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昆虫”是啥?一篇论文引发网络热议(图)

说起能代表中国的动物物种,你会想到什么?熊猫,金丝猴,华南虎?这些答案或许都没错,但可能“过时”了。

最近,中国有科学史研究者发表论文称,“蟋蟀是一种负载中华文化的民族昆虫”。此说法一经公布,立即走红网络,并招来各种非议。

“民族昆虫”所指为何?又怎么“负载中华文化”?在网友的讨论中,中国科学研究与政治正确的关系备受关注。

滥用“民族”标签

引发争议的论文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和战斗力关系的认识》。作者陈天嘉是中国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讲师。

(image)

斗蟋蟀是中国古代一种流行的博斗游戏,将两只蟋蟀放在一起,让它们相互撕咬,直到一方获胜(图源:VCG)

(image)

到了现代,斗蟋蟀的游戏已经衰落,但在一些城市里,仍可以看到以前开展这类活动的场所遗迹(图源:VCG)

(image)

在如中部省份河南的一些乡间,还保留了斗蟋蟀的习俗,甚至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战斗性强的蟋蟀可以炒买到上万元人民币一只(图源:VCG)

(image)

有媒体曾报道,一到夏天,许多村民甚至放弃打工的机会,回到乡间捕捉蟋蟀,因为可以带来不菲的收入(图源:VCG)
 


文章主要梳理了中国古代有关蟋蟀的身体特性和战斗力关系的各种论述,并尝试从“科学的视角”总结如何判断蟋蟀争斗性的方法。陈天嘉说明,这是为了给一项研究如何在斗争中取得优势的课题提供实验支持。

文章内容围绕判断怎样的蟋蟀更有战斗性展开,对于不熟悉生物科学的读者来说十分生涩。而其引发争议的部分出现在文章结尾一段。

陈天嘉写道:“蟋蟀是一种负载中华文化的民族昆虫。从科学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带来新的史学发现,挖掘新的科学资源。关注民族生物遗产的科学内容,能进一步为生态学、行为学、地方生物资源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有益启发。”

为什么说蟋蟀是“民族昆虫”?它又怎么“负载中华文化”?论文在网上传开后,网友纷纷提出质疑。对此,文章中并没有明确解释。

而从其内容看,似乎仅说明中国古代有斗蟋蟀的游戏,所以古籍中有不少关于判断蟋蟀战斗性的论述。这些论述或者这项游戏能代表“中华文化”吗?如果蟋蟀被称为“民族昆虫”,那另一种相似游戏中的斗鸡是否也可以?——网友们意带嘲讽地提问。

另有一些人则对作者的研究方式提出了质疑:中国古代从斗蟋蟀游戏中获得的直观经验,究竟有多少科学价值?在生物力学、生物医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学科和研究手段已相当完备的条件下,这种研究路径本身符合科学导向吗?

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科学的回应”,但它已经揭示出“民族”、“中华文化”等标签被滥用后的荒诞效果。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蟋蟀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的物种,称其为中国的“民族昆虫”,并认为它“负载了中华文化”,显然与科学的严谨性相违。但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讲科学还是讲政治

强调民族特性,是中国近几年政治话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从文化和历史层面,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提供证明,同时,也深刻关联着中国共产党要带领民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强调民族特性是中国的政治正确,就像特朗普(Donald Trump)总统强调“美国优先”一样。

近年来,研究中国社会思潮的学者也发现,民族主义,以及强调中国传统价值的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有复兴之势。这与中国经济和政治实力的提升有深刻关联,它满足了一个日益强大的国家对民族尊严的需要。

这种现象的一个外在影响是,中国似乎对各种“辱华”事件越来越敏感,其反应也越来越强烈。比如前段时间引起广泛关注的中国游客在瑞典遭“粗暴对待”事件,以及杜嘉班纳(G&G)歧视华人风波。

在学术研究领域,这种政治风向也在发挥影响。近年来,中国教育部每年公开的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点课题中,关于中国领导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项目占了绝大多数,被视为一个显著的信号。

在航天、半导体等重点科研领域,许多科研人员和企业也强调他们的工作是“为国争光”。通常认为,这有利于他们获得政府的资助。

只是在自然科学中,这种表现还不太明显。如今引发争议的这篇论文,因为涉及古代生物科学,所以成为一个代表性的案例。

这篇文章发表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这是中国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许多网友感到惊讶:为什么国家级的权威期刊会发表这样的论文?其中有违科学性的表述,以及有缺陷的研究方法是如何经过编审把关的?

这些问题指出了中国学术研究中科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两者本应是独立的领域,但是在近些年,其边界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在社会中政治氛围日益浓厚的同时,科学的独立性也受到了威胁。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从科学和政治的角度看,有很多可能性。但最终会是人们期望的那种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