则帮助跨国药企开发药物独占市场,重则危及国家安全。在那篇把事件描述成叛国案的文章里,作者认为这些遗传资源能做成生物武器,引发“基因战争”。

“从理论上讲,做成生物武器的可能性极低,针对某一人种的基因武器不太可能实现”。尹烨对此解释。

中国科技部相关负责人称,虽然现阶段基因外泄案件并不存在“叛国”的可能,但“资源不可复制,技术发展太快了。现在不保护,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在他们看来,遗传信息属于战略性资源,保护是为了产业和国家的科技安全。 但中国政府对遗传资源监管仍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作为目前中国唯一一部有关人类遗传资源保护的立法,《暂行办法》只是一部行政法规,受其立法阶位等多方面的限制,存在诸多不足。因为没有处罚细则,中国科技部对上述6家单位的处罚,也只能责令其整改,并无更严厉的处罚手段。

中国需要出台一部立法效力层次更高的立法,如人类遗传资源保护法,以令其更好地承担起保护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现实需要。

保护是当务之急,相关法规细则需要及时出台外,中国还需要建立自己的遗传数据库。但同时又面临着困难,数据量之大,收集手段又缺少技术标准。

“应该把人类遗传资源的管理延伸到科研和生产的全链条当中,成立更加权威、高效的评估机构,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周琪院士在近日的“人类遗传资源开发创新研究高层论坛”上说。

在基因数据的分享与合作上,中国既不可能“闭关自守”,也不会“放任自流”。基于中国人遗传资源的研究和技术转化或将在未来十年内迎来快速发展期,中国政府要如何应对这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值得期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